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下载本文

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1 “仁”德的基本内涵:“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地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 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A 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B 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 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四“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1 传承传统,维护家族稳定和促进繁衍,保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而不至于断层,巩固族群的同一性,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保守,顽固,不容易接受开放的文化与文明的缺点。 2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3 “孝悌”思想史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你爱你的中国社会,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4 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5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6 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持久的存在价值。

当今社会所讲的和谐,其渊源就来自于孔子的“孝悌”思想

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

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显得更加迫切。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企业信用之差已经使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2 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

3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诚信的思想理念,是我们今天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时必须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我们应当挖掘、保护并珍惜这一现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道德资源。

六 什么是“礼”?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1 礼: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

作为待人接物的姓氏,谓“礼节”、“礼仪;” 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2 伦理道德内涵:“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

并服务于整体。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的四次转变:“周礼”,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把”礼“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 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的。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4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置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 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

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 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3 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的社会。

4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二 什么是原始道家的智慧?

1 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2 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

3 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

三 谈谈中国哲学关于创造变化、与时俱进的观念?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创进不息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

无论对我们民族来说,还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去创造新的,改革旧的,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儒家利己利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道家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普度众生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

总之,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四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

一般来说,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

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

以下为不考内容

注意:十九章以后有课件内容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1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文化。

2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被视为“智性文化”而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它重“德”但并不是轻“智”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十分注重而这之间的和谐统一,几乎到了一种伦理关系的地步。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3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宗 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4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封建制度,国家最高集权(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教育”自己的臣民们应守君君臣臣之道,倡导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其实就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制定了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将封建社会塑造成一个强调等级伦理制度的社会,因此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营造了中国独特的伦理性文化

二 结合本书的“上编”,探讨和分析中国文化的诸特点产生的原因?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形成的缘由之一。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住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我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均来源于农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重农思想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还犹豫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宗族是为基本单位。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在农业自然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极度分散,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由此产生了尊君的传统。另外,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得民众的安居乐业。

4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理念。西周之疑天思想、敬德保民思想使得神学退位。道德从宗法中产生。儒学于此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本性。道家则认为道德不源于“自然”,道法自然也。就是没有认为道德是来源于神的。

5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一切的领域以“人”为核心,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文化的发展,从客观上去考察,自汉代以后,一直到“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两千余年的学术发展,实以经学为一大主流。

三 中国文化的诸特点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1 中国文化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2 中国文化的伦理性能鼓舞人们自觉的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3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琉球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1 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因此,中国文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