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车外倒后镜不能折叠的车辆,规格表上的宽度一般把外伸倒后镜也包括在内,因而有些欧洲轿车规格表上的宽度接近甚至超过2米(例如FIAT MULTIPLA宽度为2010mm),各位明察即可。 3、高度
车身高度直接影响重心(操控性)和空间。大部分轿车高度在1.5米以下 ,与人体的自然坐姿高度相比低很多,主要是出于降低全车重心的考虑,以确保高速拐弯时不会翻车。MPV、面包车等为了营造宽阔的乘坐(头部空间)和载货空间,车身一般比较高(1.6米以上),但随之使整车重心升高,过弯时车身侧倾角度大;这是高车身车种的一个重大特性缺陷。此外在日本,香港等一些地区,大部分的室内停车场都有高度限制,一般为1.6米,这也是确定车高的重要考虑因素。小型车为了在有限的占地面积内扩大车厢空间,近年有向上发展的趋势,如丰田的YARIS(高1500mm)和标致206(1430mm),以及一批超过1.7M的日本K-CAR级RV(如铃木WAGON R),车身都比传统的小型车高出很多,重心升高导致的主动安全性下降是必然的。 4、轴距
在车长被确定后,轴距是影响乘坐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占绝大多数的2厢和3厢轿车,乘员的坐位都是布置在前后轴之间的。长轴距使乘员的纵向空间增大,直接得益的是对乘坐舒适性影响很大的脚部空间。在行驶性能方面,长轴距能提高直路巡航的稳定性,但转向灵活性下降, 回旋半径增大。因此在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必须作出取舍,取得适当的平衡。
5、前、后悬
车长=前悬+后悬+轴距。所以轴距越长,前后悬便越短。最短的悬殊长可以短至只有车轮,即为车轮半径1/2。但除了一些小型车要竭力增加轴矩来扩大乘坐空间外,一般轿车的悬长都不能太短,一来轴矩太长会影响灵活性,二来要考虑机械零件的布局。例如前横置引擎前轮驱动的轿车,引擎一般会安置在前轴的前方,因此前悬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但前悬也不应过长,以确保爬坡通过性,越野车为了保证爬坡、越台的能力,前悬都很短;一些高性能跑车的前后悬取值主要是出于对前后重量平衡和动态重心转移的考虑。近年为了满足严格的正面撞击测试法规,有加长前悬的趋势,目的是容纳车架的撞击缓冲结构。后悬则可以比前悬稍长一些。因为要腾出 近角和离去角,是衡量汽车通过 表现也会有影响, 空间安放引擎,前轴要 性的重要指标。由图可见角度越 大前悬可以增加转向过多 向后移,形成很长的前 大,车身能安全通过的坡度越大 ,以抵消车架本身的转向 。 6、轮距
轮距直接影响汽车的前后宽度比例。与其它尺寸相比,轮距更受机械布局(尤其是悬挂系统类型)的影响,是造型设计师需要在很早期就确定的参数。一般轿车的前轮距比后轮略大(相差约10-50MM),即车身前半部比后半部略宽,这与气流动力学有关(将在以后详述)。但一些特殊机械布局的汽车,如法拉利的512TR,由于后轴安放了大型的水平对向12缸引擎,使其后轮距远大于前轮距,这就需要以特别的造型设计来配合。在操控性方面,轮距越大,转向极限和稳定性
也会提高,很多高性能跑车车身叶子板都向外抛,就是为了尽量扩大轮距。 7、离地距
离地距即车体最低点与地面的距离。后驱车的离地最低点一般在后轴中央,前驱车一般在前轴,也有些轿车的离地距最低点在前防撞杆下缘(气流动力学部件)。离地距必须确保汽车在行走崎岖道路、上下坡时的通过性,即保证不\刮底\。但离地距高也意味着重心高,影响操控性,一般轿车的最低离地距为130mm-200mm,附合正常道路状况的使用要求。越野车离地距普遍大于200mm。赛车由于安装了扰流车身部件,并且要降低重心,离地距可以低至50mm,当然前提是赛车跑道路面平坦,在普通街道上肯定是不可行的。 汽车的长、宽、高、轴距是影响乘坐空间的四要素,但这只是基础,要在尺寸大的车身上设计出空间充裕的座舱,还必须精心设计车厢轮廓。这就是所谓的“利用率”问题,而它又与全车的整体布局息息相关。
总 结
从汽车制造者的立场来考虑,汽车不是绘画,装饰美不会目的,因此它不是靠一时冲动的创造灵感的瞬间即可完成的。头脑中要时刻考虑到汽车的机能,并且如何用理想的造型实现它以及这种造型的可创造性、创造成本、物质技术条件,包括材料和制造技术手段,是汽车成为现实产品的物质基础和产品成本的重要质量等。
因此在工程设计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前期造型无法预料的问题,需要造型设计师配合做相应的造型调整,甚至在车型上市后用户的反馈也可能会带来造型上的改进,直到这款车型停产,针对它的造型工作才最终结束。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造型方式也在不断被尝试,尤其是电脑在汽车设计过程的介入给了我们更便捷的工作方式和更高的工作效率,近年来的比较热门的“无纸化设计”和“无油泥设计”就是其中的代表。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对于汽车造型设计师的要求永远不会降低,观察力、想象力、美感、空间感、工程知识、社科知识、工作技能、责任心等,这些要素都要综合考虑,永远都是汽车设计师的必修课。同时造型的艺术性能体现使用功能的人-机-环境的协调美,产品的精神功能可通过产品的艺术造型予以体现。
参考文献
【1】 马文胜,郎宝珠,刘伟,现代汽车造型设计方法(河北工业科
技大学)
【2】 汪卫东,国外汽车车身开发的特点(上海汽车)
【3】 李书生,徐万红,王韶春,汽车车身逆向设计方法的研究(沈
阳工业大学学报)
【4】 夏卫群,车身曲面质量的评价指标研究(汽车科技) 【5】 马铁利,林逸,车身曲面锲型的构造(汽车科技)
【6】 卢金火,张慧波,刘文龙,曲面在汽车车身外形设计上的应用
(汽车技术)
【7】 李文军,马彦婷,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机械制
造)
【8】 施法中,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与非均匀有理线条(北京科技出
版社)
【9】 程正,马芳武编著,汽车造型,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李亦文编著 【10】产品设计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