人民大学版《逻辑学》第3版答案 下载本文

1.选C,属于转移论题。 2.选D。 3.选B。 4.选A。 四. 01. ?PIS→SI?P→SOP,与SAP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02.不违反逻辑规律。 03.不违反逻辑规律。

04.丙否定了两个矛盾关系的命题,违反了排中律。另外,丙的第二句话又肯定“有的语句不表达命题”,与否定乙的话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05.把经验主义与工作经验等概念相混淆,违反了同一律。 06.不违反逻辑规律。

07.违反了排中律,因为故意与过失之间是矛盾关系。

08.违反了充足理由律,从前提推不出结论,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09.违反了矛盾律,一方面说所有意音字都消失了,一方面又说其中的汉字还存在,犯了“睚相矛盾”的错误。

10.同时肯定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违反了矛盾律。 11.此物质非彼物质,违反了同一律。 12.不违反逻辑规律。

13.实践不等同于下车间劳动,违反了同一律。 14.不违反逻辑规律。

15.违反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16.(1)两个不存在的东西的含义不同,违反了同一律。(2)“因此,没有人说谎”的结论推不出,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17.违反了排中律,同时否定了两个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18.违反了矛盾律。 19.违反了同一律。 五.

1.因为两个意见是矛盾关系的。王校长同时给予否定,违反了矛盾律。他又主张,“选派乙,不选派甲”,则违反了矛盾律。 2.甲不合逻辑。乙的意思是?□p ( ◇p),等值于◇ p ◇p,两者之间是下反对关系,可以同真。所以,乙没有逻辑错误。而甲的意思是□p ◇p,即□p □ p,是一对反对关系的命题。甲同时肯定反对关系的命题,违反了矛盾律。

3.这种指责是错误的,因为把经历理解为亲历,违反了同一律。 4.乙有错误,因为同时否定了两个矛盾命题,违反了矛盾律。

5.某先生的说法错了。因为此句只能有一个意思,不能同时有两个意思,即只有一真,不能有多种真的意思。所以,违反了矛盾律。

6.两人对哲学的理解不同,一个理解为世界观,一个理解为系统化的世界观。所以,违反了同一律。

7.有逻辑错误。因为前面断定某人有精神病,后面又断定他没有精神病,自相矛盾。 8.混淆了概念:男女婴出生率与男女人员数量比不是一个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六.

1.违反了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2.违反同一律。

25

3.智者违反了同一律,和“认识字母”并不意味着知道它们表达的知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4.甲违反了同一律,偷换了论题。

5.县官在此偷换了概念,把购物之金,与所购之金相混淆。 6.违反同一律,混淆了“兄弟”概念。 7.违反同一律,混淆了“价”的概念。

8.中年男子违反了矛盾律,前听不懂汉语,后面又听懂汉语,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必有问题。

9.违反了矛盾律,和尚何有辫梢可摸,犯了类似“方形的圆桌”的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0.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11.自相矛盾。

12.自相矛盾:三年的时装何能流行和时髦。 13.自相矛盾,健在,何又身体不好。

14.戊违反了矛盾律,己违反了排中律。因为甲与乙是矛盾的,丙与丁是矛盾的。 15.违反充足理由律,父善游,推不出子必善游。 16.违反充足理由律。工程队的论据都与论题无关。 17.老先生的论据推不出阔学生好学的论题。 18.违反排中律,因为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 七.

该题后面应加上如下内容:“鲍细娅告诉求婚者,上述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如果你是一位求婚者,如何尽快猜中鲍细娅的肖像究竟在哪一个盒子里?”

如果银匣的话真,则两真一假,所以,不在金匣中;如果在银匣中,则两真一假,所以,也在银匣中;如果在铅匣中,则一真两假,合题意,所以,应当在铅匣中。 八.

A与B的话矛盾,依题意,预测错误者是A与B中的一个。所以,C与D的预言都对,即所有人都及格,所以,B错。 九.

由A得,甲对,乙错; 由C得,丙对,丁错;

因而,全对者只能是甲(因为丙不全对;乙和丁不可能全对,只可能全错); 所以,D患胃溃疡,B患肺炎,丁全错,全对者为甲。 十.

八人的话中,

A与H相同:H F; B:射首→B; C:G

D: (射首→B ) E: (H F )(等值于 H F) F: H F G: C

8人的猜测中,A与H相同,B与D矛盾,E与F等值,且与A或H矛盾。 所以,依排中律,B与D必有一真一假,(A,H)与(E,F)也是两真两假。 三人猜中的情况分析:

由上面分析可知,C、G必假,即 G和C。

26

所以,鹿死C手。

所以,A与H说的是错的,E和F是对的。D是对的。 五人猜中的情况:

C、G说的对,所以G射中鹿。猜中者为E、F、C、G、D

第七章 模态逻辑

一.以下的推理都是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 1.选A。

2.选A、B和C。 3.选C。

4.选A、B和C。 5.选B。 二. 1.??p:p表示“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 2.Pp∧Pq:P表示“人犯错误”,q表示“人改正错误”。 3.O(p∧?q):p表示“以事业衡量人的一生”,q表示“以寿命衡量人的一生”。 4.□p→??q:p表示“生物有死”,q表示“人长生不死”。 5.p→□(q∧r∧s∧t∧u):p表示“降大任于斯人”,q、r、s、t、u分别表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p???q:p表示“X+5等于5”,q表示“X是—5”。 7.p→O(q∧r∧s). 8.Fp→(p→?q) 9.?p∧q→(r→?s)

10.Op∧Oq:p和q表示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11.Pp∧Oq:p表示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q表示公民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12.P(p q) → Pp∧Pq:p和q分别表示青年人犯错误和青年人改正错误。 13.Fp∨Fq → F(p∧q):p和q分别表示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

14.Pp∧Oq:p和q分别表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对生产经营活动加强管理。 15.p → Pq :p和q分别表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和离婚。 16. P(p q),即F(p q):p和q分别表示打人和骂人。 三.

1.?p→???p

无效。下反对关系不能从肯定一个推出否定另一个。 2.Op→F?p

有效。这是必须与禁止之间的关系。 3.□(p→q)∧??q→□ p 公式有效。 证明:

1) □(p→q)∧ ?q P 2) □(p→q) T 合取分解(1) 3) ?q T 合取分解(1) 4) □ q T 矛盾关系推理(3) 5) □(p→q)∧□ q T 联言合并推理(4)

27

6) □ p T 模态命题推理公式3(5) 证毕。

4.Fp→F(p∧q)

有效。其意义为做一件事是禁止的,那么做这件事并且同时做其它事也是被禁止的。 证明:

Fp→Fp Fq (命题逻辑中的析取添加律) ? (Fp Fq)? O p∨O q (等值代换)

? O p∨O q→O( p∨ q) (复合道义命题中的公式7) ? O( p∨ q)?O (p∧q) (德·摩根律) ? O (p∧q)?F(p∧q) (等值代换)

? Fp→F(p∧q) (依蕴含式的传递律) 5.Pp→Op

无效。两者为从属关系。肯定允许命题,不能推出肯定必须命题。 6.?□SAP→□SEP

无效。两者为反对关系,不能否定一个而推出肯定另一个。 7.?SOP→?□SAP

有效。两者为矛盾关系,所以,肯定其中一个,必然推出否定另一个。 8.?□?p→□p

无效。反对关系可以同假,从□?p假不能必然推出□p真。 9.( p→q)→(Fq→Op)或者翻译为Fq ( p→q)→Op

此推理有效。依据撒玛利亚人悖论(Fq □( p→q)→Fp),在所有真性模态可能世界中,肯定( p→q)和Fq可推出F p。所以,肯定现实世界中的(p→q)和Fq也必然能推出F p,也就是Op。

10.(p→q)→(Pp→Pq)或翻译为(p→q)∧Pp→Pq

此推理有效。依据撒玛利亚人悖论(Op □(p→q)→Oq),在所有真性模态可能世界中,肯定Op和(p→q)可推出Oq,所以,在现实世界中,也可推出Oq,即Op (p→q)→Oq。从这一公式出发,在任何一个道义模态可能世界中肯定p,以及现实世界中肯定(p→q),可以在任一道义可能世界中肯定q,所以,在某一道义可能世界中肯定p和现实世界中肯定(p→q)可以推出在某一道义可能世界中肯定q。

11.(p→q)→(Fq→Fp),或者翻译为(p→q) ∧Fq→Fp. 该推理有效。依据撒玛利亚人悖论(Fq □(p→q)→Fp),在所有可能世界中,(p→q)和Fq可推出Fp。所以,在现实世界中,(p→q)和Fq也必然能推出Fp。 四.

1.有效。 2.正确。 3.正确。 4.有效。 5.正确。 6.正确。 7.正确。

第八章 归纳逻辑 三、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