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起源及释义 下载本文

意象起源及释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文学作为人类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为更多人所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意象也被普遍使用,派生出审美意象、直觉意象等新名词,意象的运用几乎涵盖了审美和艺术的各个层面和领域,逐渐成为目前我国美学、文艺学探讨的一个聚焦点。

意象问题是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难题,古今中外文艺家、学者对意象的理解和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意象理论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西方,意象论的盛行则可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

第一节 中外“意象”综述

我国关于意象最早的理论可以在《周易》和《庄子》中觅得。《周易·系辞上》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1,认为“象”比“言”、“意”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庄子》则对《周易》中提出的言、意、象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庄子》持舍“象”求“意”的观点,重“意”的思想,认为“言”的目的在“得意”。无论是重“象”,还是求“意”,这些古代典籍都只是对单纯词“意”与“象”的关系进行论述,此时“意象”并未被视作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尽管如此,这些论述对后世意象论发展的影响和启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1.

迪意义不可磨灭。

最早将“意象”连成一个词提出的是东汉的王充,“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2《论衡·乱龙篇》)这里的“意象”指富含深意的画像。而真正把意象引入文学理论并赋予其审美内涵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如是云:“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求,谋篇之大端。”3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指创作者在对艺术表现形式规律的感知和把握之基础上形成的意象。此处的“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神思”的结果,是审美主体将头脑中的表象经过理解、构思、想象等加工后所形成的审美形象,是主观与客观、意与象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象。这是“意象”一词第一次被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其意义非同一般。《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理论的真正开端。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自刘勰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诗歌批评和评论并被限于古典诗论的范围。如:《离骚》中的“香草”和“美人”、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莲”、诗仙李白钟爱的“酒”“剑”“月”、苏东坡笔下的“明月”??都显示了意象是诗学的基本范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人直接将意象与物象等同,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妥当的。物象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它有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兰花、月亮、垂柳等。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2柴华主编.中华文化典籍精华:论衡[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43. 3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96.

它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物象,要在写物,注重外观;意象,重在达意,强调内心。

还有一部分人将意象等同于意境,这种理解也是不准确的。意境是由“意象”这个概念衍生、发展出来的,两者概念的内涵很接近,但不能完全等同。尽管意象和意境都讲求意于象外,意于言外,但它们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异。意象更注重“意”与“象”的关系,意境则更强调一种境界。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烟、水、月、沙四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意凄清、感伤的意境。又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的明月、松、泉水、石头为读者开辟了一块明净、桃源般的境界。总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又相互关联: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无“象”则“意”无法呈现;意象构成意境,意象在意境营造中不可或缺。三者互为表里,理清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意象的实质内涵。

在中国诗词的泛化下,意象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意识。学者们对意象探索、研究的脚步并未止步于古代,现代文艺家、美学家对意象有着自己的论述和见解。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4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中谈到:意象是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

4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的表意之象。”5还有学者指出:“‘意’指主体在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6张少康则认为,意象是经过艺术家心灵的改造,被艺术地反映到了文艺作品中的物象。7现时关于意象比较通行的解释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在西方,最早而深刻地论述审美意象的是康德。在康德看来,审美意象乃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表象,审美意象的实质是“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8庞德在《回顾》中对文学审美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9表现主义美学的倡导者克罗齐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关于审美意象的主体性、超越性和非理性的观点,提出:缺乏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忽略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荣格则从客体、集体心理经验的角度来研究意象的生成与发展,建立了“原型意象”说。

综上可见,中西美学关于意象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论述。中国古典美学家对“意象”的感悟和描述是直观式的,他们关于意象的理论来源于道、佛、儒等哲学思想,强调的是虚与实的统一,注重审美意象空间的开拓。而西方美学的意象理论则以康德关于“审美主体性”的阐发为起点,在审美经验细微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意象进行研

5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9.

6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0. 7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56.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3.

9[美]庞德.回顾[A].[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