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图文 下载本文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另一习俗。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有驱蚊杀虫的功能,还可以入药,现在的中药铺里仍可以见到。在汉代,重阳节这一天是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带,晋以后便改为将茱萸插在头上了。这在梁代吴均《续齐谐记》里就有记载。而到唐代,诗人们借茱萸以寄情思,其中又多为思情、愁感,如杜甫《九日蓝田雀氏庄》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除登高、插茱茰,重阳节还有饮酒、赏菊、食糕等习俗。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赏菊以寓志。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

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六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 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

附(2):同学们心得体会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收获

六(1)班 王月云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我学会了上网收集资料,知道了许多名人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还知道这些神话故事的道理。先说《精卫填海》填海吧!精卫知道自己是不能把大海填平,可是他这种永不灰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又如《夸父追日》故事中的夸父很爱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也是我们要学的。总之这次实践活动使我学到很多东西,让我收获良多。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收获

六年级 金雪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了中国的很多风俗习惯。如: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又如春节吃年糕,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又如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