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 判断题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总论 判断题

2、会计主体是指企业法人。

应为: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参见教材P4

3、会计主体一般都是法律主体,但法律主体不一定是会计主体。 应为:法律主体一般都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参见教材P4

4、只要企业拥有某项财产物资的所有权就能将其确认为资产。

应为:资产应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不能继续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参见教材P5

6、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就是指企业发生的所有的经济活动。

应为: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应是指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参见教材P3

8、会计的职能只有两个,即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应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参见教材P2 9、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两部分。

应为: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参见教材P6

10、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始终是相等的。

应为:资产与权益在数量上始终是相等的。 参见教材P11 12、我国企业会计采用的计量单位只有一种,即货币计量。

应为: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除货币计量外,还可运用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 参见教材P2

13、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会计核算都必须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应为: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参见教材P5

16、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

应为: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参见教材P11 17、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是企业资金运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狭出现的,如果考虑收入、费用等动态要素,则资产与权益总额的平衡关系必

第 1 页 共 23 页

然被破坏。

应为:无论经济业务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发生怎样的增减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参见教材P11

19、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负债不仅指现实已经存在的债务责任,还包括某些将来可能发生的、偶然事项形成的债务责任。

应为:负债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参见教材P7

23、资产是指企业现时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应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参见教材P13

第二章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 判断题

1、资本是指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既包括投入资本也包括借入资本。

应为:资本是指投资人投入的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

参见教材P8

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核算时,不一定要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应为: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参见教材P17

6、会计记录所使用的文字只能是中文,不允许使用民族文字或外国文字。 应为: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参见教材P17

7、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应收款项。

应为:企业的财物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

参见教材P88

8、只要有经济利益的流入,就是企业的收入。

应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

第 2 页 共 23 页

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参见教材P16

10、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因而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都是成本。

应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属期间费用,不属成本范畴。 参见教材P16

11、财务成果只能表现为盈利,亏损就不能称为财务成果。

应为: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参见教材P16

12、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证都属于有价证券。

应为: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证属视同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其他货币资金。 参见教材P15

14、各项借款、应付和预付款项都是企业的债务。 应为:预付款项是企业的债权。 参见教材P16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判断题

2、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登记增加,右方登记减少。

应为:账户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一方登记减少。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 参见教材P23

4、账户基本结构的内容仅包括增减金额及余额。

应为:账户的基本结构具体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参见教材P24

5、生产成本及主营业务成本都属于成本类科目。 应为: 主营业务成本属于损益类科目。 参见教材P23 6、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都属于损益类科目。 应为:制造费用属于成本类科目。 参见教材P23

7、预收账款属于资产类科目,而制造费用属于成本类科目。 应为:预收账款属于负债类科目。 参见教材P23

9、企业只能使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不得自行增减或合

第 3 页 共 23 页

并。

应为: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质量和对外提供统一的会计报表的前提下,企业也

可根据自身特点增补或合并会计科目,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参见教材P21

11、总分类科目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但前者提供的信息比后者更加详细。

应为: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参见教材P20

12、设置会计科目的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应为:相关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参见教材P21

15、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口径一致,性质相同,都具有一定的格式或结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科目和账户不加严格区分。

应为: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参见教材P24

17、在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借方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贷方发生额。

应为: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 参见教材P23

19、会计科目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增减金额、余额等。

应为: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增减金额、余额等。 参见教材P24 21、二级科目(子目)不属于明细分类科目。

应为:二级科目属于明细分类科目范畴。 参见教材P20 23、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起着补充说明和统驭控制的作用。 应为: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则是对总分类科目的具体化和详细说明。 参见教材P20

24、账户的余额总是和账户的增加额方向一致。

应为:不是所有账户的余额都和账户的增加额方向一致,比如:本年利润和

第 4 页 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