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四步学会叙事 下载本文

【二.关于地点】

(一)地点的内涵

地点包括以下内容:1.事件发生的地点;2.随着故事情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地点;3.整个事件发生发展全程涉及的地域范围。

(二)地点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在某个地方;某个小山村里;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县城里等等。 2.具体的形式。例如:上海路七十六号、路亚中学、天津市工商局三楼会议厅等等。 3.半模糊半具体。例如:某市新华旅馆、某单位传达室、河北省某市、烟台西北的一个农家院里等等。

4.从大到小,依次隶属。例如:吉林省长春市和平区的振兴街道、振安区七经街58号等等。

5.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逗号分割。例如:邯郸市,和平广场,宇鑫商场。 十字路口,老槐树,一爿三尺报摊。

6.人物到达地点。例如:妈妈打开房门、李娟走进会场、王经理如期到达星海路12号等等。

7.事物出现地点。例如:鸟儿飞过中山广场、几只黄鹂鸟在书房的窗外鸣叫等等。 8.借助环境景物描写。例如:寒潮呼啸着掠过三江平原,一场不约而至的大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吉林省会长春。市政府办公大楼,在白雪和阳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劲、古朴、恢弘、壮丽。

(三)交代地点的位置 1.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在五台山的寺庙里,住着一位老方丈,叫了凡。 2.时间——人物——人物行为(包括地点)

例如:一个夏日的黄昏,李奶奶像往常一样,到幼儿园接孙子回家。 3.环境景物描写(包含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落日的余晖洒满了万众广场,几只精灵般的黄鹂鸟在广场入口处的树上悠扬婉转地歌唱。保安老王着橡皮辊,面色凝重地盯着入口,仿佛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4.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不断变化的地点,一般在描述人物行为过程中,同时交代 例如:王老师穿过走廊,推开教室的门,环视了一下四周,快步走上讲台,放下讲义,开始讲课。

5.概述事件之后,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

例如: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少妇,被人用刀子杀死了。这个恶性案件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小区。

5

【三.关于人物】

(一)人物的内涵

人物,既包括人,也包括物。因为有些事是人做的,有些事是物做的。还应该指出的是,人物中的物,不仅包括能做事的动物,还包括童话、神话、寓言中那些本来不能动,但被人性化了能动的事物。例如:《西游记》中国的三个徒弟,各种神仙以及妖魔鬼怪等,再如童话、语言中那些会说话、有思想感情、能做各种事的物品等等。

记叙文中,人物主要分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侧面陪衬人物、线索人物。 1.主要人物。就是作者想极力表现的核心人物,所有的核心事件都是他做的。小说中称主人公。

2.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就是在故事情节中,因为他的存在,事件才能发生,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情节的波澜起伏都是他引起的。

3.侧面陪衬人物。就是指那些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是核心事件的见证者。作者刻画他们当时的反应,目的就是从侧面表现并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4.线索人物。是指贯穿所有事件,见证所有故事情节。他从事件开始就来到事发现场,一直做旁观者,作者通过他们的见闻和内心感受,将所有的材料贯穿在一起。

(二)人物在写作中的呈现的具体形式

1.人名。例如:黄继光、朱德、邱少云、张思德等。 2.人物身份。例如:爸爸、爷爷、班主任、同桌、邻居等。 3.身份+姓名。例如:战士王忠、连长卢进勇、队长黄英姑等。 4.姓氏+职务。例如:张局长,李处长、王厂长、陆经理等。 5.老+姓氏。例如:老王、老赵、老李、老周等。 6.姓氏+老。例如:张老、王老、李老等。

7.人称代词。例如:他、她、它、你、我、他们、她们、它们、你们等。 8.特殊称谓。例如:“长颈鹿”、“小胖”、“红花少年”、“劳动模范”等。 9.陌生人形式。例如:一个小孩、三个小伙子、两个中年人、一个人等。 (三)交代人物位置

1.在具体行为之前。例如:李明悄悄地走到门口,打开了房门。

2.在具体介绍之前。例如:彭德怀,是我国开国元勋。在中国革命曲折的历程中,他和朱德始终扮演着中国革命主要军事指挥者的角色,建国后,有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代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和将军。

【四.关于起因】

(一)起因的内涵

事件的起因,分为两种: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

6

1.主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自身的原因。人做某事时受自己的情感、态度、认识、目的、想法的影响。这些影响人物行为的情感、态度、认识、想法,就是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之外的原因。人物做某事时,总会受到外来人、外来物、外围环境和背景条件的影响。这些外来人的影响、外来物的影响、外围环境的影响、背景条件的影响,就是客观原因。

(二)起因的呈现形式

事件的起因,宏观上看有三种写法:一.单独写主观原因,二.单独写客观原因,三.主客观原因同时写。主观原因具体写法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抓住其中一点来写;二.抓住几点同时写。客观原因也一样。

1.单独写主观原因

(1)单独从情感角度交代原因。例如:爷爷非常喜欢我,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从认识、态度角度交代原因。例如:爷爷认为,送孙子去上学,这是一件天大的事,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马虎不得,他坚持亲自送我去上学。

(3)单独从目的、想法的角度交代原因。例如:为了保证孙子不受到一点儿伤害,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4)从几个角度,交代主观原因。例如:爷爷非常喜欢我,他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坚持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写客观原因

(1)单独写外来人的影响。例如:爸爸迟迟地不起床,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写外来物的影响。例如:路上的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频发,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上学。

(3)单独写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风,卷着雪粒子,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地上,滑得无法立足,气温突然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4)单独写背景条件的影响。例如: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奶奶瘫痪在床,和其他同学相比,我就像一个被时光遗弃的孤儿。爷爷不得不拖着苍老的身躯,送我去上学。

3.主客观原因同时写

(1)先写客观原因,后写主观原因。例如: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爷爷担心我路上受到伤害,拖着苍老的身躯,亲自送我去学校上学。

(2)先写主观原因,后写客观原因。例如:望着窗外,爷爷实在有些担心。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他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三)交代原因的位置

1.最常见的位置——在时间之后,人物行为之前

7

例如:一天早晨,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因为担心,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2.特殊的位置——先写时间和人物行为,后交代原因

例如:早晨睁开眼睛,时间已是起点,我背起书包就向学校狂奔而去。我们的班主任非常严厉,我可不想因为迟到没完没了地捱他的责骂。

【五.关于经过】

(一)经过的内涵

事件的经过,指事件发生到结束,先后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事件阶段的划分,标准有时间划分法、地点划分法、性质划分法、对象转换划分法。

1.时间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时间段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做A——乙时做B——丙时做C——丁时做D......直到事件结束。

2.地点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地做A——乙地做B——丙地做C——丁地做D......直到事件结束。

3.性质划分法。人物的行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表现A性质——乙时表现B性质——丙时表现C性质——丁时表现D性质......直到整个事件结束。

4.对象转换划分法。事件按照不同人物先后出场而分为几个阶段。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开始甲出场做A事——接着乙出场做B事——然后丙出场做C事——进而丁出场做D事,直到事件结束。

(二)概述事件经过的呈现形式

1.整体概括形式。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2.分阶段概括形式。以“先.......,接着.......;然后......进而..........最后......”形式来表述。例如:概述妈妈做饭的过程:妈妈先到市场买菜,接着回家摘菜,然后洗菜,再切菜,最后炒菜。

(三)交代事件经过的位置

正常情况下,最后交代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经过,一般在交代事件结果之前。

【六.关于结果】 (一)结果的内涵

事件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的行为带来的直接结局;二是主要人物以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

(二)事件结果的呈现形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