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成果公示 下载本文

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成果公示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宝应共编制完成了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3-2000);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于1997年市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4年通过专家论证,2005年报市政府批复。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宝应县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宝应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县政府于2008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宝应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9月14-15日,《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通过了由扬州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宝应县城乡规划管理办公室(地址:宝应县苏中北路35号,邮编:225800)。 咨询电话:0514--88223004

公示网址:http://www.byjsj.cn/gh/gh.asp

现场公示:宝应县规划公示栏(宝应县建设局大门南侧) 宝应县城市规划指挥部

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要点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实现江苏“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发展要求,适应宝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域交通条件,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编制《宝应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宝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发展、空间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衔接,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研究区域发展态势,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战略与路径,改变均衡发展模式,走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道路。

从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角度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合理组织区域和城市交通体系,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有机组织自然景观体系和人文景观体系,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3、规划重点

生态优先:保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做到增产不增污。

城乡统筹:确定镇和村庄的建设标准,划定不同空间类型管制范围,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交通引导:以区域交通条件变化为指引,实施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乡空间合理布局。

特色营造:合理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在充分挖掘宝应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结构和景观框架,建设宜居城市。 4、规划范围 1)、县域:宝应行政辖区,总面积1486.23平方公里。 2)、规划区:总面积451平方公里。东到经十六路,南到沿广公路,向西、向北至宝应县行政界线。 3)、中心城区:即县城区范围,东到经十六路,南到纬十四路,西到京杭运河,北到纬一路,总面积约102.21平方公里。 4)、旧城区:总面积4.33平方公里,东到白田路、南到宝射河、西到京杭大运河、北到泰山路。 5、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发展目标 1、总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实施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城镇化、知识化战略,本着“生态优先、保障发展、创新机制”的原则,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在苏中率先实现小康,将宝应建设成为具有经济活力、人文魅力、生态优良的宜居创业型城市,体现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2、区域功能定位

扬州新兴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具有里下河地区景观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和江苏省重要的高效农业生产加工基地。

3、区域发展战略

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主动配套苏南、全面对接扬州 1)、与长三角地区:积极融入,寻求合作 2)、与苏南:接受辐射、主动配套 3)、与扬州:全面对接、资源共享 4)、与周边其它城市:优势互补、竞争合作 4、产业发展战略 1)、第一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结合城镇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依托各类有机产业基地,本着“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的要求,强化有机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引导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积极打造全国有机农业产业中心。 2)、第二产业:整合优化电工电器、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棉纺织品、玻璃制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及文教玩具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规模企业发展;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群;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科技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实力。 3)、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建立健全旅游业综合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宁镇扬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依托宝胜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快速、高效的第三方物流,鼓励多元化投资,逐步建成

具有仓储、运输、加工、配载等服务功能齐全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调整优化商业布局,逐步建立现代商业网点体系。 5、社会发展战略

合理调控城乡人口规模增长和空间分布,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三、县域城乡规划 1、人口与城市化 1)、总人口

2015年县域总人口103万人,2030年县域总人口110万人。 2)、城镇人口

2015年县域城镇人口50万人,2030年县域城镇人口71.5万人。 3)、城市化水平

2015年县域城市化水平48.5%,2030年县域城市化水平65%。 2、县域城镇空间 1)、空间发展战略

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均衡发展”转向“重点建设”,依据资源条件、城镇型功能中心的培育、特色功能区域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将县域划分为五个片区,突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资源约束下,对片区的功能和特色的培育,引导城镇空间的极化发展、层次推进。 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A、中心片区:包括县城区、山阳镇,产业发展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配合京杭运河西部生态旅游建设,构筑经济、文化、服务、旅游、物流的综合功能片区。山阳镇可选择湖滨地区,适度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及其配套商业服务业。

B、北部片区:包括曹甸镇,大力发展现有文体教玩具的基础上,整合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将空间增长由外延拓展转向土地高效使用的内涵发展。

C、南部片区:包括鲁垛镇、柳堡镇、夏集镇,为城市化发展集聚空间,选择性发展以鲁垛镇和柳堡镇为中心的棉纺业、精细化工集中区,同时依托柳堡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D、东部片区:包括射阳湖镇和广洋湖镇,为县域内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为主的开敞空间。本片区依托现有高效农业基地及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作为县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限制污染性工业企业进驻。

E、西部片区:包括范水镇,是宝应南部城镇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大力发展传统棉纺业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棉纺业产业链,增产不增污。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城镇名称 城镇数量 城镇人口(万人) 中心片区 县城区 2 48 山阳 1.5

西南片区 范水 1 7 北部片区 曹甸 1 5 东部片区 射阳湖 2 1.5 广洋湖 1.5

东南片区 鲁垛 3 2

柳堡 3 夏集 2 合计 9 71.5

城镇职能结构

城镇名称 城镇职能

中心片区 县城区 苏中水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态工贸城市,县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山阳 休闲康体生态旅游城镇

西南片区 范水 县域南部工业型城镇 北部片区 曹甸 县域北部工业型城镇 东部片区 射阳湖 生态旅游型城镇 广洋湖 生态文化休闲型城镇 东南片区 鲁垛 工业型小城镇 柳堡 红色旅游商贸城镇 夏集 工业型小城镇

四、综合交通 1、发展目标

建成扬州北部,沟通苏北与苏南地区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的运输体系。 2、铁路

淮扬镇铁路规划在宝应城区设置宝应站,位于城南新区,为客货混合站,占地约10公顷。 3、公路网规划 1)、高速公路

依托京沪高速公路,建议京沪高速公路在范水镇增加一处互通,京沪高速公路在宝应将有四处互通,分别位于泾河、宝应城区、范水、夏集镇。 2)、一级公路

淮江公路复线:省道,途径泾河、安宜、范水,线路沿着京沪高速公路西侧。

安大公路:为《扬州市公路网总体规划》中新安大公路(宝应县西安丰至江都市大桥镇)宝应段,途径西安丰、射阳湖、望直港、柳堡、夏集,主要加强东部地区和中心镇的纵向联系。

西泾公路:途经泾河、曹甸、西安丰,是宝应最北侧的东西向干线,是泾河、曹甸、西安丰及盐城部分地区进入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 331省道(盐金公路):省道,途径射阳湖、望直港、安宜、山阳,是横向最主要交通干道,建议331省道在宝应四桥(纬二十六路大桥)建成后,向西与金湖顺接。 沙范公路:是宝应县南部东西向通道,联系范水和柳堡。 332省道(界临沙公路):省道,是宝应南部的东西向通道,是范水、柳堡、夏集及高邮市北部地区进入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 3)、主要二级公路 237省道(淮江公路):省道,途径泾河、安宜、范水,是宝应纵向的干道。 西夏公路:位于县域中部,联系鲁垛、柳堡、夏集,加强中部地区的纵向联系。 射广公路:联系射阳湖、柳堡、夏集等镇,加强东部地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沿广公路:由安宜至广洋湖,并连接237省道,加强横向联系。 中山公路:联系中港与山阳,加强纵向联系

中范公路:联系中港与范水,加强纵向联系,与中山公路构成宝应大运河西侧南北向联系的重要

通道。 4)、旅游公路

规划县域构建两条南北向的旅游道路,技术等级为三级,一条位于县域西部,宝应湖东侧,主要加强宝应湖开发;另外一条位于县域东部,主要沟通射阳湖、兰亭荡、广洋湖等湖荡资源,提高宝应的旅游功能。 5)、其它公路

镇村公路达到三级标准,新建的公路,应避免穿越镇区,对穿越镇区的现有公路进行断面改造或局部改线,力求使公路交通利民而不扰民。同时,城镇建设应合理地利用公路引导城镇产业布局,避免区域公路街道化,保证公路交通畅通、便捷。 4、航道、港口及码头 1)、航道

京杭大运河:为苏北地区航道主干线,规划对其航道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疏浚清淤,按二级航道标准进行维护。

盐宝线:规划为四级航道,对新建的设施应按照四级航道标准执行,对已有的设施应逐步改造,达到相应标准。城区段应建石驳岸,以加强航道两岸的维护,保护航道。

规划阜宝线和金宝线为规划为六级航道,按照六级航道标准进行疏浚整治。

规划大灌河、三横河、大潼河、大溪河、中港河、芦范河、宝应湖区规划为七级航道,加强疏浚沟通。 2)、港口及码头

规划京杭运河东侧(宝应县城北侧)设置挖入式港池,为城区建设提供服务;于朱马河建新建船闸1座,缓解宝应船闸超负荷运行;于京杭运河东侧,宝应县城南侧(纬二十六路南侧),设挖入式港池,作为宝应港的主要集散地,为全县提供中转联运服务。 五、历史文化保护 1、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文物古迹 (1)保护内容

宝应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登记公布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控制单位)47处。 (2)保护要求

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的要求保护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编制保护规划。

历史建筑:制定宝应县历史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按照相关保护规定要求给予严格保护。 (3)文物古迹普查

加大全县范围的文物普查力度,对新发现的文物资源应及时制定保护措施,编制保护规划。 2)、古树名木 (1)保护范围

宝应中心城区目前共有古树名木26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2株,2级古树名木24株。 (2)保护要求

参照《宝应县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扬州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保护内容

宝应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5类的10

项内容。 2)、保护措施

(1)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摸清宝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健全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和形成宝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对宝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继承工作。

(3)保护、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和保障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培训当地居民继承延续传统手工技艺。 3、历史环境保护

基本保持宝应县域范围内的传统水网格局,禁止大规模调整、填埋现状水系,保持独具特色的里下河苏中水乡风情的风貌景观,保护古建筑、码头、驳岸等古迹,维护沿河绿化,控制文保单位周边建筑高度和风貌。

4、历史文化资源利用 1)、坚持“抢救、保护、继承、发扬”的方针 2)、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注重合理利用 3)、传承与宣扬宝应人文精神,举办与宝应历史文化相关的展览、竞赛和节庆等文化活动。 4)、建构文化空间体系,利用文物古迹和文化设施。 5)、利用宝应现有资源,以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特色美食为主题,突出文化特色(荷藕文化)、休闲特色(乡村休闲、美食休闲)和产业特色(农业旅游、商务旅游),发展有宝应特色的旅游产品。 6)、在政策上和财政上鼓励和支撑民间文化机构的发展,如书画协会、舞蹈协会、摄影协会、小说协会等,为文化机构提供活动场所。 六、旅游规划 1、旅游发展定位 (一)特色定位

湿地湖荡生态体验基地、中国荷藕美食之乡、历史人文旅游胜地 (二)客源市场定位 1、国内市场

一级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体验、美食品尝、休闲度假旅游者。 主要服务地区:苏州、无锡、扬州、常州、泰州、扬州、南京等地区。 二级市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的美食旅游者、休闲度假旅游者。 主要服务地区:华东、华北地区。 2、海外市场

以吸引日本、韩国等地区的观光、商务、短期度假旅游者为主;努力吸引港澳台、欧美地区的商务、美食、度假旅游者。 2、旅游规划布局

按“一个中心、一条轴线、四大景区”进行规划布局。即以城区为旅游组织接待中心;以京杭运河为纽带,形成南北向旅游景观轴;四大旅游景区分别为运西宝应湖生态湿地景区、射阳湖生态农业与历史人文观光区、柳堡水乡民俗红色文化体验区,县城区综合旅游区。 3、旅游功能区建设 1)、宝应湖生态湿地景区 2)、射阳湖生态农业与历史人文观光区 3)、柳堡水乡民俗红色文化体验区

4、县城区综合旅游区

整合老城区文化历史资源,围绕“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纵棹园”、“刘宝楠故居”等知名景点,梳理文物古迹周边道路系统,完善周边环境与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完整的游览系统。 5、旅游线路组织 1)、按游览类型组织旅游线 名人文化游线:宝应城区——刘宝楠墓遗址——曹甸定善寺遗址——射阳湖镇水泗潘舍新石器文化遗址——射阳湖镇双女岗及石门画像出土点——“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夏集双琚商周文化遗址。 红色革命旅游线:宝应城区——曹甸苏中公学旧址、苏中党校故址——射阳湖《苏中报》报社旧址、新四军华中军械处第一总厂旧址——柳堡二妹子民兵班。 生态观光休闲游线:白马湖生态养殖区——宝应湖湿地保护区——正润生态园有机农业观光区——京杭运河风光带——射阳湖荷园“有机藕生产基地”

水上度假游线:京杭运河——宝应湖——白马湖,京杭运河——宝射河——射阳湖——广洋湖。 2)、按行进顺序组织旅游线 北线:定善寺遗址——苏中公学旧址——华中造纸厂原址——潘舍新石器文化遗址——新四军江淮印钞厂旧址——“九里一千墩” 汉墓群——“苏中报”报社旧址——新四军华中军械处第一总厂旧址。

南线:乔可聘墓遗址——潼口寺——重修潼口禅寺碑记——柳堡二妹子民兵班——广洋湖——射阳湖。

七、 市政公用设施 1、给水工程 1)、用水量预测 (1)给水指标

县城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400升/人?日。

范水镇与曹甸镇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250升/人?日,其他乡镇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220升/人?日。

农村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80升/人?日。 2)、区域供水 (1)供水方式

逐步实施区域供水,关闭乡镇小水厂与地下水厂,通过第一水厂与潼河水厂向城镇及农村联网供水,保障供水质量与供水安全,实现城乡无差异化统一供水。 (2)水源

规划2030年第一水厂仍以京杭运河为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位于现状一水厂取水位置,规模扩建至20万立方米/日。增加潼河作为区域供水工程第二水源,实现双水源供水,规划取水口在潼河三横河北套闸东侧一千米处。将地下水列入应急水源,远期增加二里排河作为应急水源。 3)、区域水厂

第一水厂与潼河水厂为区域水厂,向全县域供水。其中第一水厂规模扩建至20万立方米/日,占地8公顷,主要供水方向为县城区、山阳镇、曹甸镇与泾河地区。新建潼河水厂,位于潼河以北,三横河以东,占地5公顷,以潼河作为水源,供水规模10万立方米/日,主要向范水镇、夏集镇、柳堡镇、广阳湖镇、鲁垛镇、射阳湖镇以及农村地区供水。 4)、增压泵站及给水管网

规划新建增压站6座,分别为范水增压站,规模3.0万立方米/日;柳堡增压站,规模4.0万立方米/日;鲁垛增压站,规模3.0万立方米/日;广阳湖增压站,规模1.0万立方米/日,射阳湖增压站,规

模2.0万立方米/日;曹甸增压站,规模2.0万立方米/日。

区域供水管网沿县域主要道路铺设,逐步形成县域环网,与县城区管网联网。工程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加快改造老旧管网,充分利用原乡镇及农村管网设施。

输水干管自第一水厂引出,沿运河路向北铺设DN600毫米输水管一根,并分两路DN500毫米输水管向泾河地区以及过运河大桥向山阳镇供水,向南铺设DN800输水管一根,过运河二桥向西供水,向东主要依靠北河路DN1000输水管供水,沿东阳路向曹甸方向铺设DN600输水管一根,沿331省道向东铺设DN600输水管一根。潼河水厂出水主要沿西夏公路、沿广公路、沙范公路、射广公路等铺设,管径DN500-DN800。 2、污水工程 1)、污水量预测

城市污水排放系数取0.8;其它污水量(管道渗水等)按总污水量的10%计; 日变化系数取1.3;污水集中处理率:2030年达90%。

根据污水量指标,2030年县城区污水量为11.6万立方米/日,污水需集中处理量为10.5万立方米/日;乡镇污水量为2.9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处理量为2.4万立方米/日。 2)、污水处理方式

县城区及乡镇采用集中处理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站,农村污水以分散处理为主。城镇生活污水、符合接管要求的工业废水应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3)、污水处理厂

县城区规划扩建仙荷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万立方米/日,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范水镇新建污水处理厂,规模为0.8万立方米/日;曹甸镇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规模为0.6万立方米/日;其它镇集中或相对集中建污水处理站(具体见县域基础设施规划图)。尾水至少应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

3、供电工程

(一)用电量及负荷预测

预测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82.4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150万千瓦。 (二)变电所

宝应以220千伏安宜变、平安变、黄塍变和沿河变作为主供电源,现状的协鑫发电公司作为辅助电源。 1)、220千伏变电所

保留现状的220千伏安宜变,规划新建3座220千伏变电所,220千伏变电总容量达2460兆伏安,220千伏电网的容载比达1.68。

表3.9 宝应远期220千伏变电所情况一览表 变电所名称 最终主变容量(MVA) 供电区域 安宜变 2*240 城区

平安变 3*180 镇域东南部

黄塍变 3*240 城区、镇域东北部 沿河变 3*240 城区、镇域南部 2)、110、35千伏变电所 110千伏的鲁垛变、吉星变、中港变和天平变根据负荷的发展情况逐步扩容,结合夏集镇建设110千伏夏集变。现状35千伏曹甸变、射阳变、广洋变、小尹变、长沟变进行升压改造,场地条件允许的变电所尽量进行原址升压。35千伏的下舍变、安丰变、黄浦变、郭桥变逐步退出运行。 (三)高压线路

保留上河变-江都变的500千伏线路和上河变-马坝变的220千伏线路。

由淮安、高邮电网增加220千伏高压线路引入宝应,以4座220千伏变电所为中心,引出110千伏线路对周边的变电所供电。

在电网建设过程中,高压线路布线应尽量避免对城镇的影响,避免穿越人口稠密区。35千伏及以上供电线路应按道路走向及规划的高压线路走廊统一架空敷设,尽量采用窄基杆塔双回或多回同杆架设,高压走廊宽度满足相关规定。 4、信息化工程 (一)用户预测

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4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0部/百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预测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2.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 (二)通信设施布局

保留现状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和有线电视的网络交换中心,适时进行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网络服务的水平。城区内规划设置3处通信设施综合用地,新建的综合交换局所结合设施综合用地设置。现状农村地区的通信交换机房原则上予以保留,每个重点发展的镇设置1座综合交换机房局所。 规划远期城区和镇区实现FTTB、FTTO、FTTC以至FTTH方式光缆接入,提高用户网络的接入带宽;农村地区,结合用户的分布增设光交点设备,缩短电缆传输的距离。

城区、镇区范围内基站的覆盖半径控制在0.5公里以内,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基站覆盖半径控制在1.5公里以内。各家通信运营商应集中建设通信基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景观地带基站应做美化处理。 5、燃气工程 (一)气源

气源引自“冀宁联络线”。城区现状的LNG站点规划保留,以“LNG”作为城区管道天然气的备用气源。农村地区的居民仍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主要气源。 (二)规划目标

宝应县实现燃气气化率100%,城区、镇区实现天然气管网100%覆盖。

管道天然气城区气化率达100%,镇区达70%。未普及管道天然气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点主要以瓶装液化气为主

(三)用气量预测 1)、天然气

城镇居民用户生活用气耗热指标为2200兆焦/人?年(52.35万千卡/人?年),公建用户用气量占居民生活用气量的20%,工业企业用气量占居民生活用气量的100%, 并考虑15%的不可预见量,预测全县天然气年用气量为1.06亿立方米。 2)、瓶装液化气

镇区居民年瓶装液化气消耗量按150公斤/户、农村居民按75公斤/户预测。

公共建筑和商业用户按民用量的10%计算,工业企业用户按民用量的20%计算,并预留10%的不可预见量,预测全县瓶装液化气用气量为1.4万吨。 (四)高压燃气管网

保留现状京沪高速公路以东、331省道以北的宝应天然气分输站,预留建设用地面积0.77公顷,用于接收“冀宁联络线”长输管道的供气。结合分输站分别建设宝应县天然气门站、高中压调压站、CNG汽车加气站。分输站通过高压管道对门站供气,门站进行过滤、调压计量、加臭后分别对高中压调压站、CNG汽车加气站供气。各区段管线设计压力详见下表。 表3.10 县域高压天然气管网设计压力一览表 管道区段 压力级制 设计压力(MPa) 分输站-门站 高压B级 2.5

门站-高中压调压站 次高压A级 1.6

门站-CNG汽车加气站 高压B级 2.5

全县共设置9座高中压调压站,其中城区2座,镇区7座。以宝应县天然气门站为中心,高压燃气管网以树枝状向外延伸至各镇区的高中压调压站,高压燃气管道全部沿市政道路敷设。 6、县域防洪排涝 (一)防洪排涝标准

县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洪水位9.74米。

圩区河道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雨水管网排水标准一般地区取重现期1年,重要地区2~3年。 (二)工程措施

1、加强运西圩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大圩内排涝能力,加固沿湖堤防,严格控制湖荡围垦与开发,进一步提高宝应湖涝水抽排能力,完善排水出路。

2、运东地区进一步加固河道堤防,疏通水系,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宝应站上抽下排能力,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3、增强蓄泄洪能力。拓浚主要行洪河道,流域性河道根据流域治理需要拓浚,增强宝射河、宝曹河、二里排河等河道的蓄泄洪能力。

4、优化圩区。建设区域联防,通过联网扩大保护范围,同时固筑圩堤,整治闸坝,消除不合理的人为影响因素,使水流符合水体流向。

5、加强调度。统一调度县域权限范围内的河流入口节制闸等设施。

6、低洼地区向外河排水,实行管网相对集中,减少排水出口,并在出口设闸控制,同时增设通向排涝站或内河的管道,做到外河低水位时自排,外河高水位时关闸机排。

7、切实保护好河道,不得随意填埋河道、沟塘,逐年对河道、沟塘清淤、疏浚,增加河道、沟塘净容量,提高雨水滞蓄量。 八、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规划目标

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设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环境优美的县域生态系统,坚持环境质量第一,以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实施清洁生产,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完善县域基础设施,保护县域生态平衡,提高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环境质量目标 1)、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县城区与乡镇环境空气质量近期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标准、远期优于二级;农村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一级。 2)、水环境质量目标

根据江苏省扬州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以及宝应县地区发展要求,制定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如下: 3)声环境质量目标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区为噪声环境1类区,商业、集市贸易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为噪声环境2类区,工业、仓储区为噪声环境3类区,交通干线两侧为噪声环境4类区,其中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3、生态建设规划 (一)生态功能分区

1)、西湖东荡生态功能核心保护区

主要范围:西部主要为京杭运河以西地区;东部主要为射阳湖、广洋湖、绿草荡、和平荡以及周边湖荡湿地与河网密集区。

控制原则:①禁止进行有损于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区内已有工业进行逐步搬迁。 ②逐步取缔围垦与围网养殖,推广生态养殖,加强生态修复。 ③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2)、生态功能重点维护与修复区 (1)主要范围

安大公路以东河网密集连绵区,南部潼河南水北调工程控制区。 (2)控制原则

①禁止大规模土地开发建设

②禁止污染型企业开发,并严格按生态环境容量进行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④有目的的进行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塑,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中部生态功能协调区 (1)主要范围

宝应中部平坦开阔地带。 (2)控制原则

①控制污染物排放,保障环境质量

②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强调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空间的融合与协调,突出水乡特色。 ③合理构建城镇生态景观结构,增强城镇与自然的联系,并于自然和谐共存。 (二)生态景观结构 1)、生态斑块构建

可通过退田还湖,逐步取缔围垦、围网等措施来恢复斑块原有的自然特性与栖息生境,加强湖岸带的生态修复以及湖滨湿地、滩地的保护与恢复,推进生态农业,协调生态系统保护与区域发展。 2)、生态廊道构建

河流廊道与道路廊道是构成宝应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部分,重点以京杭运河、宝射河、大官河、大溪河、向阳河、芦范河、大潼河、大三王河、运西河以及京沪高速公路为基础,构建廊道网络,通过这些廊道链接东西部湖荡斑块以及县城区生态流的引入,完善县域景观结构。 3)、生态基质

农田、绿地、水面是景观基质的主要部分,从县城区来看,绿地、公园、水面都是生态环境主要基质构成内容。

(三)生态景观格局

依托宝应县地理环境与景观特色,构建“五湖、三荡、一片、多廊”的生态景观格局。通过景观格局的构建,让不同生态景观要素之间充分联系,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体系。

“五湖”主要指境内现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射阳湖与广洋湖五大湖泊形成的水域格局;“三荡”主要指绿草荡、和平荡和獐狮荡;“一片”指宝应中部地区大片农业绿地构成的生态景观;“多廊”指河流廊道与道路廊道形成的网络结构。 九、城区用地规划 1、发展方向

向东跨越,向西整合,向南突破,向北兼顾。 2、布局结构

规划城市结构形态成为团块状布局结构,城市主要沿交通沿线向东、向南、向北延伸成片发展。城市的主要河流与交通干道将城市分隔成五个片区,形成“南居北工”的总体布局结构。 3、功能分区

老城区:北到北河路,西到宝曹河、画州路,南到宝射河,东到京杭大运河所组成的区域,是宝应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规划逐步搬迁现有工厂,采取“用地置换”、“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老城改造,使之成为全县的商业核心。

城南新区:位于宝射河以南,京沪高速公路以西区域,是宝应县城市发展的新城区,结合城南片区优越的生态条件打造尺度宜人、环境幽雅的高档生活片区。

城北区:位于北河路以北,复兴路以西的区域,以工业用地为主,规划以宝胜集团为首形成以电工类工业为主导产业;结合现状的粮食供应及储备仓库,建设城北物流园区,同时,配套居住用地,为城北工业园配套。

城东区:位于复兴路与宝曹河以东,宝射河以北区域,以宝应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发展以高新产业为主的工业,同时利用宝应县行政中心开发配套县级公共服务设施。

望直区:宝应大道以北,依托耿耿工业园拓展,适度与经济开发区空间整合,预留生态隔离、防止连片发展;结合高速公路道口新建宝应物流园区,依托望直港镇区居住用地进行生活配套。 十、总体城市设计 1、规划原则 1)、对城市现有物质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整合,创造高质量的实体环境。 2)、突出城市空间特色和城市自然环境的优势,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加强社区的归属感,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景观风貌区 1)、旧城特色风貌区

以叶挺西路、安宜南路、南城根路、运河路为界限包围的区域,为近代民居建筑集中地段;保护现有低密度建筑和街道景观,保存和再现旧城格局,再现城市传统商业文化,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协调建筑风格,维持原有的历史风貌。 2)、现代产业风貌区

包括意大利工业园、宝胜工业园等、京沪高速入口物流区以及淮扬铁路宝应火车站地区;现代产业园区应以现代工业建筑群、高科技产业建筑群为主体,以简洁明快的色彩、大体量乃至超大体量的现代化厂房及办公楼形成现代化工业信息时代的特色;以宝胜工业园大型特色办公展示区为地标,体现宝应新型加工制造业腾飞的风貌;物流园则以大体量风格鲜明的现代建筑为主,通过合理的道路网结构引导车货流有序、便捷流通,组织绿化与环境,体现宝应现代、高效的新型物流园区特色。 3)、现代商业风貌区

主要包括工农路——叶挺路——安宜路围合区域、城南水景公园周边高级商贸区、火车站前商贸区;主要指集商务、金融、办公、服务业等综合现代商贸等功能于一体,体现商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高效率、发展前景广阔的特性,该区建筑风貌应鼓励提取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意向,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现代商业风貌。 4)、现代居住风貌区

现代居住风貌区为集中体现城市现代化风貌的地区,包括叶挺路、安宜路商务中心区、城南水景公园商务区等区域应引导大型现代设施集中建设,整合该地区的空间形态,增加开敞空间形成体现当代城市文明风貌的地区;同时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合理分布新开发居住区沿白田路、南园路以及宝射河以南地区建设,有效疏导旧城区人口,结合中高档的居住建筑、配套设施、居家环境的建设,营造环境怡人、居家温馨、生活便利、邻里和睦的城市宜居特色。

3、景观廊道 1)、绿化水系廊道——京杭运河、老城市河、二里排河、八浅大沟、宝曹河

沿老城市河、二里排河、八浅大沟、宝曹河打造城市绿化水系轴线,两侧增加绿化,保护水体。应使自然景观外显于城市中,避免建设的围合,合理引导沿线建筑体量设计,控制沿线建筑的高度,体现宝应自然水体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特色。 2)、商业景观廊道——安宜东路、苏中北路、叶挺路

商业景观轴主要强调现代商业风貌与城市发展的景观,特别是在叶挺路与苏中北路、安宜东路交叉口,应突出宝应现代城市特色。 3)、历史文化廊道——中大街、鱼市街、东门大街

通过城市设计来使历史轴线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有机衔接,在发展中保护古城格局与特色风貌。 4、节点标志系统 1)、自然景观节点

包括以开敞空间为主的城东公园、城南水景公园等,应控制景观通道,强化标志建设。 2)、历史景观节点

包括纵棹园、学宫、宁国寺、张仙庙桥、小新桥等,除严格保护历史景观外,更应注重周边环境的整治,增加绿地,形成旧城与新区良好的空间过渡。 3)、现代景观节点

包括亚细亚广场、白田广场周边、宝应县政府、体育中心、城南水景公园商业区等现代商业设施、办公设施集中区域。加强集中建设,形成次级视觉标志,并成为轴线衔接、转折、交汇的空间枢纽。 十一、远景发展 1、发展方向

工业用地向东拓展,居住用地主要向南,东部北部适度配套。 2、规划结构

保持团块状空间结构,各类用地在规划远期用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城市中心区延续东西向带形布局模式,用地进一步扩展,提升城市功能。 3、用地布局 1)、工业用地

远景将经济开发区与耿耿工业园区用地整合,以此为依托进行用地扩张,主要工业门类可在产业链基础上强化光电、电子、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发挥淮扬镇铁路的便利运输条件,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2)、居住用地

完善城南新城建设,以纬十四路为界,综合配套小学、社区商业等服务设施,强化城南水景公园的新城中心地位;城北城东居住用地主要为工业区配套建设,与工业用地平行发展。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在远期基础上充实、完善、提升城市功能。 4)、绿地

延续和强化规划期沿路、滨河带状绿化,并与城郊绿地相融,形成城市外围绿色开敞空间。进一步加强滨水空间的塑造,形成以水系为依托,以绿色廊道骨架,以居住区开敞空间为扩展的绿地景观系统,精心打造生态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5)、道路交通用地

依托规划期形成的完善的道路网骨架进一步延伸、拓展。规划形成 “八横九纵”的主干路体系。八条横向主干路由北向南依次为八浅路、宝源路、宝胜路、泰山路、叶挺路-宝应大道、南园路、南淮江路(原南部淮江公路东西向)、纬十四路。九条纵向主干路由西到东依次为运河路、苏中路、白田路、

淮江大道(原淮江公路南北向)、东阳路、淮江公路复线(本轮规划)、经十七路、经十五路、经十六路。

十二、规划实施

1、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下一层次的各项规划,尤其是开展并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的作用,根据土地价值规律和产业集聚规律,完善政府土地利用引导和调控机制,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在完善城市规划审批制度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认真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整治力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个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4、加强政府对城市发展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项目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克服城市建设发展的盲目性随意性。

5、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原则,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决策与监督。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十三、附则

1、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书、专题)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规划是指导宝应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规划的局部调整和重大变更应按法定程序进行。

3、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下各层次规划均应遵守本规划规定。 4、本规划由宝应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宝应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