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复习试题精选 下载本文

此阶段上、下钳板向后摆动,逐渐闭合;锡林继续回转,锡林前排梳针逐渐转向钳板握持的须丛下方,准备开始梳理;给棉罗拉停止回转,不给棉;分离罗拉继续顺转输出棉网,逐渐趋向基本静止;后分离皮辊向后滚动;顶梳向后摆动,逐渐脱离须丛,但在未脱离须丛前对尚在分离抽出的纤维还有梳理作用

4、何谓喂给长度、喂给系数和拔取隔距?它们对精梳落纤率及精梳质量有何影响? 答:以毛型精梳机为例:

喂给长度:一个工作周期(工作循环)中喂入的须从长度。

喂给系数:在拔取过程中,顶梳的移动距离X与总喂给长度F之比。 拔取隔距:拔取车在最后位置时,拔取罗拉钳口线与钳板钳口线间的距离

(精梳质量是指梳理后纤维的平行顺直,精梳条纤维平均长度及短纤率,纤维结和杂质数量的多少)

落入落毛中的最长纤维长度为L1=R+(1-α)F (1) 进入精梳毛条中的最短纤维长度为L2=R-αF (2)

进入落纤与进入毛网的纤维分界长度:L=(L1+L2)/2=R+(1 /2 -α)F (3) 纤维头端受梳次数K=[R+(1-α)F-a] /F (4) 由公式(3)(4)讨论:

拔取隔距R:随R增大,L及K增大,精梳质量好,落纤率高。 喂给长度F:

当α=1/2时,L=R,喂给长度的大小与L无关。 当0<α<1/2时,随F增加,L增大,落纤率上升。

当1/2<α≤1时,随F增加,L减小,落纤率下降。 随F增大,K减小,精梳质量变差。 喂给系数α:

α增加,L减少,精梳落纤率减小。当α=1时,精梳落纤率减至最小。K减少,梳理质量较差。

梳理死区a:

a增大,K减少,梳理质量较差。

5、写出毛精梳机当a=1时,进入落纤中的最长纤维长度?进入纤维网(条)中的最短纤维长度?重复梳理次数?分析影响精梳质量及落纤率的因素?

答:落入落毛中的最长纤维长度为L1=R 进入精梳毛条中的最短纤维长度为L2=R-F 进入落纤与进入毛网的纤维分界长度: L=(L1+L2)/2=(R+R-F)/2=R-F/2 纤维头端受梳次数K=[R-a]/F 由上式分析:

拔取隔距R:随R增大,L及K增大,精梳质量好,落纤率高。 喂给长度F:随F增加,L及K减小,精梳质量变差,落纤率下降。 梳理死区a:a增大,K减少,梳理质量较差。

6、前进给棉和后退给棉的喂给系数是如何定义的?当喂给系数大于0.5时,在不同的给棉方式下,其梳棉质量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1)前进给棉的喂给系数K:顶梳插入须丛前给棉罗拉给出的棉层长度x与给棉长度A的比值,即:K=x/A.

(2)后退给棉的喂给系数K′:钳板钳口闭合前给棉罗拉给出的棉层长度x′与给棉长度A的比值,即:K′= x′/A.

当喂给系数大于0.5时,采用前进方式时,使进入棉网纤维数量较多,落棉减少,不利于提高梳理质量;当采用后退给棉方式时,使进入棉网的纤维减少,落棉增多,但梳理度好,棉网质量提高。

7、什么是分离须丛长度、接合长度和有效输出长度?

答:如图:L—分离须丛长度,G—接合(搭接)长度,S—有效输出长度。 8、什么是梳理隔距、梳理死区、重复梳理次数? 答:如图:a为梳理死区,h为梳理隔距。

重复梳理次数:钳板钳口处的纤维被分离前经过多次重复梳理的次数。 9、影响梳理质量因素有哪些?(圆梳、顶梳) 答:圆梳: (1) 林结构

锡林结构影响到针的强度、齿形的设计、安装的方便性等。故影响梳理质量。 (2) 植针规格及针面状态

植针密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加(稀到密),梳针直径逐渐减小(粗到细),针尖伸出针板座的高度逐渐减短(长到短) 。

要求针面清洁、锋利、光洁、不缺针、不断针、不弯针。 (3) 锡林直径

在针排数、锡林转速不变下,直径增加,梳理速度增加,梳理时间减少,有利于其它动作配合。

(4) 梳理隔距h

隔距大,则梳理死区大↑,锡林梳针刺入深度↓,故梳理作用↓。 (5) 拔取隔距R

R大,梳理次数多,梳理效果好,精梳条中纤维平均长度长。 (6)给进长度F(毛a=1) F长,梳理次数少,梳理效果差。 (7)喂入定量

喂入定量高,单位重量纤维受针数少,梳理质量会变差。 顶梳:

(1) 梳插入位置:在梳理死区之外,尽量靠前。

(2) 顶梳插入深度:浅,易漏梳。插入深度深,梳理质量好,但纤维易损伤。 (3) 顶梳梳针规格:一般与锡林最后一排针号、针密一致或小一号。 (4) 针面状态:要求针面清洁、锋利、光洁、不缺针、不断针、不弯针。 10、什么叫弓形板定位?定位早或晚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弓形板定位是指用弓形板定规将锡林弓形板前沿与后分离罗拉表面距离固定,用螺栓把弓形板固定在锡林轴上时,车头分度盘指示的分度数。

弓形板定位早,也即梳针的安装位置较前,在运转时第1排梳针转出来早,到达上钳板唇下方的位置也较早,此处梳理隔距较大,故定位早梳理作用较差。反之,定位晚,延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