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诊疗规范2011版 下载本文

手术医师分组送检医嘱或标记的情况下,病理医师按照以下原则检出标本中的淋巴结:全部淋巴结均需取材,建议术前未接受治疗病例的淋巴结总数应≥15枚。所有肉眼阴性的淋巴结应当完整送检,肉眼阳性的淋巴结可部分切取送检。 c. 推荐取材组织体积:不大于2×1.5×0.3 cm。 D.取材后标本处理原则和保留时限。

a. 剩余标本的保存:取材剩余组织保存在标准固定液中,并始终保持充分的固定液量和甲醛浓度,避免标本干枯或因固定液量不足或浓度降低而致组织腐变,以备根据镜下观察诊断需求而随时补充取材,或是在病理诊断报告签发后接到临床反馈信息时复查大体标本或补充取材。

b. 剩余标本处理的时限:建议在病理诊断报告签发1个月后,未接到临床反馈信息,未发生因外院会诊意见分歧而要求复审等情形后,可由医院自行处理。 (4)病理类型。 ①早期胃癌大体类型。 Ⅰ :隆起型 Ⅱa:表面隆起型 Ⅱb:平坦型 Ⅱc:表面凹陷型 Ⅲ :凹陷型

②进展期胃癌的大体类型。

隆起型:肿瘤的主体向肠腔内突出。 溃疡型:肿瘤深达或贯穿肌层合并溃疡。

浸润型:肿瘤向肠壁各层弥漫浸润,使局部肠壁增厚,但表面常无明显溃疡或隆起。 ③组织学类型。

A.WHO分类:目前最为常用的胃癌组织学分型方法(附件2)。

B.Lauren 分类:肠型、弥漫型、混合型。 (5)病理报告内容。

A.活检标本的病理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a. 患者基本信息及送检信息;

b. 上皮内肿瘤(异型增生),报告分级;

c. 可疑浸润:应当重复活检,必要时应当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别;

d. 早期浸润性癌:提示浸润深度。

临床医师应当了解受活检取材深度限制,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可能难以确认实际浸润深度。

B. 内镜下粘膜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a. 患者基本信息及送检信息; b. 肿瘤大小;

c. 上皮内肿瘤(异型增生)的分级;

d. 对浸润性癌,应当报告组织学分型、分级、浸润深度、切缘情况和脉管侵犯情况等。

pT1低分化癌、脉管侵犯、切缘阳性,应当再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范围。其他情况,内镜下切除充分即可,但术后

需定期随访。

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包括:低分化,血管、淋巴管浸润,切缘阳性。

阳性切缘定义为:肿瘤距切缘小于1mm或电刀切缘可见癌细胞。

C. 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a. 患者基本信息及送检信息;

b. 大体情况:肿瘤所在部位、大小、大体类型、肉眼所见浸润深度、上下切缘与肿瘤的距离; c.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型、分级);

d. 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T分期或pT根据有形态学依据的肿瘤细胞来决定。经新辅助治疗的标本内无细胞的黏液湖,不认为是肿瘤残留)(TNM分期标准见附件3); e. 检出淋巴结数目以及阳性淋巴结数目(N分期); f. 近端切缘、远端切缘的状况。如果肿瘤距切缘很近,应当在显微镜下测量并报告肿瘤与切缘的距离,肿瘤距切缘1mm以内报切缘阳性;

g. 脉管和神经侵犯情况;

h.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的特殊检查,包括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测,如HER-2检测等。

临床医师必须详细填写病理诊断申请单,如实描述手术所见及相关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并清楚标记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

物等检查。

(2)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4.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评价胃癌病变范围、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应当作为胃癌术前分期的常规方法。在无造影剂使用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在胃腔呈良好充盈状态下进行增强CT扫描。扫描部位应当包括原发部位及可能的转移部位。

(2)磁共振(MRI)检查:MRI检查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推荐对CT造影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使用。MRI有助于判断腹膜转移状态,可酌情使用。 (3)上消化道造影:有助于判断胃原发病灶的范围及功能状态,特别是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是诊断胃癌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之一。对疑有幽门梗阻的患者建议使用水溶性造影剂。

(4)胸部X线检查:应当包括正侧位相,可用于评价是否存在肺转移和其他明显的肺部病变,侧位相有助于发现心影后病变。

(5)超声检查:对评价胃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表浅部位的转移有一定价值,可作为术前分期的初步检查方法。经腹超声检查可了解患者腹腔、盆腔有无转移,特别是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病变性质。

(6)PET-CT:不推荐常规使用。对常规影像学检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