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 意识和注意

意识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意识既涉及人在任一特定的觉知时刻下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以及自身行为的评价,即觉知的内容和意识过程本身。意识具有觉知性、能动性和历史制约性三个基本特征。

意识的作用: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非意识过程: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于记忆中,却影响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息,如血压调节。 潜意识过程(下意识):不存在现实意识中,但却在记忆中,并可通过一定方式从记忆中抽取出来无意识过程:所有不具意识性的过程。如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视盲。在精神分析领域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因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致使个体不觉知其的存在

睡眠: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 β波的相对频率较高,每秒钟14到30个周期,波幅较小。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则由α波取代,α波的相对频率较低,每秒8到13个周期,波幅稍大。睡眠状态时,脑电主要是δ波, δ波的频率更低波幅更大。

梦:

精神分析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清醒梦境或明梦:个体在梦境中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现象 催眠: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催眠状态下,脑电记录与清醒时一样,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的,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催眠状态是特殊的意识状态,个体受暗示程度不同、被催眠的难易也不同。催眠的难易不在于催眠师的技能,而在于被催眠者的可催眠性。

白日梦或幻觉的内容:成功或失败;攻击或敌意。白日梦以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为基础自发产生的。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 两个特点:

– 指向性: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

–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是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 整合功能: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发生在注意状态下。

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并且还能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作出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环境。

注意的分类:根据是否自然发生还是有目的的、需不需要付出一直努力分为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 个体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有密切关系。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

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存性;对过去经验的依存性;对人格的依存性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 从发生上来讲,随意后注意来源随意注意。 ? 从性质上来看,高于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

注意的生理机制:脑干网状结构,从脊髓上段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特定的信息,但它可以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是有机体从睡眠到觉醒,并保证注意选择性的重要器官;这些部位的轻度损伤,将使患者出现高度分心的现象;严重损伤,将造成精神错乱和虚构现象,意识的选择性和组织性也丧失。

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人不能对作用于自己的所有刺激信息进行注意。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

四个理论模型: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

彻里的双耳分听实验范式:追随耳与非追随耳

布罗德班特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但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得以通过获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被过滤掉的信息就丧失了。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过滤机制位于语意分析以前,像狭长的瓶颈,通道的容量有限,没有通过的就丧失了。所以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该理论根据感觉特征来选择信息,按“全或无”的原则工作,是在知觉水平上选择。所以也叫“早期选择模型”。局限性: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现象。

衰减器理论

?格雷的双耳分听有意义音节实验范式:object

?20 世纪60 年代,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了衰减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她还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

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意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而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意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意特征来选择信息的。

输入刺激大约要经过三类加工:第一类是刺激的物理特征的加工或分析,对于言语材料来说,就是其声学特征,如声高、声强等;第二类加工是决定这些刺激是不是语言材料,如果是的话,将其整合为音节和单词;第三类加工是识别这些单词并理解其意义。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完成这三类加工,当进入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可以彼此区分、不至于互相混淆时,对无关信息(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才停止,而对被追随信息的加工则继续下去。这种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异同:①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滤装置加以调节。②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后期选择模型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加以完善。

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有:①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上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衰减作用不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发生的,②个体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来检验从外界直接输入的信息,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因此,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动性,③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它假定所有的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有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后期选择理论既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其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但这个理论假设所有的信息都进入中枢加工机制,不够经济,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多选择模型

约翰斯顿和海因兹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该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①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②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

认知资源理论

? 两个理论模型:认知资源限制理论、双重加工理论 认知资源限制理论

1973 年,卡尼曼提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同时,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可控制的,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资源量部分地决定于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起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分配到刺激的资源的量由认知系统的分配策略来控制,这一策略通常取决于刺激的特异性及个体当前的意向等。

资源限制理论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不必像注意的选择性理论那样考虑过滤器的位置。但这理论没有具体地告诉人们人的认知资源总量及其如何分配的问题。

双重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1977 年,谢夫林等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人类的信息加工存在两类加工: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通常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的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记忆的内容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由于其受一定时空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等。比较稳定。

按记忆的内容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按记忆保留时间长短和信息多少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时间内保存下来。是记忆的开始,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储存时间大约是0.25~0.5秒,容量大。

短时记忆:是当前一刻能意识到的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储存的记忆,保持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按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

外显记忆: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均势说、定位说、SPI理论

拉希里最早提出记忆的大脑皮层均势说。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功能,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不是皮层上某一特殊部位的技能。

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潘菲尔德提出定位说。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产生的,对动物进行脑切除手术的结果表明,大脑前、后联合区与记忆有密切关系;但动物的海马受损后,将难以形成新的短时记忆,不能学习新的技能。记忆与额叶和颞叶的某些部位有关,也与某些皮层下组织有关,当海马、乳头体和边缘系统受损伤后,病人的短时记忆会出现明显障碍。海马、乳头体、丘脑背内侧核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而两侧颞叶可能是存储长时记忆的重要部位。程序性记忆的生理机制可能不是海马,而是别的脑组织,如小脑。

图尔文提出SPI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假设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假定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即一个系统的输出是另一个系统的输入;储存是并行的,即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提取是独立的,即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评价:该理论只是抽象模型,还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突触结构、反响回路、核糖核酸(RNA)、脑内代谢物突触的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现象

突触的传递效率会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出现长时程增强(LTP)现象。在大脑新皮层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如果某种刺激能使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这种刺激的痕迹也能以神经活动增强的形式保留下来,这就是记忆。LTP是学习记忆的基础。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神经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在回路中晚饭传递并持续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这一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核糖核酸(RNA):一些科学家假定个体记忆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的分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从而达到记忆效果。

脑内代谢物和记忆:当外界刺激作用时,产生兴奋的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分泌出大量乙酰胆碱,它可以与游离于突触间隙的Ca2起作用,减少Ca2,保证神经冲动传递通畅。一些研究还表明,当对正常人注射某些阻断药物时,这些人会表现出老年痴呆症的记忆衰退症状,而对记忆减退的人注射某些化学药物,可以使其记忆力得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