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审定)[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7 漏》教案+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27 漏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读准8个生字,会写13个会写字。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开头、发展、结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透过课尾、经过,感受故事的奇处环生,说说故事中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传说的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 艺术特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复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味性。 述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4.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复述课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文。 趣。 5.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教学课时] 2课时 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 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 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 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2.学生阅读,了解民间故事。 3.说说你都读过或听过那些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4.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征?(①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②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③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④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板书课题:漏,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读,了解民间故事《漏》,感受其趣味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1.读拼音,写词语。 lòu shuǐ ( ) wèi lǘ ( ) lì hài ( ) zhān jiāo ( ) jǐ bèi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 ) 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zòng shēn ( ) 2.比一比,组词语。 胖( )伴( ) 狼( )浪( )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婆婆 脊背 盗贼 莫非 颠倒 粘胶 旋风 纵身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二)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会写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写好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喂”字不要多些一撇;“贼”字不要少写一撇;“狼”字要把反犬旁写好;注意“厉”和“历”的区别。)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抱( )饱( ) 偏( )遍( ) 莫( )漠( ) 贼( )贱( )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 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1-9自然段。) (2)虎驮着贼,贼骑着虎。(10-11自然段。) (3)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12-17自然段。) (4)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18自然段。) (5)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19-20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照样子写词语。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1)翻山越岭(含有组。 动词)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练习分角色 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2)走南闯北(含有人物。 (2)小组交流。 椅子反义词)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从前;地点:山脚下; 人物:老爷爷、老婆婆、虎、贼。) 5.交流三: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1)故事发生时的天气情况怎样?(下着蒙蒙小雨。)为(3)安安稳稳(AABB) 什么写当时的天气情况?(为下文写“漏”做了铺垫。) (2)这部分课文出了描写当时的天气情况,还描写了什 么?(老爷爷和老婆婆的语言,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动作 等。) (3)这样的天气虎和贼来这里做什么? 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嘴馋,一 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