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一)通论 下载本文

优点:收字多,资料丰富。“茴”

缺点:A.错误较多。王引之《字典考证》 B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文,不便使用。

? 3.《汉语大字典》 P74

要点:

【解释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徐中舒等主编】【54678单字】【按部首排列,200部首】 【字的形体演变】【读音全面】

优点:收字多,读音全面,呈现形体演变。 缺点:词义过细,有些解释不准确。 (二) 查询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 ? 4.《辞源》 P71

要点:

【商务印书馆】【全书用繁体字】【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古汉语专门词典】

【部首编排:十二集和 214 部?208部首(修订本)】【注音方式:拼音+注音+反切】 【意义:奠定了现代词典编撰体例格局】 【释字体例:先单字后复音词语,先注音后释义】 ? 5.《辞海》 P73

要点:

【中华书局】【1936年问世,1958年修订】【综合性辞书】【250部首,简体字】 ? 6.《汉语大词典》 P75

要点:

【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12卷,37万词目】【释义:注意词语的来源,书证比较早】 【部首排列,200部】 (三) 查询文言虚词的工具书 ? 7. 《经传释词》 P80

要点:

【清代学者,王引之】(高邮二王)【研究先秦以及汉代经传文献中虚词的特殊用法】【十卷】 【虚词160条】【古声母顺序为编排体例】 ? 8.《词诠》 P80

要点:

【杨树达】【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用法的书籍】【十卷】【虚词500条以上】

【注音字母为编排体例】(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初学古汉语者) (四) 查询特殊的工具书

? 9. 《诗词曲语辞汇释》 P81

要点:

【张相】【专门解释诗词曲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口语词537个】【6卷】【附有笔画索引】 ? 10.《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书上无

要点:

【蒋礼鸿】【附有笔画索引和四角号码索引】【推动了俗语词研究的进程】

【解释材料范围:敦煌变文、唐五代的诗、笔记小说以及汉魏六朝的宋元以后的材料】 【六篇:释称谓、释容体、释名物、释事为、释情貌、释虚字释释】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 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 ?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

马、牛、羊

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

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

数词:一、二、三、四、

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Eg:《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坐行而入”(坐行,膝行)

? (2)、古今同字异词

Eg:《说文·马部》:“骆,马白色黑鬃尾也。”

???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 “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

左传·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汉书·萧何传》:“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

劝:古义指鼓励、劝勉,《荀子》“劝学” 从积极方面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劝止。成语“劝善惩恶”

二、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 1.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中。 2.缩小:古义大于今义,今义所表范围变小了。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 1、词义范围的缩小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 帝王的殿堂、居室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岳父 《周易·系辞上》:“二 人 同 心,其 利 断金。” 泛指金属 专指黄金。

《左传·昭公二十年》:“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父母)

《史记·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称舜的父母、弟妹) 《战国策·秦策》:“贫穷则父母不亲,富贵则亲戚畏惧。”(嫂嫂、妻子)

“亲戚” “虫” 鸟、昆虫,泛指所有动物 节 肢 动 物 的 一 类

“禽” 鸟兽在内的动物 ? 鸟类的总称

? 2、词义范围的扩大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 “夫人”: 诸侯的妻子

孔颖达疏:“邦君之妻者,诸侯之夫人也。” 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菜”

? 3、词义转移

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

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这种互不相属的词义变化现象称为词义转移。 (即新义产生后,旧义不存在了,但两义之间有一定联系)

“再” 古义:两次、第二次 今义:行为的重复

(二) 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 1.词义轻重变化 恨 《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 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诛 《说文》诛,讨也。 口诛笔伐” 声讨、谴责 ,古义轻,今义重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 《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怨 表示恨,古义重,今义轻。 ?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谣言” 表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下流” 表示地位或者处境低下,感情色彩是中性的,是贬义的。

三、 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

1、从字形上分析 2、从语境分析

《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后汉书·郭太传》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贫富”、“穷达”、“觉醒”、“寒暄” “宫室”、“臣虏” 、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去考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池”是古义“护城河”之意。 “若即若离”中的“即”是古义“接近,走近”的意思。 “呼天抢地”中的“抢”是古义“触、碰”的意思。 “口诛笔伐”中的“诛”是古义“责讨”的意思。 “并行不悖”中的“悖”是古义“违反”的意思。 “饶有风趣”中的“饶”是古义“富裕”的意思。 “举世无双”中的“举”是古义“全”的意思。

“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是古义“意气奋发”的意思。

通论{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义的引申?

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义,这个过程就叫做引申。

二、为什么要分析本义和引申义?

例如:绥:安抚的意思

《说文》“绥,车中把也。”就是系在车上,供人上车时拉扯,保持平衡的一种绳带。

(拉手)引申为安抚

? 可以以简驭繁第掌握词义,抓住本意顺藤摸瓜分析引申义,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分析本义的方法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1、析形释义

分析字形的时候可以利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 《汉语大字典》 《辞源》

四、词义引申的规律

?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 由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指道路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2)由个别到一般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 《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 (3)由实词到虚词,即实词的虚化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

五、词义引申的方式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1.辐射式引申 龄《促织》)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节奏、节拍 竹节 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气节、节操 木节、草节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礼节 生主》关节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论》 节约 季节、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