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年龄越大,本我作用越少,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要通过自我。 自我是意识部分。个体必须通过“自我”和现实世界进行交流。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年龄越大,自我对行为的作用越来越大。
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超我遵循完美原则,代表人类道德标准和发展的高级方向。
6.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09年选12)
答: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是以“性”为划分依据的。
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2-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12岁);青春期(13、14岁- )
弗洛伊德认为,在上述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分别当时性心理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7.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P460
答:艾里克森的理论考虑到了生物因素又考虑到了社会因素,个体发展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整合的过程。艾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01年选5)艾里克森的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信任——怀疑)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自主感——克服羞涩、疑虑,体验意志)(03年选15)
第三阶段,学前期,从4岁到7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游戏期,体会自我)。
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岁到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勤奋——自卑)
第五阶段,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02年选10)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岁到50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到死亡。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8.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P462
答: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他提出用刺激(S)-反应(R)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1) 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上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人的生理结构来自于遗传,遗传而来的构造,其功能取决于环境。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个体在幼儿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提出了教育万能论或环境决定论)。华生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条件反射式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单位,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所有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行成。
3)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华生应用了条件反射法研究了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婴儿阿尔伯特与兔子的实验。
9.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P463
答:斯金纳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学习的实验程序。(老鼠压杆获取食物的学习实验——斯金纳箱) 斯金纳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对行为的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二)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斯金纳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育婴箱、行为矫正、辅助教学机。
10.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P465
答: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 观察学习(06年选6)
a)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与刺激学习不同,观察学习可以不直接作出行为反应和直接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该行为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后果来完成学习。 b) 班杜拉认为, 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败或他人的行为受到奖惩,就会增强或削弱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03年名6,04年选14)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
2) 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社会学习是团体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去行动。
a) 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习得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如果儿童表现出来的攻击性
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对抗性运动、打猎)而得到社会成员及父母的奖励,则行为会得到强化;当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时(打架)而受到惩罚,在这种社会学习过程中,儿童会产生自己攻击性行为的模式。
b) 性别角色的获得:儿童会模仿两性性别的行为,在成人根据性别对行为进行强化(表扬、制止),
慢慢地儿童会发展起一套符合社会标准化的行文。
c) 亲社会行为:班杜拉认为,儿童只有在观察中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训练或强制命令对发展儿
童的亲社会行为都没有用。
11.维果斯基的发展观P466
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在人的工具产生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使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限制,而受社会化历史发展的规律制约。物质生产工具的出现导致人类出现精神生产的工具,即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指向人内在的心理活动。 2) 人力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
A.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B.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C.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 D.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E.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原因归纳为三:
a) 心理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制于社会规律: b) 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c) 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的发展的关系的思想P466(08年论2)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的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 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着差异地带,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02年选9,04年名1,09年名7)
第二, 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
第三, 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4) 最早提出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学者之一。教学的目的是激起并推动学生内部一系列的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将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借助语言符号,儿童心理活动内化得以实现
12.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P468 一、 理论主要特色:
1. 提出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2. 描述了一个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 3. 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 4. 构造了发生任职轮的理论框架;
5. 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方法。
二、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P468
1. 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儿童会
主动寻求刺激,与环境之间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儿童是自己决定自己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儿童智力发展之所以有主动性,是由于智力结构本身具有活动的性质,结构必需通过主体的不断练习才能巩固和发展。当旧机能得到巩固,就去发展新的机能。好奇心是内在主动性一个重要表现。
2. 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
转换而实现的,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皮亚杰理论中结构是指认识上的一种功能性结构,主体依赖它对客观刺激作出反应。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
3. 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
世界的知识。
4. 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皮亚杰提出了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以及
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的构建性特点P469
客体被主体结构性加工改造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取决于主体具有的智力构造。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已知的世界的知识(原有的图式)。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现实都是主体依据已有的思维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构建。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会构建出不用的现实。
四、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P469 (09年论2)
1. 阶段性理论的含义:
a) 个阶段都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某个阶段出现可能提前或者推后,但先后顺序不变; b) 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但前后两个阶段见有质的差别;
c) 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不同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
谐、水平相当的。
d) 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不能改变,任何一个个体都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
的发展阶段。
2.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05年选12)这一阶段又划分为六个亚阶段:反射练习阶段(0-1month);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m);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m);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m);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m);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m) b) 前运算阶段(2到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感知有局限性。(06年选12) c) 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
是思维活动缺乏抽象性,智力发展上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03年选14) d) 形式运算阶段(11、12到15、16岁),儿童能够提出和验证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内容可以与自身的经验无关。
e) 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
延迟模仿
所谓延迟模仿,是指儿童观看了他人的某一动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仍能将此动作再现出来的能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内在表征系统发展最早的表现就是延迟模仿,这种能力使得儿童能将各种信息以心理符号的形式存储下来。
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性(05年论2)
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和外界很好的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这种自我中心性表现在儿童的认知、言语、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证明了幼儿的思维自我中心性。
守恒(02年名6)
守恒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守恒主要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体积守恒和物质守恒等。皮亚杰认为,守恒一般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才出现,它是该阶段的重要标志。(守恒包括: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物质守恒等)。儿童在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带有感知局限性的,儿童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事物显著的特征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这特点导致非守恒性的原因之一。
五、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02年简3)p473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同化是指主体将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顺应与同化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关系。同一个智力活动可能同化占主导地位,或者顺应占主导。(03年名5, 07 年名6)
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
六、 皮亚杰学派的新进展(皮亚杰发站内理论的缺点)
1. 皮亚杰思维任务中某些维度与儿童实际生活脱节,且难度过高,儿童难以表现出相应的思维能力。 2. 儿童思维发展可以被加速。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是自然成熟的结果,与教育和训练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后续学者研究表明,训练可以加速儿童有段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对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理论的质疑。皮亚杰描述年龄发展阶段是“全或无”的。
4. 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意见。皮亚杰的研究过多偏重儿童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方面。
5. 重视应用研究。皮亚杰重视理论价值,较少应用性研究。
现代认知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p475
一、 现代认知学派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主要特点:
1. 非专注于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关注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 2. 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精细分析;
3. 强调儿童认知发展很大程度上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 4. 强调精细的任务分析是了解儿童认知活动的关键。
二、 儿童认知结构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