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古代汉语()形成性考核册》之作业-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一、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请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的错误。

1.(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1.“既出,得其船。”错译为“既然出来了,就得到了一条船。”应为:“已经出来后,寻找到自己的渔船。”

“寻向所志”,错译为“寻找到前进方向的标记。”应为“去寻找以前作的标记。”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进亦忧,退亦忧”错译为“上进也忧,后退也忧。”应为“在朝做官,不做官。”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译为“忧虑”更恰当。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

“可宝者多”错译为“值得宝爱的很多”,应为“可视为宝贝的很多”,或“值得宝贵的很多。”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错译为“对内自己虚弱而对外和诸侯国结下怨恨??是得不到的。”应为“对内削弱自己而对外和诸侯国结下仇怨??是做不到的。”

4.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许行》)

“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错译为“虽然没有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和人民一起耕种才吃饭;自己做饭吃,同时治理国家。”应为“虽然这样,但是没听到过治国之道。贤明的国君和人民一起耕种、吃饭;自己一边做饭吃,一边治理国家。”

“恶得贤?”错译为“怎么能得到贤人呢?”应为“怎么能称得上贤明呢?”

二、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则存子者非爱也,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筴也。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

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心毅则憎心见于下,易诛则妄杀加于人。不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憎心见则下怨其上,妄诛则民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韩非子·八说第四十七)

翻译:1.慈母对自己年幼的儿子,深厚的怜爱而得没有谁能超过(或:没有比慈母爱子更深厚的爱了)但是这个年幼的儿子有不良行为,使他跟老师学习;有难治之病,使他去向医生求。不跟老师学习将触犯刑律,不去求医生母亲担心儿子将会死去。慈母即使怜爱对自己年幼的儿子,可对救自己儿子于刑罚或死亡之中没有益处。这种想使自己的儿子生存的方式不是真正的爱惜,但母亲的本性,总是爱怜自己的儿子的。大臣和国君的权势,是治理国家所凭借的工具。慈母不能用爱保全自己的家庭,君王怎么能用爱来治理国家呢?圣明的君主,通晓国家达到富强的方法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因此谨慎地执政,是实现富强的方法。应当申明国家的法令,察知臣下的图谋。法令严明就不会有内乱的忧患,知道臣下的图谋就不会有丧身被囚的祸患。所以保全自家天下的,不是靠仁义。所谓仁,就是慈爱而轻贱财物;所谓暴,就是心狠而轻易施行杀戮。仁慈的就心不狠,轻贱财物的就好施舍。心狠就会使下面产生憎恶的心理,随便施行杀戮就会乱杀人。不忍心就会在执法时宽恕罪人,喜好施舍就会因赏赐多而没有功效。憎恶之心出现就会下民怨恨国君,滥杀人百姓将会背叛国君。所以仁慈的国君执政,下民就会放肆而轻易触犯法律禁令,苟且得宠的人也会怨恨国君;残暴的人在位执政,就会法令混乱使臣下与国君产生冲突而离心离德,人民怨恨情绪积聚就会产生作乱造反的动机。所以说仁慈的或残暴的国君都会亡国。

2.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 。”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 :“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韩非子·难三)

翻译: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治理国家的事情,孔子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日愉快,使远方的人来归顺。”鲁哀公问孔子有关国家政治的事,孔子说:“治理国家在于选拔任用贤能的人。”齐景公问孔子治理国家的事,孔子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国家的财力。”三人离开以后,子贡问孔子:“三公问你治理国家的事都是一样的,而你回答他们的却不同,为什么呢?”孔子说:“叶国都大而国家小,人民有背离之心,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愉快,使远方的人来归顺。鲁哀公有三位大臣,对外却设置障碍阻绝诸侯国与四方的人才,他们互相勾结并以此使其国君愚昧。使祖先的宗庙无人清扫,土地神、谷神无人祭祀,一定是这三位大臣。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才。齐景公建雍门,修处理政事的宫

室,一天中把有三百辆车的封地赏赐给人竟有三次。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国家的财力。”

三、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标点:子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在君子下面工作容易但讨他的喜欢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喜欢,他不会高兴;到他用人的时候,却按照各人的才能给予任务。难以在小人他手下做事,讨他的喜欢却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喜欢,他却会高兴;等到他要用人的时候,就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

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礼记·中庸)

标点: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喜欢学习并研究学问的人,就接近智者了,能够亲身努力做好事的就接近仁者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敢者了。懂得这三点,就知道怎么不断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了。知道怎么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就懂得怎样管理别人了,也就知道怎么去治理国家了。”凡是治理国家有九种常规,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尊重有才能的人才,亲爱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把百姓视为自己的儿子,使各种工匠能来效力,能用怀柔的仁政对待远方的人,同样用怀柔政策对待诸侯国。培育好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治国的方法就建立起来了,尊重有才干的人,那么自己就不会迷惑。亲善自己的亲人,那么父辈叔伯兄弟子侄就没有怨愤的情绪。敬重大臣,就不会蒙昧而被迷惑无知。体恤群臣,那么他们就会回报你更大的忠诚。把百姓视为自己的儿子,那么百姓就知道勉励自己更努力,使各种工匠能来效力,就会有多的财富满足各种需要。能用怀柔的仁政对待远方的人,那么各地的人就会来归顺,用怀柔政策对待诸侯国,那么天下的各诸侯国都会有敬畏之心。

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

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

标点: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

翻译:人们所说的安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的是:国君把别人的老人当作自己的老人尊敬,百姓中就会兴起孝敬老人的风气,国君尊重兄长民间就会兴起兄弟顺从兄长的风气,国君怜悯没有父亲的孤儿百姓就不会背叛国君,这就是君子所具有的推己及人的方法。如果被在上者厌恶而遭受无礼,但不可用上司对我的这种态度对下属;如果厌恶下边的人对自己不忠,但不要以下边的人这种不忠对待国君;如果厌恶在我前面的人超过了自己,就不要远远超过处于我后边的人;如果厌恶在我后面的人超过自己,就不可以做超过自己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如果我厌恶我右边的人对我所做的恶事,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如果厌恶我左边的人对我所做的不义之事,就不可以把同样的不义之事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就是推己及人使天下和谐的方法。诗经上说:“快乐的君子,好比民之父母。”人民所喜好的就喜爱,人民所厌恶是就厌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百姓的父母。(礼记·大学)

《古代汉语(2)作业4》参考答案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庞国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汉语》(下)388页9~13行

2.《古代汉语》(下)392页“三、平仄的格式”中第一自然段 3.《古代汉语》(下)393页中间“(1)”中最后一句

4.参见《古代汉语》(下)394页~398页,大体来讲,近体五言诗除了第5字以外,第1、第3字要求平仄的粘对;近体七言诗,除了第七字必须遵守平仄规定外,要求第2、第4、第6字应遵守平仄粘对。

5.分析近体诗平仄首先看最后一字(双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遵守平仄规定没有,如果是五言诗,主要看第1、第3字要求平仄的粘对情况;近体七言诗,主要看第2、第4、第6字遵守平仄粘对没有。参见《古代汉语》(下)394页~398页。

6.《古代汉语》(下)400页~402页“四、对仗的规定” 7.《古代汉语》(下)420页“一、词调、词牌和词谱” 8.《古代汉语》(下)423页~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