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统计学》习题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概 论

【考试题】

(一)判断题

1.列宁指出: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 ) 2.标志和指标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 ) 3.我国《统计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 ) 4.政治算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 ( ) 5. 调查对象就是统计总体,而统计总体不都是调查对象。 ( ) 6. 连续型标志变量的分组,只能是组距式的。 ( ) 7. 一般地,指标总是依附在总体上,而总体单位则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 ( ) 8.离散型标志变量的分组,只能是单项式数列。 ( ) 9.一般地,指标总是依附在总体上,而总体单位则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 ( ) 10. 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 ) 11. 统计总体可分为同质总体和不同质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 ) 12. 在统计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13. 综合为统计指标的前提是总体的同质性。 ( ) 14. 统计研究现象总体的量,是从个体开始研究的。 ( ) 15. 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一般都不用数值表示的。 ( ) 16. 国势学派对国家宏观经济现象的定性描述,故又称为有名无实学派。 ( ) 17. 统计学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完全一致的。 ( ) 18. 某一生产工人工资2000元,这个工资就是统计指标。 ( )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一词的基本含义是( )。

①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②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计算 ③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 ④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 2.调查某大学5 000名学生学习成绩,则总体单位是( )。 ①5 000名学生 ②5 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③每一名学生 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3.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的阶段有( )。 ①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决策 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

1

③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审核、统计分析 ④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4.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 )。 ①调查方法、整理方法、分析方法 ②调查方法、汇总方法、预测方法 ③相对数法、平均数法、指数法 ④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

5.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①该市国有的全部工业企业 ②该市国有的每一个工业企业

③该市国有的某一台设备 ④该市国有制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 6.变量是( )。

①可变的质量指标 ②可变的数量指标和标志 ③可变的品质标志 ④可变的数量标志 7.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①调查单位 ②总体单位 ③调查对象 ④填报单位 8.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

①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②数量性、大量性、差异性 ③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④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9.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①工人年龄 ②工人性别 ③工人体重 ④工人工资等级 10.标志是说明( )。

①总体单位的特征的名称 ②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 ③总体质的特征的名称 ④总体量的特征的名称 11. 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是:( )

①威廉?配第 ②阿朗瓦尔 ③凯特勒 ④恩格尔 12. 国势学派对统计学的主要贡献是:( )

①采用了数量分析方法 ②引入了大数法则 ③提出了“统计学”这一名词 ④证明了小样本理论 13、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①康令 ②威廉?配第 ③凯特勒 ④恩格尔 14.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

①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②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③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④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15.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①调查单位 ②标志值 ③品质标志 ④总体单位

2

16.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

①它有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两类 ②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③数量标志具有标志值 ④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17. 总体的变异性是指( )。

①总体之间有差异 ②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 ③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④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 18.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

①男性是品质标志 ②人的年龄是变量

③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④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19. 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

①社会总产值 ②产品合格率 ③产品总成本 ④人口总数 20.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 ①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②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③标志和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④只有指标才可以用数值表示 21. 离散变量可以( )。

①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 ②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通常取整数 ③连续取值,取非整数 ④用间断取值,无法一一列举 22. 社会经济统计学运用的侧重点主要在于( )。

①微观社会经济现象的定性分析 ②微观社会经济现象的定量分析 ③宏观社会经济现象的定性分析 ④宏观社会经济现象的定量分析 23. 西方统计学认为近代统计学之父的是( )。 ①威廉·配第 ②阿道夫·凯特勒 ③海尔·曼康令 ④约翰·格朗特 24. 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 )。

①总体各单位具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②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个各不相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③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个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数值 ④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个各互相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数值

25. 某班三名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80分、85分和92分,这三个数字是( )。

①指标 ②标志 ③变量 ④标志值

26. 有10个企业全部职工每个人的工资资料,如要调查者10个企业职工的工资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①10个企业 ②10个企业职工的全部工资 ③10个企业全部职工 ④10个企业每个职工的工资

3

27. ( )表示事物的质的特征,是不能以数值表示的。 ①品质标志 ②数量标志 ③质量指标 ④数量指标 28. 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是指( )。 ①可变的不可以统一度量的量 ②可变的可以统一度量的量 ③不变的量 ④不可变的可以统一度量的量

(三)多项选择题

1.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

①大量性 ②数量性 ③同质性 ④差异性 ⑤客观性 2.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可分为( )。

①确定性变量 ②随机性变量 ③连续变量 ④离散变量 ⑤常数

3.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质的特征,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征,所以( )。

①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②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③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④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⑤两者都可以用数值表示

4.某企业是总体单位,数量标志有( )。

①所有制 ②职工人数 ③月平均工资 ④年工资总额 ⑤产品合格率 5.统计有着重要作用,统计是( )。

①社会认识的一种有力武器 ②制定计划,实行宏观调控的基础 ③制定政策的依据 ④经济管理的手段 ⑤科学研究的工具 6. 在统计史上,被认为有统计学之名而无统计学之实的统计学派是( )。 ①政治算数学派 ②国势学派 ③数理统计学派 ④社会统计学派 ⑤记述学派

7. 在下列各项中,哪些是连续型变量( )。

①平均工资 ②废品率 ③企业工人数 ④劳动生产率 ⑤每千锭工时产量 8. 下列指标中,哪些是质量指标( )。

①商品销售额 ②工人密度 ③学生出勤率 ④人均产量 ⑤平均产量 9. 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中( )。

①全国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②总体单位是每一个人

③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④人口的性别比是总体的品质标志

4

⑤人的年龄是变量

10. 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数量方面,它包括( )。 ①具体事物数量多少 ②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数量资料的搜集手段 ④事物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⑤抽象的数量规律

11. 统计指标一般指( )。

①指反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②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数值 ③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概念 ④有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构成

⑤描述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的社会经济总体的数量特征 12. 下列各项中,哪些是统计指标( )。 ①某企业2007年计划产量8000万元 ②某人工资月工资2500元 ③货物运输量2000万吨 ④明年小麦产量250万吨

⑤全市2006人口自然增长率4?

(四)填空题

1. 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它以马列主义的哲学和 为理论基础。

2.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

3. 标志是说明 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 特征的。 4. 统计总体有 总体和 总体之分。

5. 可变标志在总体各个单位具体表现上的差别就是 。 6. 变量就是可变的 ,变量的数值表现就是 。

7. 在统计科学发展史上,早期曾形成三种主要的学派,即政治算数学 派, 和 。

8. 社会经济统计是在社会经济现象的 辩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总体的 。

9. 17世纪中叶,英国威廉·配第的代表作 问世标志统计学的诞生。 10. 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即 、 和 。 11. 指标的数值随着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指标的数值不随着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1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现象总体的 。 13. 变量是指 。

5

14. 指标是说明总体 特征的概念。

15. 变量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是按 来划分的,年龄、体重属于 变量,学生人数、牲畜头数属于 变量。 16.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来源于 、 和 。 17. 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变量,其次 也属于变量。

18. 按统计指标所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和 。 19. 指标和标志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指标是说明 特征的,而标志则是说明 特征的;②标志有不能用 表示的 与能用 表示的 ,而指标都是用 表示的。

20. 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五)简答或简述题

1.简述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关系。 2.统计研究对象和特点如何? 3.统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我国统计的管理体制是怎样的?

第二章 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

【考试题】

(一)判断题

1.统计设计作为一个独立阶段,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统计研究的进步所决定的。 ( ) 2.一次性调查就是指间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的调查。 ( ) 3.统计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 ( ) 4.统计报表是一切国家收集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 ( ) 5.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标志值较大的单位。 ( ) 6.调查对象就是统计总体,而统计总体不都是调查对象。 ( ) 7.从形式上看,统计表主要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 )

8.统计表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是科学、实用、简明、美观。 ( ) 9.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一致的。 ( ) 10.调查时间专指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 ( ) 11.典型调查的误差可以控制。 ( ) 12. 统计调查中,调查对象可以同时又是调查单位。 ( ) 13. 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可以同时又是总体单位。 ( )

6

14. 一般来说,当调查项目较多而调查单位较少时,宜采用一览表形式。( )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指标的特点是( )。

①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②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③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④科学性、客观性、社会性 2.统计指标体系是( )。

①若干个独立的统计指标组成的相互依存的整体 ②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③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④一系列互为因果关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3.数量指标一般表现为( )。

①平均数 ②相对数 ③绝对数 ④指数 4.统计调查方案中的调查期限是指( )。

①调查工作的起讫时间 ②搜集资料的时间

③时期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 ④时点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 5.按统计指标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 ①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 ②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 ③计划指标和实际指标 ④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 6.统计调查中的专门调查有 ( )。 ①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③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④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7.对某省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果进行调查,宜采用哪种方法搜集资料( )。 ①直接观察法 ②采访法 ③报告法 ④通讯法 8.说明统计表名称的词句,在统计表中称为( )。 ①横行标题 ②纵栏标题 ③总标题 ④主体栏

9.统计表的纵栏标题是用来表明( )。 ①统计表的名称的 ②各组的名称的 ③统计指标的名称的 ④统计总体的

10.统计表中的横行标题表明统计资料所反映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一般写在统计表的( )。

①上方 ②下方 ③左方 ④右方 11.统计表的叙述栏是说明( )。

7

①主体栏的各种统计指标的 ②分组名称的 ③统计总体的 ④总体单位的

12.在编制填列统计表时,若某项统计数据免填,其符号( )。 ①× ②? ③/ ④一

13.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中,工业企业的每一台生产设备是( )。 ①调查对象 ②调查单位 ③调查项目 ④填报单位

14.统计调查中的调查项目是( )。 ①统计分组 ②统计标志 ③统计指标 ④统计数值 15.调查单位就是( )。

①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②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 ③某项调查中登记其具体特征的单位 ④城乡基层企事业单位 16.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主要是指( )。

①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②调查工作的整个时限(期限)

③对调查单位的标志进行登记的时间 ④以上三个方面的时间概念的总称

17.对某市占成交额比重大的7个大型集市贸易市场的成交额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的组织方式是( )。 ①普查 ②抽样调查 ③重点调查 ④典型调查

18.要了解我国农村经济的具体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 ①普查 ②典型调查 ③重点调查 ④抽样调查

19.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

①灵活机动的程度不同 ②涉及的调查范围不同

③对所研究总体推算方法不同 ④确定所要调查的单位方法不同 20.对无限总体进行调查的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式通常采用( )。 ①抽样调查 ②全面调查 ③重点调查 ④典型调查

21. 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 ①各工业企业 ②各工业企业的全体职工 ③一个工业企业 ④每位职工

22. 要了解北京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 ①普查 ②重点调查 ③典型调查 ④抽样调查 23. 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①企业设备调查 ②人口普查

8

③农村耕地调查 ④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24. 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

①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②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③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④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或估计总体指标 25. 某企业职工的工资分为四组:(1)800元以下;(2)800–1000元;(3)1000–1500元;(4)1500元以上,则1500元以上的这组组中值应近似为 ( ) ①1500元 ②1600元 ③1750元 ④2000元 26. 下列调查中,哪个不属于专门调查 ( )

①统计报表制度 ②重点调查 ③典型调查 ④抽样调查 27. 下例调查中,最适合采用重点调查的是 ( )

①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②了解全国人口总数

③了解上海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 ④了解某校学生的学习情况 28. 统计报表大多数属于:( )

①一次性全面调查 ②经常性全面调查 ③经常性非全面调查 ④一次性非全面调查 29. 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 ( )

①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②专门组织的经常性的全面调查 ③非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④非专门组织的经常性的全面调查 30. 统计调查表可以分为 ( )

①单一表和复合表 ②简单表和复合表 ③简单表和分组表 ④单一表和一览表 31. 调查时间的含义是( )。

①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②进行调查的时间 ③调查工作期限 ④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 32. 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 )。 ①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②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

③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 ④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

33. 某些产品在检验和测量时常有破坏性,一般宜采用( )。 ①全面调查 ②抽样调查 ③典型调查 ④重点调查

(三)多项选择题

1.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目的性原则 ②科学性原则

9

③联系性原则 ④可比性原则 ⑤统一性原则

2.统计设计的一般内容是( )。 ①明确规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②确定统计指标体系、分类分组、设计统计表 ③决定分析研究内容,制定调查、整理方案 ④规定各工作阶段进度和各部门协调配合 ⑤研究确定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 3.统计指标的主要特点是( )。 ①数量性 ②复杂性 ③综合性 ④具体性 ⑤差异性

4.在统计理论研究和统计设计时,只能研究设计统计指标的( )。 ①名称 ②内容 ③口径 ④计算单位 ⑤计算方法

5.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比较( )。

①整体设计是次要的从属的 ②整体设计是主要的

③专项设计从属于整体设计 ④专项设计在整体设计基础上进行 ⑤总体范围、分类等都以专项设计为准 6.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比较( )。 ①两者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②全过程设计偏重于安排各阶段的联系

③单阶段设计则要细致地安排工作进度和方法 ④全过程设计是主要的 ⑤单阶段设计是主要的

7.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 ①人口密度 ②职工平均工资 ③每公顷粮食产量 ④职工工资总额 ⑤商品销售额

8.从形式上看,统计表主要组成部分是( )。 ①总标题 ②填表日期 ③横行标题 ④指标数值 ⑤纵栏标题

9.统计表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 )。 ①调查表 ②简单分组表 ③整理表 ④复合分组表 ⑤分析表

10.统计表按分组情况分类,可以分为( )。 ①汇总表 ②简单分组表 ③简单表 ④时空数列表 ⑤复合分组表

10

11.设计统计表的一般原则是( )。 ①科学 ②实用 ③集中 ④简明 ⑤美观

12.为了解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工业企业普查,则每个工业企业是( )。 ①调整对象 ②调查单位 ③填报单位 ④统计总体 ⑤综合单位

13.统计中,调查对象是指( )。 ①调查登记的那些单位的总体

②应搜集某种资料的那些单位的总体 ③进行调查研究的那些社会现象的总体 ④统计标志承担者的全体

⑤负责向上级汇报统计资料的全体

14.目前我国统计调查种类按组织方式分主要有( )。 ①经常性调查 ②统计报表 ③专门调查 ④全面调查 ⑤非全面调查

15.我国现行统计报表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 ①实施范围 ②表式 ③报表目录 ④填表说明 ⑤分类目录 16.普查一般属于( )。

①全面调查 ②非全面调查 ③经常性调查 ④一次性调查 ⑤专门组织的调查

17.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规定的标准时间是2000年11月1日零时,下列情况不应计算人口数的有( )。

①2000年11月2日出生的婴儿

②2000年10月29日21时出生,11月1日8时死亡的婴儿 ③2000年10月29日23时死亡的人

④2000年10月29日8时出生,20时死亡的婴儿 ⑤2000年11月1日1时死亡的人 18.典型调查的主要特点( )。

①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有意识选择出来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 ②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③调查单位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④调查方法机动灵活,省时省力 ⑤可以推断总体

19.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 )。

①计量误差 ②记录误差 ③计算误差

11

④抄录误差 ⑤抽样误差 20.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 )。 ①全面调查 ②经常性调查 ③一次性调查 ④快速调查方法

⑤按报告法搜集资料的方法 21. 普查属于( )。

①经常性调查 ②一次性调查 ③定期调查 ④不定期调查

⑤专门调查

22. 第三次人口普查

①调查对象是每一户家庭 ②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 ③填报单位是每一个人 ④调查对象是全国人口

⑤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家庭

(四)填空题

1.统计指标按其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和 。 2.统计指标按其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 和 。

3.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 、 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4.统计表是表现 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5. 列在统计表的各横行标题和各纵栏标题的交叉处。

6.汇总表(整理表)可以综合说明统计总体的 ,是提供资料的基本形式。 7.简单表是统计总体 的一种统计表。

8.在编制统计表时,若某项指标数据不详,用 表示。

9.调查表可以分为 和 两种型式,它是统计调查反案的核心部分。 10.统计调查资料的 是保证统计资料质量的首要环节,也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11.全面调查只适用于 总体,调查内容应限于反映国情国力的重要的统计指标。

12.按研究现象不断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或观察,以反映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发展过程的调查,称为 。

13.调查人员亲临现场对调查单位的项目直接进行清点或计量的方法称为 。

14.由国家统计部门制发,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用来搜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报表称 。

15.制定统计报表首先要遵循 原则。

16.统计报表的制发,只能由 或业务部门的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组织。 17.基层统计报表应逐步做到 。

18.根据统计的特定任务,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称 。

12

19.统计调查结果所得的统计数字与调查总体实际数量的差别称——。

2 0.——是保证统计调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准确、及时、完整取得调查资料的重要条件。

21.调查表是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它是容纳 ,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工具。

22.重点调查的特征在于调查对象中的重点单位的标志值之和占总体全部单位该 的绝大部分(比重)。

23.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和 ,按调查时间的连续性不同,可分为 和 ,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和 。 24. 在制定统计调查方案过程中,其首要问题是 。 25. 统计报表的主要特点是 , 和 。

26. 目前,我国统计报表,主要是由 , 和 组成。 27. 普查是一种 的 的全面调查。

28. 进行普查时,首先规定一个 ,这样可以避免 ,保证普查资料的准确性。

29. 对在全国钢产量中占较大比重的十大钢铁企业进行钢产量生产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成为 。

30. 典型抽样有两种方式,一是“解剖麻雀市”,二是 。

31. 抽样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他是按 来抽取调查单位数的,在一定意义上,可起到 的作用。

32. 统计误差有 和 两种。其中 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可能产生。

(五)简答或简述题

1.什么是统计设计? 2.统计设计的内容如何? 3.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

4.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5.统计表是什么?其构成如何? 6.统计表有哪几种?

7.统计表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如何?

8.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9.何谓调查项目?拟定调查项目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10.什么是调查误差?产生调查误查的原因有哪些? 11.什么是统计报表?统计报表的地位如何?

12.为了保证普查资料的质量,在进行普查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3

13.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的含义是什么?重点调查有什么优点? 14.典型调查的特点和作用如何?

15.某地城市人均居住面积2000年为18.2平方米/人,2001年为21.8平方米/人,2002年为22.9平方米/人,2003年为24.1平方米/人,2004年为25.6 平方米/人;我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000年为23.1平方米/人,2001年为24.6 7平方米/人,2002年为26.8平方米/人,2003年为27.7平方米/人,2004年为28.9平方米/人。试根据统计表的编制原则,设计一张反映2000——2004.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情况的统计表。

第三章统计整理

【考试题】

(一)判断题

1.离散型变量既可以编制单项变量数列,也可以编制组距变量数列;连续型变量只能编制组距变量数列,且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 ( ) 2.变量数列中缺上限的最大组的组中值计算公式为:缺上限的最大组的组中值=下限+变量数列的组距/2。 ( ) 3.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有钟形、U形和J形分布三种。 ( ) 4.统计学中的“结构”是指总体单位之间的关系。 ( ) 5.按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是次数分布数列。 ( ) 6.按数量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是次数分布数列。 ( ) 7.按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就是变量数列。 ( ) 8.通过统计分组,使同一组内的各单位性质相同,不同组的单位性质相异。 ( ) 9.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组距和组数。 ( )

10.对原始资料的审核主要包括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 )

11. 连续型标志的分组,只能是组距式的。 ( ) 12. 统计分组就是依据各不相同的分组标志对总体进行划分。 ( ) 13. 在组距相等的条件下,次数分布和次数密度的分布是相同的。 ( ) 14. 次数密度就是组距除以次数。 ( ) 15. 较大制累计表示大于该组变量值下限的次数或频率合计有多少。 ( )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

①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②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14

③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④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2.下面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

①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 ②企业按工业总产值分组 ③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④企业按资金占用额分组 3.下面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 )。 ①工人按政治面貌分组 ②工人按年龄分组 ③工人按性质分组 ④工人按民族分组

4.变量数列中各组变量值在决定总体数量大小时所起的作用就其实质而言( )。 ①与比重、频率或比率大小无关 ②与次数或频数大小有关

③与比重、频率或比率大小有关

④与次数或频数大小有关,与比重、频率或比率大小无关 5.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的总和应该( )。 ①大于100% ②小于100% ③不等于100% ④等于100% 6.组距变量数列的全距等于( )。 ①最大组的上限与最小组的上限之差 ②最大组的下限与最小组的下限之差 ③最大组的下限与最小组的上限之差 ④最大组的上限与最小组的下限之差

7.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56,组数为6,为统计运算方便,组距取( )。

①9.3 ②9 ③6 ④10

8.对于越高越好的现象按连续型变量分组,如第一组为75以下,第二组为75~85,第三组为85~95,第四组为95以上,则数据( )。 ①85在第三组 ②75在第一组 ③95在第三组 ④85在第二组

9.按连续型变量分组,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 000。已知相邻组的组中值为1 750,则末组组中值为( )。

①2 500 ②2 250 ③2 100 ④2 200

10.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和资金利税率分组( )。 ①都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②都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③前者按品质标志分组,后者按数量标志分组 ④前者按数量标志分组,后者按品质标志分组

11.某小组5个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80分、70分、62分、86分和76分,这五个数字是( )。

①标志 ②标志值 ③变量 ④指标

15

12. 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①企业设备调查 ②人口普查

③农村耕地调查 ④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13. 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

①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②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③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 ④无法分组 14. 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 )。 ①重叠 ②.相近 ③不等

15. 次数分配数列是( )。

①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②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③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④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16. 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决定于( )。

①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 ②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 ③分组标志的选用 (三)多项选择题

1.对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是因为这些原始资料是( )。 ①零碎的 ②系统的 ③分散的 ④具体的 ⑤概括的 2.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是( )。

①确定整理的目的 ②设计和编制整理方案 ③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④进行统计分组和汇总 ⑤编制统计表,显示整理结果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①正确地计算组距和组中值 ②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 ③按数量标志分组 ④运用统计体系分组 ⑤正确划分各组界限

4.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在于( )。

①区分事物的本质 ②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

③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④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⑤说明总体单位的质量特征

5.下列分组属于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

①按工资分组 ②按职业分组 ③按产业分组 ④按地区分组 ⑤按人均收入分组

6.下列分组属于数量标志分组的有( )。

①按工龄分组 ②按性别分组 ③按工种分组 ④按人数分组 ⑤按平均工资分组

7.构成次数分布数列的两要素是( )。

16

①各组名称或各组变量值 ②组距 ③各组单位数 ④组数 ⑤指标数值 8.次数分布数列能( )。

①表明社会现象的发展速度 ②表明总体各单位的标志水平 ③反映总体的构成情况 ④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 ⑤反映总体的分布状态

9.在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组数 ②变量值的大小 ③组限 ④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⑤组距

10.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时,采用等距分组还是异距分组,决定于( )。 ①现象的特点 ②变量值的多少 ③次数的大小 ④统计研究的目的 ⑤组数的多少

11.对连续型变量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

①只能用组距数列 ②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合

③组距可相等也可不相等 ④首尾两组一定得采用开口组限 ⑤首尾两组一定得采用闭口组限

12.编制组距数列时,组限的确定( )。

①最小组的下限应大于最小变量值 ②最小组的下限应略小于最小变量值 ③最大组的上限应小于最大变量值 ④最大组的上限应大于最大变量值 ⑤最小组的下限和最大组的上限应分别等于最小和最大变量值 13.统计资料汇总前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资料的系统性 ②资料的广泛性 ③资料的准确性 ④资料的及时性 ⑤资料的完整性 14.常用的手工汇总方法有( )。

①划记法 ②过录法 ③折叠法 ④卡片法 ⑤制表法 15.次数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 )。 ①单项变量数列 ②组距变量数列 ③异距变量数列 ④变量数列 ⑤品质数列 (四)填空题

1. 是统计工作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可以得出反映事物 的资料。

2.统计整理在统计分析中起着 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 ,又是统计分析的 。

3.统计整理包括对 的加工和对 的再加工。

4.正确制定 是保证统计整理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第一步。 5.统计分组实质上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一种 。 6.对原始资料审核的重点是 。

17

7.区分现象 是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

8. 是统计分组的依据,是划分组别的标准。

9.根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统计总体可以按 分组,也可以按分组。 10.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进行的分组,称为 。 1 1.次数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 和 两种。 12.变量数列是 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 13.按品质标志分组的结果,形成 。

14.组限是组距变量数列中表示 的变量值,其中下限是指 的变量值,上限是指 的变量值。 15.组距变量数列的组距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 ,与全距的大小成 。 16.组距变量数列的 可以用次数分布曲线图表示。

17.划分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划分离散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应为 。

18.统计汇总的审核包括 及 两个环节。 19.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法主要有 和 两种。

20.钟形分布、 分布和 分布是次数分布的三种主要类型。 21. 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就是 。 22.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和划分各族界限。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统计总体可按 分组,也可按 分组。

23. 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当资料中存在少数特大和特小变量时,往往采用 形式处理。

24. 检查资料的准确性,是审核的重点,可采用 和 的方法。

(五)简答或简述题

1.试述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的重要性。 2.试述统计分组在统计整理中的重要性。 3.简述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的应用条件。 4.如何正确确定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分组界限?

5.组距和组数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地确定组距和组数? (六)计算题

1.根据下表资料,绘制直方图和次数分布曲线图。 工人按完成生产 定额百分比分组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工人数(人) 3 15 36 20 18

比率(%) 3.75 18.75 45.00 25.00

120一130 合 计 6 60 7.50 100.00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考试题】

(一)判断题 1.某地区2007年人均粮食产量1 600千克,这是一个平均指标。 ( ) 2.时期指标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与时点间隔成正比。 ( ) 3.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所以它们之间必须是同质的。 ( ) 4.相对指标的特点是将两个具体数值对比关系抽象化。 ( ) 5.总量指标是统计中最基本的综合指标,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 ( ) 6.结构相对指标一般采用百分数表示,其分子和分母只能是时期指标,不能是时点指标。 ( ) 7.如果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大于100%,则肯定完成计划任务了。 ( ) 8.在实际中,一般用当年价格GDP(国内生产总值)或GN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 ) 9.直接用物量乘以其相应的不变价格所求得的价值指标仅包括数量因素变动,可以确切地反映物量的变化。 ( ) 10.强度相对指标可以用来反映现象的密度和普遍程度。 ( ) (二)单项选择题

1.按照反映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以分为( )。 ①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②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③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④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2.下列指标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 ①商品销售额 ②商品库存额 ③商品库存量 ④职工人数

3.将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所得的综合指标称为( )。 ①动态相对指标 ②结构相对指标 ③比例相对指标 ④比较相对指标 4.下列指标属于比例相对指标的是( )。 ①工人出勤率 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③每百元产值利税额 ④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5.计算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时,分子和分母的数值( )。 ①只能是相对数 ②只能是绝对数

③只能是平均数 ④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19

6.下列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 ①人均粮食产量 ②资金利税率 ③产品合格率 ④学生人数 7.结构相对指标是( )。

①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②实际数与计划数之比

③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之比 ④甲单位水平与乙单位水平之比 8.计划规定商品销售额较去年增长3%,实际增长5%,则商品销售额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的算式为( )。

①5%/3% ②105%/103% ③3%/ 5% ④103%/105%

9.某地区2007年年底有1 000万人口,零售商店数有5万个,则商业网点密度指标(正指标)为( )。

①5个/千人 ②0.5千人/个 ③200个/人 ④0.2个/千人 10.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流动费用率 ③人均利税额 ④商店总数

1 1.反映同类事物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对比结果的综合指标称为( )。 ①动态相对指标 ②比较相对指标 ③比例相对指标 ④强度相对指标

12.反映总体中各构成部分之间数量关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称为( )。 ①比较相对指标 ②比例相对指标 ③强度相对指标 ④结构相对指标

13. 某商场2007年空调销售量为6 500台,库存年末比年初减少100台,这两个总量指标是( )。

①时期指标 ②时点指标 ③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④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14.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 )。

①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②规定计划期内某一期应达到的水平 ③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④规定整个计划期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15.用“累计法”检查长期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 )。

①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②规定计划期内某一期应达到的水平 ③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④规定整个计划期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16.若某公司三个部门实际完成的销售额分别为600万元、700万元和50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百分比分别为10%、8%和15%,则该公司的平均超额完成销售计划程度为( )。

20

①60?110%?700?108%?500?115%?100%;②

600?700?50060?700?500?100%

600700500??11085%③

110%?108%?115%?8%?5%?100%; ④

33(三)多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 )。

①对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 ②实行社会管理的依据之一 ③没有任何误差的统计指标 ④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⑤计算平均指标的基础

2.总量指标按其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 )。 ①时期指标 ②时点指标 ③实物指标 ④劳动指标 ⑤价值指标

3.下列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利税总额 ③利税总额 ④职工人数 ⑤固定资产原值

4. 下列指标属于时点总量指标的有( )。

①人口数 ②粮食产量 ③牲畜存栏数 ④油料播种面积 ⑤物资库存量

5.下列指标属于时期总量指标的有( )。

①学生人数 ②商品销售额 ③商品库存额 ④工业总产值 ⑤资产负债总额

6.某地区2007年新出生人口数为60万人,这一数值为( )。 ①时期数 ②时点数 ③绝对数 ④相对数 ⑤平均数 7.常用的相对指标有( )。

①动态相对指标 ②结构相对指标

③强度相对指标 ④比较与比例相对指标 ⑤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

8.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

①比例数 ②无名数 ③结构数 ④抽样数 ⑤有名数 9.计算总量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是( )。

①现象要具有同类性 ②计量单位必须统一 ③指标有明确的统计含义 ④指标必须可比 ⑤指标有合理的计算方法

10.检查长期计划执行情况常使用的方法有( )。

①平均法 ②水平法 ③综合法 ④累计法 ⑤比例法 11.实物计量单位包括( )。

21

①货币单位 ②劳动单位 ③自然单位 ④度量衡单位 ⑤标准实物单位 12.比较相对指标是用于( )。 ①不同国家、地区和单位之间的比较 ②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比较

③先进地区水平和后进地区水平的比较 ④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 ⑤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比较

13.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口密度 ③人均钢产量 ④商品流通费 ⑤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额

14.在相对指标中,属于不同总体数值对比的指标有( )。 ①动态相对指标 ②结构相对指标 ③比较相对指标 ④比例相对指标 ⑤强度相对指标

15.某企业计划2007年成本降低率为4%,实际降低了5%,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企业的计划完成程度为5%/4%=125%

②该企业的计划完成程度为105%/104%=100.96% ③该企业的计划完成程度为95%/96%=98.96% ④该企业未完成计划任务 ⑤该企业完成了计划任务 (四)填空题

1.反映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指标称为 。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和 。

3.总量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实物指标、 和 。 4.价值指标是以货币为单位计算的总量指标,具有广泛的 。 5. 不同的实物指标不能直接汇总。 6.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的相对数称为 。

7. 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而计算的相对数。 8.运用结构相对指标时要以 为前提。

9. 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

10.当计划指标以最高限额规定时,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要 100%才算超额完成计划。

(五)简答或简述题

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何异同? 2.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22

3.强度相对指标与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区别? 4.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有什么区别?

5.在分析长期计划执行情况时,水平法与累计法有什么区别? 6.在统计实践中,为什么要将各种指标结合起来使用? (六)计算题

1.某企业的工人人数及工资资料如下表所示: 工人类别 技术工 辅助工 合计 2006年 月工资额(元) 1 800 1 000 1 480 工人人数(人) 150 100 250 2 000 1 050 1 430 2007年 月工资额(元) 工人人数(人) 200 300 500 要求:(1)计算工人人数结构相对指标;(2)分析各工种工人的月工资额报告期比基期均有提高,但全厂工人的月工资额却下降了,其原因是什么?

2.某企业所属三个分厂2007年下半年的利润额资料如下: 甲 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的利润计划 (万元) 利润 比重 (1) (2) 1 234 (3) 实际 利润 (4) 1 358 计划完成比重 百分比(%) (5) (6) 95 105 第四季度为第三季度的百分比 (7) A厂 1 082 B厂 1 418 C厂 1724 合计 3 415 要求:(1)计算空格指标数值,并指出(1)~(7)栏是何种统计指标。(2)如果未完成计划的分厂能完成计划,则该企业的利润将增加多多少?超额完成计划多少?(3)若B、C两个分厂都能达到A企业完成计划的程度,该企业将增加多少利润?超额完成计划多少?

3. 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时间消耗、单位钢材消耗和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工时消耗 钢材消耗 成 本 单 位 工时/件 千克/件 元/件 本 年 实 际 70.00 9.05 180.00 部 颁 定 额 50.00 8.95 160.00 国内先进水平 45.00 8.00 150.00 本厂历史 最好水平 48.75 8.50 155.00 厂定额 55.00 8.85 158.00 为了评价管理状援,要求计算比较指标,并列表分析。 4.根据下表资料,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正指标和逆指标。 单位 2006年 2007年 23

地区总人口 医疗机构 卫生技术人员 医院病床数量 万人 个 人 张 2 823 4 876 81 862 56 920 2 867 5 059 84 43l 59 252 5.某企业2006年甲产品的单位成本为800元,计划规定2007年成本降低4.5%,实际降低5%。试计算:(1)甲产品2007年单位成本的计划数与实际数;(2)甲产品2007年降低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

6.某企业2006年乙产品产量为1 000台,计划规定2007年年产量增长5%,实际增长6%。试计算:(1)2007年乙产品产量计划数与实际数;(2)2007年乙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

7. 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按五年计划规定最后一年产量应达到100万吨。计划执行情况如下:

第 —年 产量(万吨) 78 第二年 82 第三年 上半年 44 下半年 45 一季 23.5 第四年 二季 24 三季 24.5 四季 25 一季 25 第五年 二季 26 三季 26.5 四季 27.5 试计算:(1)该产品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2)该企业提前多少时间完成了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8. 某企业2003-2007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500万元,实际执行情况如下表: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万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一季 二季 三季 四季 480 508 600 612 120 180 250 150 试计算:(1)该企业2003-2007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2)该企业提前多少时间完成了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9.某市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如下:

单位:万元 按经济类型分类 年份 2006 2007 24

工业总产值 其中:国有工业 集体工业 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70 176 26 201 26 472 7 082 l0 421 91 895 3l 220 33 623 11 821 15 231 试计算:(1)结构相对指标;(2)比例相对指标;(3)动态相对指标。 10.甲、乙两地区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资料如下:

单位:万吨 工业总产值 其中:国有工业 集体工业 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70 176 26 201 26 472 7 082 l0 421 91 895 3l 220 33 623 11 821 15 231 试计算:(1)比较相对指标;(2)强度相对指标。

(注:2006年甲、乙两地区的人口数分别为1 200万人和1 400万人)

第五章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考试题】

(一)判断题

1.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它是总体分布的重要特征值。 ( ) 2.当各组的单位数相等时,各组单位数所占比重相等,权数的作用相等,加权算术平均数就不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 3.平均数与次数和的乘积等于变量值与次数乘积的总和。 ( ) 4.所有变量值与平均数的离差之和为最大。 ( ) 5.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离差平方之和为最小。 ( ) 6.几何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的比较适用的一种方法,符合人们的认识实际。 ( ) 7.各变量值的次数相同时,众数不存在。 ( ) 8.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集中趋势。 ( ) 9.如果根据组距式分组资料计算变异全距,则计算式为:

变异全距=最高组的下限- 最低组的下限 ( ) 10.平均差是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的平均数。 ( ) 11.标准差是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 ) 12.标准差的实质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是各个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 ( )

25

(二)单项选择题

1.平均指标是指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 )。 ①复杂的总体数量的总和水平 ②可比的总体数量的相对水平

③总体内各单位数量差异抽象化的代表水平 ④总体内各单位数量差异程度的相对水平 2.算术平均数的分子和分母是( )。 ①两个有联系的而性质不同的总体总量

②分子是总体单位总量,分母是总体标志总量

③分子是总体标志总量,分母是另一总体单位总量 ④是同一总体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 3. 平均数是对( )。

①总体单位数的平均 ②变量值的平均 ③标志的平均 ④变异的平均 4. 平均数反映了总体( )。

①分布的集中趋势 ②分布的离中趋势 ③分布的变动趋势 ④分布的可比程度 5.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各组( )。

①次数(f)的影响最大 ②标志值(x)的影响最大

③权数(f/∑f)的影响最大 ④标志值(x)和次数(f)的共同影响

6. 在同一变量数列中,当标志值比较大的次数多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 ①接近标志值小的一方 ②接近标志值大的一方 ③接近次数少的一方 ④接近哪方无法判断

7. 根据同一分组资料计算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其结果相同,是因( ①各组权数不等 ②各组权数相等 ③各组变量值之差相等 ④变量值大致相等 8. 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X??Xf?中的权数(频数)是( )。 f ①f ②∑f ③

f? ④∑X f

f9. 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X??Xf?的权数是( )。

f ①Xf ②∑f ③f? ④X

f10. 根据平均指标的确定方法和依据资料不同主要有5种,其中( )。 ①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是位置平均数

26

)。 )。

②众数和调和平均数是位置平均数

③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是位置平均数 ④中位数和众数是位置平均数

11. 根据单向式分组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和直接利用该数列的未分组资料计算简单算术平均数是( )。

①一致的 ②不一致的

③某些情况下一致 ④多数情况下不一致

12. 当只有总体标志总量和各标志值,而缺少总体单位资料时,计算平均数应采用( )。

①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 ②简单算术平均数公式 ③调和平均数公式 ④几何平均数公式 13.众数就是所研究的变量数列中( )。

①具有最多次数的变量值 ②具有最少次数的变量值 ③具有中等次数的变量值 ④具有平均次数的变量值 14.某年某市机械工业公司所属三个企业计划规定的产值分别为400万元、600万元、500万元。执行结果,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108%、106%、108%,则该公司三个企业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 ①3108%?106%?108%?107.33% ②③

106%?1?108%?2?107.33%

1?2400?600?500 ?107.33@0600500??10868%④

108%?400?106%?600?108%?500?107.20%

400?600?50015.已知某公司所属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和占用资金额,计算该公司的平均资金利润率应采用( )。

①简单算术平均数 ②加权算术平均数 ③加权调和平均数 ④几何平均数 16.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 )。 ①变动趋势 ②集中趋势 ③离中趋势 ④一般趋势

17.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

①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②越集中,平均数代表生越高 ③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④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18. 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

27

①全距 ②平均差 ③标准差 ④标准差系数 19.标志变异指标中的平均差是各标志值( )。

①离差的平均数 ②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

③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 ④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 20.标志变异指标中的标准差是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 )。 ①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②离差平均数的平方根

③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 ④离差平均数平方的平方根 21.在抽样推断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是( )。 ①全距 ②平均差 ③标准差 ④标准差系数

22.如果统计资料经过分组,并形成组距分配(分布)数列,则全距的计算方法 是( )。

①全距=最大组中值一最小组中值 ②全距=最大变量值一最小变量值 ③全距=最大标志值一最小标志值 ④全距=最大组上限一最小组下限

23.在统计资料经过分组并形成分配数列时,计算标准差的公式为( )。 ①

?(X?X)n2f; ②

?(X?X)?f?(Xn2f

?(X?X)f?f ; ④

?X)2

24.标志变异指标中,计算方法简单的是( )。 ①平均差 ②标准差 ③变异全距 ④标准差系数 25.平均差的加权平均式的公式是( )。 (X?X)f①??f(X?X); ②??f2f

③?X?Xf; ④

?f?(X?X)?f2f

26.在计算平均差时,所以采用离差的绝对值 ①

?(X?X),这是因为( )。

?(X?X)?0 ②?(X?X)?0 ?(X?X)?0 ④?(X?X)?0

28

27.标准差的加权平均式的公式是( )。

?(X?X)?f2f ②

?(X?X)f

?f2(X?X)f ③?(X?X)f ④?

?f?f28. 平均差(A?D)的取值范围是( )。

①A ? D=0 ② A ? D≤0 ③ A·D≥0 ④ 0≤A·D≤1 29. 标准差( σ)的取值范围是( )。

①σ=0 ②σ≤0 ③ σ≥0 ④ 0≤σ≤1 30. 是非标志的标准差是( )。 ①

p(1?p) ②p(1一p) ③ (p?1) ④1一p

31. 是非标志的平均数(p)的取值范围是( )。 ① p≥0 ②p≤0 ③p>l ④0≤p≤1 32. 是非标志的标准差①

p(1?p)的取值范围( )。

p(1?p)≥0 ②p(1?p)≤l p(1?p)≤1 ④ 0≤p(1?p)≤0.5

③0≤

33. 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 ①平均数大,代表l生大 ②平均数小,代表性大 ③平均数大,代表性小 ④以上都对 (三)多项选择题

1. 平均指标的显著特点是( )。

①某一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代表值 ③总体内各单位的品质标志差异抽象化 ④总体指标值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⑤异质总体的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 2.平均指标的作用主要有( )。

①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对若干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间进行比较研究 ②利用平均指标,可研究某一总体某种数值的平均水平的变化 ③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④平均指标可作为某些科学预测、决策和某些推算的依据 ⑤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反映总体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 3.简单算术平均数所以简单是因为( )。

29

①所依以计算的资料已分组 ②各变量值的频率相等 ③各变量值的频率不等 ④所依以计算的资料未分组 ⑤各变量值的次数分布不同

4.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有( )。 ①?Xf ②?fXff? ③?nX ④

?m 1?Xmf5. 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条件是( )。 ①各组变量值不相同 ②各组次数相等 ③各组权数都相同 ④在分组的组数较少 ⑤各组次数不相等

6.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

①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②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③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④不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 ⑤与各组次数分布多少无关系

7.在组距数列的条件下,计算中位数的公式为( )。 ①

?fMe?L?2?Sm?1fm?i ②M?fe?U?2?Sm?1fm?i

?f③ Me?L?2?Sm?1fm?f?i ④ Me?U?2?Sm?1fm?i

⑤M?U?e?f2?Sm?1fm?i

8.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有( )。 ① ④

?Xn ② ⑤

?Xf?fn ③

?Xf?f

?m1?Xf

1?XX1X2?Xn?1Xn

n9.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有( )。 ①nX1?X2??Xn?1Xn ②

30

XX1?X2???Xn?1?n2 ④?f③ 2n⑤n?X

f?X

?2?1?1?i ?i ③M0?L??i ②M0?L??1??2?1??2?1??2?2?2?i ⑤M0?U??i

?1??2?1??210.在组距数列的条件下,计算众数的公式为( )。 ①M0?L?④M0?U?11.正确运用平均指标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必须注意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同质性 ②必须注意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③必须注意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

④必须注意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把平均数和典型事例结合起来 ⑤平均指标要与变异指标结合运用 12.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说明( )。 ①分配数列中变量的离中趋势 ②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变动范围 ③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④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分布特征 ⑤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集中趋势 13.标志变异指标有( )。

①变异全距 ②平均差 ③标准差 ④标准差系数 ⑤相关系数

14.标志变异指标的主要作用是( )。 ①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②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节奏性和均衡性 ③可以反映总体单位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④科学地确定必要的抽样单位的因素 ⑤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某总体的变动趋势

15. 在比较不同企业的同种产品平均质量水平的稳定性时宜采用( )。 ①变异全距 ②标准差 ③递增率 ④环比速度 ⑤离散系数

16.标志变异指标中的标准差( )。

①是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31

②是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③是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 ④是均方根差或均方差 ⑤也称为方差

17.是非标志的标准差计算公式有( )。 ①

p(q?1) ②p(1?q) ③p(1?p) ④pq ⑤p?q

18.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用有名数表示的是( )。 ①标准差系数 ②变异全距 ③平均差 ④标准差 ⑤离散系数 【四)填空题

1.平均指标是指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将总体内各单位的数量 的代表性水平指标。

2.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 ,它是总体分布的重要特征值。

3.各标志值的次数(f)多少对平均数的大小的影响具有 的作用,故又称次数为 。

4. 根据平均指标的确定方法和依据资料不同主要有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和中位数。

5. 算术平均数根据掌握的资料不同和计算的复杂程度,可分为 和 。 6. 在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时,对于权数的选择必须慎重考虑,务必使各组的

和 的乘积等于各组的标志总量,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

7. 权数对于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就其实质而言,不是决定于 的多少,而取决于 大小。

8. 平均数与次数和的乘积等于各组 与其 乘积的总和。 9. 所有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 。 10.各个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之和为 。

11. 调和平均数是平均数的一种,它是根据变量值的 计算的,它是变量值 。

12.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只有各组的标志总量和各组的变量值,缺少 的资料,这时计算平均数就需要利用加权调和平均数公式计算。

13. 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不同于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它是n个变量值 。

14. 众数和中位数不是根据全部标志值计算的,而是根据 确定的。 15. 众数就是所研究的变量数列中 的变量值。

16. 将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 就是中位数。

17. 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统计数列中以 为中心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 。

32

18. 表明标志变异的指标主要有 、平均差和 及 。 19.平均差是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 的算术平均数。

20. 某种产品的合格率为95%,废品率为5%,则该种产品的平均合格率

为 ,其标准差为 。 (五)简答或简述题

1. 简要回答什么是平均指标?其特征如何?作用如何? 2. 什么是简单算术平均数?其计算公式如何?

3. 什么是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如何?加权是何意思?权数对平均数起什么作用?

4. 什么是调和平均数?列出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5. 加权调和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权数有何不同?

6. 简要回答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及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在计算上的异同点。

7. 什么是众数?如何确定?

8. 什么是中位数?如何确定?

9. 什么是标志变异指标?为什么在研究数列分配特征时要用标志变异指标? 10. 简要说明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在说明同质总体特征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11. 简要回答标准差与平均差的异同点。

12.X、σ和σ/X各反映什么问题?

13.用全距测定变量数列的变异程度有哪些优缺点? 14.什么是标准差系数?为什么要计算标准差系数? 15.正确运用平均指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16.什么是几何平均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六)计算题

1.某厂400名职工工资资料如下:

按月工资分组(元) 900~1 100 l 100~1 300 1 300~1 500 1 500~1700 1 700~l 900

合计

职工人数(人)

60 100 140 60 40 400

试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厂职工平均工资和标准差。 2. 某县去年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

试根据上表资料制表列式计算该县粮食作物平均单位面积产量。 3.某企业360名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料如下:

33

工人按日产量分组(件)

20以下 20~30 30~40 40~50 50~60 60及以上 合计

7月份工人数

30 78 108 90 42 12 360

8月份工人数

18 30 72 120 90 30 360

试分别计算7、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并简要说明8月份比7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变化的原因。

4. 某地甲、乙两个农贸市场三种主要蔬菜价格及销售额资料如下: 品种 甲 乙 丙

价格(形千克)

0.30 0.32 0.36

甲市场销售额(万元)

75.0 40.0 45.0

乙市场销售额(万元)

37.5 80.0 45.0

试计算比较该地区哪个农贸市场蔬菜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原因。 5.某地区抽样调查职工家庭收入资料如下:

按平均每人月收入分组

100~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900 合计

职工户数 6 10 20 30 40 240 60 20 426

试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职工家庭平均每人月收入计算确定中位数和众数。简要说明其分布特征。

6.某地甲、乙两村玉米生产情况资料如下: 土地按自然条件分组 山地 丘陵地 甲 村 播种面积 绝对数(公顷) 100 133.3 比重(%) 总产量(吨) 300 600 单产(吨) 播种面积 绝对数(公顷) 170 119 比重(%) 乙 村 总产量(吨) 540 560 单产(吨) 34

平原地 合计 100 333.3 525 1425 51 340 285 1385 要求:(1)计算填列表中空格中的数字;(2)简要分析说明哪个村生产情况好?为什么?

7. 某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共10万件,为了解这批产品的质量,采取不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取1 000件进行检查,其结果如下:

按平均每人月收入分组

700以下 700~800 800~900 900~1000 1000~1200 1200以上 合计

职工户数 10 60 230 450 190 60 1000

根据质量标准,使用寿命800小时及以上者为合格品。试计算平均合格率、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8.某工业局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差为512元,标准差系数为8.4%。试求该工业局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要求列出公式和算式步骤)

9.某机械厂铸造车间生产900吨铸件,合格品810吨,试求平均合格率、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10.某地科学试验站对A、B两个品种的水稻分别在4块地进行试验,其产量如下: A品种 序号 1 2 3 4 田地面积(公顷) 0.08 0.05 0.10 0.09 产量(千克) 600 405 725 720 B品种 序号 1 2 3 4 田地面积(公顷) 0.07 0.09 0.05 0.10 产量(千克) 497 675 375 700 试根据上表资料分别计算两个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并确定哪一个品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11. 现检测某厂生产的一批电子产品的耐用时间,得资料如下表。

耐用时间(小时) 1600以下 1600~1800 1800~2000

35

产品个数 84 161 244

2000~2200 2200~2400 2400以上 合计 157 36 18 700 要求计算:(1)计算该厂这批电子产品的耐用时间的众数。 (2)计算该厂这批电子产品的耐用时间的中为数。

12. 现检测某厂生产的一批电子产品的耐用时间,得资料如下表。 耐用时间(小时) 1600以下 1600~1800 1800~2000 2000~2200 2200~2400 2400以上 合计 产品个数 84 161 244 157 36 18 700 要求计算:(1)计算该厂这批电子产品的耐用时间的众数。

(2)计算该厂这批电子产品的耐用时间的中为数。

第六章 动态数列

【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所谓序时平均数就是将同一总体的不同时期的平均数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 ) 2.平均发展速度,是现象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其计算方法(水平法)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开n次(时间个数或水平个数)方根。 ( ) 3.平均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根。 ( ) 4.所谓半数平均法就是用时间(动态)数列的一半去测定数列的长期趋势。( )

5.季节变动,是指某些现象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在一年之内比较有规律的变动。 ( ) 6.凡在短期内,现象有周期性的规律变动,都不能称为季节变动。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下面四个动态数列中,属时点数列的是( )。

36

①历年招生人数动态数列 ②历年增加在校生人数动态数列 ③历年在校生人数动态数列 ④历年毕业生人数动态数列

2.间隔不等间断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应使用下列公式( )。 ①a??a/n ②a??at/?tt

n?1ai?ai?1n?1n?1a1?a2n?1ai③a????1 ④a????ti/?ti

n22i?2i?1i?1i?1 3.趋势直线配合中的半数平均法,其数学要求是( )。

①∑(y—yc)2<1 ②∑(y—yc)2 =1 ③∑(y—yc)2=最小值 ④∑(y—yc)=0

4.某企业上年平均每季度的生产计划完成程度为102%,则该企业上年全年生产计划的完成程度为( )。

①204% ②306% ③408% ④1 02% 5. 根据两个不同的时点数列,正确使用公式

n?1a??at/?t和

n?1ai?ai?1n?1分别计算序时平均数,这两个序时平均数( )。 a????ti/?ti,

2i?1i?1i?1 ①都是准确值 ②都是近似值

③前者是准确值,后者是近似值 ④前者是近似值,后者足准确值 6.各项指标数值,直接相加的得数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动态数列是( )。 ①结构相对数动态数列 ②序时平均数动态数列 ③时期数列 ④时点数列

7. 虽有现象各期的环比增长速度,但无法计算现象的( )。 ①各期定基增长速度 ②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③各期发展水平 ④平均增长速度

8. 某地区粮食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2003年为3%,2004年为4%,则2003—2004年该地区粮食产量共增长了( )。

④1% ②7% ③7.12% ④12%

9. 某现象各期的环比增长速度(以系数表现)为P1、P2、P3,其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式为( )。

①p?(p1?p2?p3)3 ②p?3(p1?p2?p3)

③p?(p1?1)?(p2?1)(p3?1)3?1 ④p?3(p1?1)?(p2?1)?(p3?1)?1 (三)多项选择题

1. 一个动态数列的基本要素包括:( )。

37

①变量 ②次数

③现象所属的时间 ④现象所属的地点 ⑤反映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2. 按统计指标表现的形式看,动态数列可分为如下几种:( )。 ①总量指标动态数列 ②相对指标动态数列 ③平均指标动态数列 ④时期指标动态数列 ⑤时点指标数列

3. 为保证动态数列中指数各数值的可比性,在编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总体范围应一致 ②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相同 ③时期数列的时期长短应一致

④为研究现象变化的规律性时点数列的间隔相等更佳 ⑤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一致 4. 相对数动态数列中的相对数,可以是( )。

①计划完成相对数 ②结构相对数 ③比较相对数 ④强度相对数 ⑤动态相对数

5. 设C(a/b)为相对数。相对数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式为( )。

a①c?c/n ②c?cb/b ③c??a/?

c???b

④c??a/?b ⑤c?a6.下列平均指标,属序时平均数的有( )。

①平均发展水平 ②平均增长量 ③平均递减量 ④平均发展速度 ⑤平均增长速度

7. 设a0和an分别为现象的最初和最末水平,R为末期定基发展速度x1,x2,x3,?,xn为各期环比发展速度,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叉的计算式为( )。 ①X?(X1?X2??Xn)n ②Xn?nX1?X2??Xn

③Xn?Xn?1???X2?X??aia0?0 ④X?nana0

i?1 ⑤ X?nR

8.计算和应用平均发展速度指标时,应注意:( )。 ①要结合具体研究对象确定报告期 ②要结合具体研究目的确定基期

③应计算分段平均发展速度来补充全期的平均发展速度

④应分别计算增长或下降年的平均发展速度来补充全期的平均发展速度

38

⑤应用水平法和累计法分别计算其平均发展速度来比较分析 9.基本属直线型的动态数列,对之作直线修匀宜用:( )。 ①时距扩大法 ②序时平均法 ③移动平均法 ④半数平均法 ⑤最小平方法

10.在直线趋势方程式yc =a+bt中,yc代表直线趋势值,其余各符号的意义 是( )。

①a代表趋势直线的起点值 ②a值等于原动态数列的最末水平 ③b为趋势直线的斜率 ④b是每增加一个单位时间,现象平均增加的值 ⑤t代表时间变量 (四)填空题

1.把反映某现象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按 顺序编排所形成的数列,称为动态数列。

2.凡排列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均反映现象 ,该数列称时期数列。

3.凡排列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均反映现象在 ,该数列称时点数列。

4.时期数列的时期,是指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反映现象 。 5.时期数列或时点数列的间隔,是指 。

6.静态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差异,而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 的差异。

7.同一动态数列两个相邻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 。 8.由一个时期数列各逐期增长量构成的动态数列,仍属时期数列;由 个时点数列各逐期增长量构成的动态数列,属 数列。

9.使用年距增长量和年距增长速度分析问题,可排除 的影响。 10.同一动态数列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 。

11. 指标,是将现象报告期的逐期增长量,与报告期的环比发展速度联系起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

12.平均发展速度,是现象各期 的平均数。

13.∑a为现象n期各报告期水平之和,a0为现象的最初水平,若M=∑a/a。×100%,则M的含义是 。

14.若用累计法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查现象某一段时期的平均增长或平均下降速度时,需根据 去确定在增长或下降部分查表。 15.所谓长期趋势,是指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发展过程表现为 的趋势。

16.把不易看出现象变化趋势的原动态数列,通过分析和加工后,使现象的变化趋势明显化的方法,称 。

39

17.确定用扩大时距的方法,对一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进行修匀,若遇不能直接使用时距扩大法的时点数列时,宜使用 法。

18.若原动态数列为月份资料,而且现象有季节变动,使用移动平均法对之修匀时,时距宜确定为 项,但所得各项移动平均数,尚需 ,以扶正其位置。

19.使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时,求解a、b参数值的那两个标准方程式为 。

20.所谓季节变动,是指某些现象,由于受 的影响,在一年之内比较有规律的变动。

21.统计用以反映现象季节变动的指标是 。

22.某农产品收购量第三季度的季节比率为194%,并已预测得该农产品

明年的全年收购量为560万吨,则明年第三季度该农产品的收购量约为 万吨。

(五)简答或简述题

1.动态数列有哪些作用?

2.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有哪些区别?

3.由静态平均数动态数列和由动态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其序时平均数的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

4.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何不同?各适用于哪些现象?

5.若现象的动态数列是月份资料,季节比率之和应为多少?如果计算结果非此值,应当如何调整各月季节比率? (六)计算题

1. 某自行车车库4月1日有自行车320辆,4月6日调出70辆,4月18日进货120辆,4月26日调出80辆,直至月末再未发生变动。问该库4月份平均库存自行车多少辆?

2. 某企业2004年定额流动资金占有的统计资料如下表:

月份

月末定额流动资金(万元)

1 298

2 300

3 354

4 311

5 280

6 290

10 330

12 368

注:2003年年末定额流动资金为320万元。

根据上表资料分别计算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上半年平均占有额、下半年平均占有额和全年平均占有额。

3.某商店2004年上半年各月销售计划及其计划完成程度如下表: 月 份 计划销售额(万元) 计划完成程度(%) 1 45.0 104.0 2 40.0 98.0 3 46.0 95.0 4 50.0 102.0 5 55.0 106.0 6 60.0 101.0 计算该商店2004年上半年平均每月销售计划的完成程度。 4.某工厂2004上半年各月末工人数及其比重资料如下表:

40

月 份 月未工人数(人) 工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 6 550 80.0 7 580 86.0 8 560 81.0 9 565 80.0 10 600 90.0 11 590 87.0 12 590 85.0

计算该工厂2004年下半年工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 5.某商店有下表资料: 月 份 3 4 5 6 商品销售额(万元) 月末销售员人数(人) 165.0 210 198.0 240 177.0 232 216.9 250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1)第二季度该店平均每月商品销售额;(2)第二季度平均售货员人数;(3)第二季度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4)4、5、6各月份(分别)的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5)第二季度平均每月每个售货员销售额。

6.某水泥厂2001~2006年水泥产量如下表。计算出表中各动态分析指标各年的数值,并填入表内的相应格中。 年 份 水泥产量(万吨) 增长量(万吨)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逐期 累计 环比 定基 环比 定基 2001 580 – – – 100 – – – 2002 685 2003 819 2004 900 2005 1 010 2006 1 160 增长1%的绝对值(万吨)

7.根据动态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推算出下表空格的数值,并填入表中。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值(万元) 170.0 增长量(万元) – 14.0 发展速度(%) – 105.0 与上年比较 增长速度(%) – 15.0 增长l%的绝对值(万元) – 1.2 8.根据动态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推算出下表空格的数值,并填入表中。

41

年 份 增长速度(%) 环比 定基 2002 20 2003 50 2004 25 2005 125 2006 24 9.根据第6题资料计算各逐期增长量,计算它们的平均增长量,并据之预测该水泥厂2007年和2008年的水泥产量。

10.根据第6题动态数列资料,用水平法求2002——2006年水泥产量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并据之预测2007年和2008年该厂的水泥产量。 11.某现象2003——2006年各年的递减速度分别为:12%、10%、8%和2%,试用水平法求其平均下降速度。

12.根据第6题原动态数列资料,试分别用半数平均法和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作图,并分别据以预测2008年的水泥产量。

13.某地区甲产品2003—2006年各季度收购量统计资料如下:

单位:万吨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一季 13 14 16 19

二季 5 6 8 15

三季 8 10 12 17

四季 18 18 22 25

根据上表资料:

(1)用移动平均法对该动态数列进行修匀(列表表现其趋势值); (2)用直接平均法计算其季节比率;

(3)预计2007年该产品全年收购量为96万吨,按其季节比率,各季度的收购量应安排多少?

第七章 统计指数

【考试题】

(一)判断题

1.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的相对数。( ) 2.加权指数是计算总指数广为采用的方法,个体指数也是一种加权数。( ) 3.利用指数体系理论,可以反映被研究现象的变动趋势。 ( ) 4.同度量因素在综合指数的编制中只起过渡或媒介作用。 ( ) 5. 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可以使用非全面材料,所以也有代表性误差。 ( ) 6. 使用全面资料条件下,平均指数法可以理解为是综合指数法的一种变形形式。 ( )

42

7. 指数体系是进行因素分析的根据。 ( ) 8. 指数因素分析法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分析在分组条件下,总平均数受各组平均水平和次数结构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 ) 9. 可变组成指数=固定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 ) 10. 计算动态指数时,如基期和报告期相隔太远,会降低指数的代表性( ) 11. 在特定条件下,平均数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变形公式。 ( ) 12. 指数因素分析法可用于动态分析,也可用于静态分析。 ( ) 13. 综合指数是根据全面材料计算的,平均数指数是根据非全面材料计算的,因此,前者能反映现象变动产生的实际效果,而后者则不能。 ( ) 14. 某市1998年与1997年相比,同样多的人民币只能购买86%的商品,则物价上涨幅度为14%。 ( ) 15. 三个个体指数之间也可以形成指数体系。 ( ) 16. 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仅是指数的一种分类,两者并无联系。( ) 17. 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产品产量指数,可以反映产品数量的综合变动,而不能反映产品价值水平的总变动。 ( ) 18. 因素分析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测定多因素现象的总量指标在动态对比中各因素的变动情况及其对总动态的影响程度。 ( ) 19. 凡静态上恒等的乘积式因素关系等式,在动态上用指数体系分析也必相等。( ) 20. 根据指数∑z1q1/∑z0q1说明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5% 。(z为单位成本,q为产量) ( )

(二)单项选择题

1. 按指数的性质不同,指数可分为( )。

①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②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③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④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2. 运用编制统计指数的方法主要目的在于( )。

①建立指数体系 ②进行因素分析

③解决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情况 ④研究事物变动的趋势和规律 3.综合指数法是计算总指数的( )。

④唯一的方法 ②最科学的方法 ③重要方法之一 ④最不理想的方法 4.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 )。

①确定被比对象 ②确定同度量因素及其固定时期 ③确定对比基期 ④计算个体指数

5. 在由三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①都固定在基期 ②都固定在报告期

③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④采用基期和报告期交叉

43

6. 某厂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增长50%,产量比去年增长25%,则单位成本比去

年上升( )。

①25% ③37.5% ③20% ④12.5% 7. 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今年比去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企

业工资总额增长了( )。

①10% ②7.1% ③7% ④11%

8. 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为134.2%,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96.3%,

所以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为( )。

①139.36% ②129.23% ③71.76% ④39.36%

9. 某商店商品销售额报告期和基期相同,报告期商晶价格比基期提高了10%,

那么报告期商品销售量比基期( )。

①提高10% ②减少了9% ③增长了5% ④上升了11%

10. 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8%,产量增加8%,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总费用( )。 ①增加了 ②减少了 ③没有变化 ④难以确定 11. 拉氏物量指数公式的同度量因素采用( )。

①基期的数量指标 ②基期的质量指标 ③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④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12. 根据指数化指标的不同,指数可分为( )。

①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②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③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④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13. 两个农贸市场鲜鱼的平均价格10月份比9月份提高了,17%,由于结构的变动使平均价格下降了10%,则固定构成价格指数为( )。 ①76.9% ②106.4% ③27% ④130%

14. 若产品产量增加,而生产费用不变,则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 ①减少 ②增加 ③不变 ④无法预测变化

15. 在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①都固定在基期 ②都固定在报告期

③ 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④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16. 在具有报告期每种产品生产时间总消耗量和相应得劳动生产率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变动,应采用( )。 ①综合指数 ②可变构成指数

③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④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17. 在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中,∑x1f1/∑x0f1式表示( )。 ①可变构成指数 ②构成变动影响指数 ③固定构成指数 ④综合指数 18. 公式∑p1q1–∑p0q1x的经济意义为( )。

44

①综合反映价格变动的绝对额 ②综合反映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③反映价格变化而使消费者多付(或少付)的货币额 ④反映销售量变化而引起的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19. 某企业职工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全员职工劳动生产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出超5%,则该企业总产值增长了( )。 ①7% ②2.9% ③3% ④10%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中,属于广义指数概念的有( )。 ①不同空间同类指标之比 ②同类指标实际与计划之比

③一种指标与另一有密切联系的指标之比 ④同一总体的部分指标与总量指标之比 ⑤同一总体的部分指标与另一部分指标之比 2.统计指数按其方法论原理可分为( )。 ①总指数 ②综合指数 ③简单指数 ④加权指数 ⑤平均指数

3. 编制统计指数的作用主要有( )。 ①综合反映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②综合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③利用指数之间的联系,进行因素分析

④利用指数分析法对经济现象变化作综合评价和测定 ⑤综合反映总体内部的构成和性质。

4. 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

①农产品产量总指数 ②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 ③某种工业产品成本总指数 ④全部商品批发价格指数 ⑤职工工资个体指数

5. 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 ①产品产量指数 ②播种面积指数 ③职工人数指数 ④成本指数 ⑤物价指数

6. 某地区商业企业职工去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32%,这是( )。 ①个体指数 ②总指数 ③平均指标指数 ④数量指标指数 ⑤质量指标指数 7. 综合指数法中的同度量因素( )。

①与平均指数法中的权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5

②既起同度量因素作用,又有权数的作用 ③必须固定在同一个时期 ④其时期可以不固定 ⑤又称权数

8. 如果用p表示商品价格,用q表示商品的销售量,则公式∑p1q1一∑p0q1的意义是( )。

①综合反映价格变动和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②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③综合反映由于价格变动而使消费者增减的货币支出额 ④综合反映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⑤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9. 某企业甲产品报告期单位成本为基期的120%,这一指数是( )。 ①个体指数 ②数量指标数 ③质量指标指数 ④动态指数 ⑤静态指数

10. 某类产品的生产费用报告期为20万元,比基期多支出4 000元,产品的单位成本报告期综合比基期降低2%。所以( )。

①生产费用总指数为102% ②单位成本总指数为2% ⑧产品产量总指数为104% ④生产费用总指数为125% ⑤由于单位成本降低而节约0. 408万元 11.编制总指数时,必须注意( )。 ①综合指数法一般使用全面资料 ②平均指数法可以使用非全面资料 ③平均指数法等同于综合指数法

④平均指数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综合指数法变形 ⑤综合指数法是平均指数法的变形 (四)填空题

1.用来表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实际与计划对比变动情况的相对数称 指数。

2.质量指标指数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经济总体的 变动情况的指数。 3.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关键是在经济联系中寻找 而后再把它 。

4.在编制总指数过程中,为了解决总体各要素的量不能直接相加而使用的媒介因素称 。

5.平均指标指数是两个不同时期同一经济内容的平均数之比,用以反映现象平均水平的变动程度,又称 。

6.在统计分析中,运用指数之间数量联系,测定各因素的联系程度和方向

46

的方法称 。

7.利用指数体系,进行 是统计指数的最重要作用。 8.同样多的人民币少购10%的商品,价格指数为 。 9.指数体系中,各因素指数的 应等于总变动指数。

10.若已知∑p1q1=120,∑P0q0=80,∑P0q1=100,∑p1q0=110,则价格指数为 ,销售量指数为 。

11.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时,确定同度量因素时期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总指数,以 作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标总指数,以 作同度量因素。

12. 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 对比形成的指数。 13.物价指数k?p?pq?pq1011中,同度量因素是 ,而价格p称为 。

14. 某商场商品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5%,商品价格增加了3%,则商

品销售额增长了 。

15. 为了保持同一个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在数量上的对等关系,通常在分析质量指标影响时,将数量指标固定在 ,分析质量指标影响时,将 基期。

16. 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的总变动又称为 ,它分解为 与 。 17. 拉氏物价指数公式为 ,派氏物量指数公式为 。 18. 我国编制的零售物价指数是一种 指数。 19. 多因素指数分析的各因素排列顺序一般是 。

20. 在指数数列中,根据计算基期不同,可分为 指数和 指数。

(五)简答或简述题

1.什么是统计指数?统计指数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统计指数的分类。

3.指数体系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在统计指数中有何作用? (六)计算题

1.某商店四种主要商品的销售价格、销售量资料如下: 商品种类 甲 乙 丙 丁

单位 件 千克 米 个 销售量 基期 200 100 410 600 47

价格(元) 基期 10 54 26 8 报告期 12 68 32 8 240 88 400 640 报告期

要求:(1)计算价格总指数。(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 2.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及价格变动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甲 乙 丙 合 计 商品销售额(元) 基 期 400 300 2000 2700 报告期 450 280 2200 2 930 价格变动率(%) + 2 – 5 0 要求:(1)计算商品价格总指数。(2)计算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3.三种产品的出口价及其出口量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计量单位 吨 件 套 出口量 2005年 80 800 60 2006年 82 1 000 65 出口价(美元) 2005年 100 80 120 2006年 150 140 120 要求: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出口价和出口量的变动对出口额的影响。 4.某企业三种产品生产情况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计量单位 件 套 台 产品产量 基期q0 100 300 700 报告期q1 140 280 800 单位成本(元) 基期z0 10 20 12 报告期z1 8 20 10 要求: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单位成本和产品产量的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

5.某企业工人的工资资料如下: 商品种类 技术工 辅助工 月工资水平(元) 基期x0 880 700 报告期x1 920 720 245 120 工人人数(人) 基期f0 报告期f1 250 800 48

合 计 – – 365 1 050 要求:分析工人工资水平和工人结构的变动对工人平均工资的影响情况。 6.假设有如下统计资料: 商品类别 大类甲 中类A 小类A1 A2 A3 中类B 小类B1 B2 大类乙 物价个体指数Kp 125 110 98 125 130 120 报告期收购额(万元) p1 q1 1 200 580 210 140 230 620 240 380 800 试采用固定加权平均法和加权调和平均法编制全部商品收购价格总指数。 7. 已知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量(单耗)、原材料价格及产量资料如下: 产 品 名称 (甲) 甲 乙 丙 单位 (乙) 件 件 件 产 量 基期 q0 100 25 60 报告期 q1 120 30 65 名称 (丙) 铸铁 生铁 钢材 单位 (丁) 千克 千克 千克 原材料 单 耗 基期 m0 8 10 3 报告期 m1 7 12 5 购进价(元) 基期 P0 18 15 40 报告期 p1 22 40 45 要求:运用指数多因素分析原理分析产品产量、原材料单耗、原材料单价对原材料总费用的影响。

8. 假设已知某商业企业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甲 乙 丙 合计 计量 单位 公尺 件 斤 — 基期 300 100 500 — 销售量 报告期 350 150 700 — 价格(元) 基期 1.00 3.00 1.50 — 报告期 1.10 2.80 1.50 — 试求商品销售额指数,物价指数和商品销售量指数,并进行因素分析。 9. 假设已知某商业企业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

49

产品 名称 甲 乙 丙 计量 单位 公尺 件 斤 基期 价格(元) 11.00 1.30 0.40 销售量 2800 5200 5200 10.20 1.30 0.32 报告期 价格(元) 销售量 3200 5200 6500 试求商品销售额指数,物价指数和商品销售量指数,并进行因素分析。 10. 假设已知某商业企业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甲 乙 丙 合计 计量 单位 件 米 台 — 基期 100 300 600 — 销售量 报告期 70 240 690 — 价格(元) 基期 10.0 3.0 8.0 — 报告期 12.0 3.0 7.2 — 试求商品销售额指数,物价指数和商品销售量指数,并进行因素分析。 11. 假设已知某商业企业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甲 乙 丙 合计 计量 单位 公尺 件 斤 — 基期 2800 5200 5000 — 销售量 报告期 3200 5200 6500 — 价格(元) 基期 11.00 1.3.0 0.40 — 报告期 10.2 1.30 0.32 — 试求商品销售额指数,物价指数和商品销售量指数,并用相对数进行因素分析。12. 假设已知某公司所属三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单位成本及产量资料如下:

企业 甲 乙 丙 合计 单位成本(元) 2005年 5.0 5.2 4.8 — 2006年 4.5 4.6 4.8 — 产品产量(件) 2005年 800 900 1200 2900 2006年 1200 1200 800 3200 试求分析该公司三个企业单位成本的变动及其各个因素对平均单位成本变动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