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四步学会叙事 下载本文

1.主要人物的最终状态。写作时,一般先写这个结果出现的时间,再写主要人物在什么地方,呈现什么状态。例如:当冬日的太阳,再次升起来的时候。李斌蜷缩在市场的角落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穿着一身单薄褴褛的衣服,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这个阴冷的世界。

2.主要人物行为目的达成情况。写作时,一般先写结果出现的时间,在写结果出现的地点,最后写主要人物目的达成状况。例如:三个月后,一条高大的拦河坝在村口巍然屹立起来。如期而至的桃花汛,在大坝面前,一改往年的桀骜不驯与狰狞,像一条温顺的绵羊,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流向远方。

3.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最终的命运。写作时,一般要先交代结果出现的时间,再交代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的最终命运。例如:没过几分钟,镇关西就永远地闭上了罪恶的眼睛。后来,大家听说,被救的金老儿父女,在老家开了一家饭店,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4.主要人物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写作时,一般先写时间,再写间接影响。例如:从那以后,整个儿村子里再也没有发生偷盗事件。因为大家都怕这位娃娃村长,不敢做偷鸡摸狗之事,因为大家都钦佩这位娃娃村长,不好意思再做这些让人抬不起头的烂事儿!

5.以上面几种形式的组合形式出现。 (三)交代结果的位置

事件的结果,一般都在叙事的最后交代。详写事件,有时候作者为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会采用倒叙的形式,在叙事的开头,先交代事件的结果。

第三步:学习概述事件

完全概述事件,就是运用六要素来叙述事件,任何情节都不做详细记叙的叙事方法。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连贯流畅的句子,将一件事交代清楚。这是一种略写事件的方法。

六要素的排列顺序有以下五种形式:

(一)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时间)很久很久以前,(地点)在中南山上,(主要人物)有一个老翁,终日以打柴烧炭为生。(起因,包括中心事件)天渐渐地冷了,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9

【注意事项】事件的经过,每一步都涉及时间和地点,有的甚至还要交代起因,否则即便是概述事件,也无法将事件主要脉络讲清楚。比如开端——为了多卖几个钱,老人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拉着炭来到集市,“为了多卖几个钱”是这个情节的原因;“一大早”是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来到集市”是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

(二)地点——主要人物——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地点)在中南山上,(主要人物)住着一位老翁,终日以打柴烧炭为生。(时间)一天,(起因)气温陡降,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三)主要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主要人物)有一位老翁,无名无姓,整日以打柴烧炭为生,大家都叫他卖炭翁。(地点)他住在遥远的中南山上。(时间)一天,(起因)气温陡降,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四)时间——起因(包含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经过——结果 例如:

(时间)一天,(起因——包括主要人物、地点以及核心事件)家里的粮食吃完了,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经过)小马驮着麦子来到河边,刚想过河,被松鼠拦住了,它说河水很深,前两天自己的伙伴被淹死了,小马不知所措时,来了一头老黄牛,告诉它,河水很浅,刚刚没过脚踝,面对着两个互相矛盾的答案,小马决定回家问妈妈。妈妈让他自己亲自去试试,就知道了。小马跑回河边,一试发现河水的确很浅。(结果)他驮着麦子,轻松到了河对岸,圆满地完成了妈妈交给他的任务。

【注意事项】六要素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都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交代一个要素,其中就会包含另外几个要素,否则有些内容就无法说清楚,并且读起来语感也非常别扭。在这一段记叙中,作者交代事件的起因,着眼的是客观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记述:一是背景条件影响——家里的粮食吃完了;二是外来人物影响——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第二方面就包括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小马;地点——河对岸的磨坊。

10

(五)起因(包含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经过——结果 例如:

(起因——包含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号鸟带着三个孩子躲在牙缝里瑟瑟发抖,她发誓明天一定给家人;垒一个温暖的窝。(经过)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天暖暖的,她想这么好的阳光,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番呢,于是就又放弃了原来的决定。到了晚上,屋子里再次变得像冰窖一样,她再次发誓第二天一定垒窝。(结果)然而,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已经全部冻死了,时光老人再也没有给她懒惰拖延的机会!

第四步:学习详细记叙事件

一.如何开启事件的开端

这里所说的事件开端,是指,从落笔开始,到主要人物出场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做某事

例如:一个冬日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便早早地起床了。 (二)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因为什么——去某地做某事

例如:一个斜阳如脂的周末,爷爷为了让家人吃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四点刚过,就提着篮子急匆匆奔向菜市场。

(三)事件发生的环境(往往暗含事件和地点)——主要人物——在哪里(到哪里)做某事

例如:金灿灿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树荫,将斑驳的影子,平铺在书案上。书房里宁静而安详。爸爸坐在设计图纸前,凝神沉思,就像一尊静止的雕像。

再如:秋风骀荡,大雁掠过深秋的天空,整个世界弥漫着瓜果的馨香和丰收的喜悦。年迈的爷爷,一步步走向金色的原野,手中的银镰,折射着午后的阳光。

(四)事件起因——主要人物——在某地(去某地)做某事

例如:中考成绩出来了,名列孙山的命运再次降临。李军木然地坐在窗前,望着遥远而空洞的天空,他在寻找,是什么在冥冥之中左右着他的命运。

再如:心爱的书包丢了,这是一向做事严谨而又异常节俭的母亲决不可原谅的。李宁走到家门口,只停留了一分钟,又转身向远处的广场走去,他必须在妈妈回家之前,想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事件发生的时间——线索人物在某地(去某地)做什么——主要人物出场

11

例如:一个周日午后,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响起了窍门声。打开房门,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汉子,出现在我的面前。

再如:一天放学后,我踏着松软的积雪向家走去。“你好,老同学!”,突然听见有人和我

打招呼,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三年多没见的老同学张鹏,就站在离我十几米的地方笑着看着我。

二.如何写好事件的发展过程

(一)首先,学会叙述故事情节——将事件分为不同的故事情节,依次叙述出来 一件事,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故事情节。要学会复杂叙事,首先要学会情节划分,然后将这些情节依次写出来。

1.划分情节必须遵守的原则 (1)必须围绕主要人物来划分

主要人物之所以是主要人物,就是因为他(她)在事件处于核心地位,叙事的核心,就是一步步记录主要人物: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了什么。这是事件发展的主线。偏离了这条主线,就无法将一件事叙述清楚。

例如:叙述爷爷栽花过程,必须着眼爷爷的行为,叙述爷爷先干了什么,接着干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

再如:叙述《难忘的一节课》,必须着眼上课的教师,叙述他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又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

(2)故事情节必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呈现出来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的。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先婴儿,然后幼儿,继而是少年,接着是青年,再到中年,最后是老年,这是客观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就违背的生活的真实,人们就无法理解。

例如:记叙妈妈做菜的过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到市场买菜——回家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如果将任何两个环节,颠倒了位置,我们就无法理解。比如将“炒菜”和“洗菜”二者颠倒,故事发展脉络就变成了:到市场买菜——回家摘菜——炒菜——切菜——洗菜。哪个妈妈会炒完了菜,再去切菜、洗菜呢?

2.划分情节的依据

(1)时间依据——有的事件,不同的故事情节,对应着不同的时间范围,同一时间范围发生的内容,应划分为一个情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