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下载本文

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

这首《渭川田家》写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目睹万物在暮色苍茫下找到各自的归宿。这一切,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所以有闲逸的感觉。《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表达出诗人对归隐的喜爱之情。 (二)思想上崇佛好道

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因此其早年即相信佛教。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并师事大照普寂禅师。维平生亦虔诚奉佛,且素服长斋。他对佛学造诣亦深,每为诗文,辄寓佛理禅机于其中,故世有诗佛之誉。曾皈依荷泽神会,从之参禅。归隐后,常与高僧交游,并与裴迪泛舟往来于辋川之间,谈经说道,啸咏终日。我们可以想象王维之信佛是深受庭训的影响 ,他母亲正是北宗禅师普寂的虔诚弟子。王维晚年遭受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王维被俘拘禁在菩提寺中。于是意气消沉,一心向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愿意归耕为老农。他只好另外寻觅心灵的归宿,所以他皈依自然,皈依佛教。他的诗《叹白发》写到:我年一何长,鬓发日已白。俯

9 / 11

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徘徊空日夕。何事与时人,东城复南陌。又有诗《山中寄诸弟妹》说: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因此可以知道王维之所以奉佛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环境的逼迫,在丧乱之中,无可奈何,于是只有投靠佛门,奉佛吃斋;他归隐之后也是焚香打坐诵念佛经。

王维信仰佛教,他的思想更为深邃,而心境也更趋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王维在“凝碧诗”之事后,思想转变最大,深深领悟到富贵功名如过眼云烟。隐居蓝天别墅,游山玩水,和好友裴迪以弹琴赋诗为乐。而且不愿意为生活而忙碌,其衣食住行简单朴实。例如: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田家》)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在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调和的背后是对生活深刻的爱惜,他早已“倦于仕途,厌于奉制”,而所以“沉吟未能去”者,多因“世纲婴我故 ,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徊欲奋飞 ,踟蹰复相顾。”(《偶然作六首》其三 )诗人厌恶仕途之“人情翻似波澜”(《酌酒与裴迪》),又慨叹“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似是别无选择。然而,这不过是王维精神灵魂的逋逃薮,这里的“自在”“自由”属于诗,精神、灵魂对“世累”、“时累”的摆脱。但是,即使是皈依佛门,诗人的思想也并非浮躁和死寂,体现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为一种幽远、恬淡、宁静的佛理禅趣,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相对立,并非心灵空虚幻灭的反映。王维深知“亦忙亦闲”的真正滋味,他寄情于山水田园逃遁于佛禅借重于文学的炉砧进行熔冶锻打, 创造了量多特优的诗歌篇什,铸就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风格,山水田园诗到了王维那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壮丽的奇观。王维大多数山水田园诗歌在描绘自然美景和田园风情的同时,实则表露出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另一种层次的生命感悟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引导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人生。

综上所述,王维的人生经历是丰富多彩的,由于现实和心态的变化,决定了其诗歌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源于其不同的心路历程。而心路历程的形成和变化则是由当时时代经历所导致的。

10 / 11

注释:

1、陈敏昭,《王维,<使至塞上>欣赏》,三门峡上阳书院,2009.11.25 2、刘德重,《唐诗鉴赏辞典》,秋水诗韵吧,2007.11.25 3、朱竞,《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道客巴巴,2012.1.4 4、陈氏论,《王维与佛教》,中国民族宗教网,2011.4.26

5、《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版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月第二版,P267

参考文献:

1、《王维孟浩然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6月第二版 2、《唐代文学年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6月第一版 3、王志清,《纵横论王维》,齐鲁书社,2008.7月第一版 4、柳晟俊,《王维诗比较研究》,京华出版社,1999.4月第一版 5、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月第二版 6、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黄山书社,2008.5第一版 7、李婷婷,《王维诗歌用典研究》,湖南大学,2013,4 8、何春图,《王维的诗歌与其佛教信仰》,四川大学,2006,3

9、王志清,《王维诗歌盛唐接受的现实与意义》,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0、袁晓薇,《解读一个“全面的典型”——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阜阳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第二期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