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习题 下载本文

C、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D、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 )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9.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A.是对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B.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 C.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D.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10.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 ) 。

A.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B.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 D.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D.坚持接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1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 )

A.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B.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C.发展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D.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C.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D.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4.“八荣八耻”涵盖了( )之间的关系。 A.个人B.集体C.国家D.社会

15.培育和弘扬( ),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和谐文化的含义。 3.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如何理解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的基础? 四、论述题

1.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3.论述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是什么?当前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五、分析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摘自《十六大报告》 根据上术材料回答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是什么?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

1.我国历史上曾经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的思想。( ) 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

2.我国古人曾经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状态的是( ) 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2006年10月,党的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的是( )

A.十六届六中B.十六届五中C.十六届四中D.十六届三中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A.重要 B.本质 C.一般 D.根本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发展C.以人为本D.建设 7.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

A. 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协调发展C.坚持全面发展D.坚持统筹发展 8. 坚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 A.改革开放B.民主法治C.农村城市协调发展D.东部西部协调发展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 )。 A.政策B.党C.制度D.干部

10..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 A.教育 B.就业 C.住房 D.党

1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

A..社会公平正义 B.民主法制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诚信友爱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

A.物质基础 B.政治保证 C.精神支撑 D.社会条件

1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 )。

A.物质保障 B.政治保障 C.精神保障 D.社会保障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 )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18.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 ) 。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19.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 ) 。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20.2006年10月,党的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 。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C.发展经济

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2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段话出自( ) 。 A.《全世界和谐》 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C.《论十大关系》

D.《共产党宣言》 24.“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讲这段话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 。 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 D.陈云

2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 )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第一次把“和谐”写入我国现代化目标,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党的文件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B.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C.中共十三大报告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7.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 ) A.自主创业 B.社会保障 C.教育 D.公平 二、多项选择题

1.50年代中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著作是( ) 。 A.《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包括( ) 。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B.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

C.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