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1. 认知结构是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按照某种联系方式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其具有两个特点:

1) 构成组织的元素存在是相对稳定、持久的; 2) 结构是存在于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共同性和潜在性。由结构所支持的表象可能有多种,

但是结构实质确实稳定不变的。

3)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功能的不断被集火、工作有

效性。结构中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程度程度不断提高而逐渐实现的。

2. 斯滕伯格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提出智力结构三成分理论: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1) 元成分:认知过程中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 2) 执行成分: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还有编码、联系、反应职能;

3) 知识获得成分:选取问题情况中的有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

知识相联系,其中包括信息的获得、提取和转换三个环节。 4) 儿童认知发展是三成分互相激活的结果。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

不断取得协调一致的渐进过程。

三、 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观点

集中在微观层面,不主张用一种统一的变化机制关于来解释儿童认知的发展。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多重的加工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自身变化机制。

例如:凯斯提出儿童认知加工的有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个体心理区域分为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储存空间指用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所存储的信息容量;操作空间指进行具体认知操作所需的空间。

四、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

承认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但更强调发展的不平衡性。儿童对不同信息加工和组织解释是根据不用原则进行的,其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个儿童在不同认知领域认知表现会有差异性。

五、 儿童认知发展条件的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教育和训练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认为教育和训练的具体功效主要体现对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上。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认知主体以认知活动本身为认知对象,以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是认知主体关于认知互动的一般性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主体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监视、控制和调整的过程。

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关系。

二、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的发展。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自组织系统。要有机地结合不同的研究手段。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要结合进行认知因素或非认知因素的研究。

三、 强调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第四章 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22.婴儿的年龄阶段

答:从0-3岁为婴儿期。婴儿期包括了两个重要的子阶段:新生儿期(从出生到1个月)和乳儿期(从1个月到1周岁)。

23.乳儿期人类的三大本质特点

答:从1个月到1周岁这段时期为乳儿期。在乳儿期这一年的时间里,作为人类的三大本质特点----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均已出现。

24.婴儿动作的发展的特点

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 婴儿上述两方面动作的发展均是按如下规律进行的

第一,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第二,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第三,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25.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 (04年选3,06年名6) 答:格赛尔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格赛尔由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26.视崖实验(05年选13,10年选14)

答:吉布森的视崖实验,说明了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27.婴儿言语的发展理论

目前有四种关于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假说。

1. 强化说。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认为:

a)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b) 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c) 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03年选5)

3. 模仿说。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班杜拉认为,婴儿言语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获得的。

4. 认知说。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婴儿的依恋( 06年论2):

一、 依恋的定义。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01年名1)

二、 婴儿依恋的表现:

1. 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拥抱等都指向母亲; 2. 最喜欢和母亲在一起;

3. 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感到很大的安慰;

4. 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或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婴儿感到最大的安全; 5. 平时当饥饿、寒冷时,首先寻找母亲。

三、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他们喜欢所有人,同时所有人对婴儿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到6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个年龄的婴儿还不怯生。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到3岁)。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出现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接。同时婴儿对陌生人

的态度变化很大,产生了怯生。

四、 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婴儿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安全性依恋:母亲在场能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环境中进行积极探索,对陌生人反应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母亲回来时婴儿会马上寻求接触,很容易被安慰。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65%-70%)

回避型依恋: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母亲离开不表示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也不予理睬。这类婴儿实质上没有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接。(20%)

反抗性依恋:母亲离开前就表现得警惕,母亲离开时表现反抗,会大喊大叫。母亲回来时态度又是矛盾的,寻求母亲接触的同时又反抗,不能安心。(10%-15%)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07年选12,08年选11)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相互交往感情交流中形成的。过程中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重要作用。如果母亲关心婴儿的状态,注意信号,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感,形成安全性依恋。

第五章 幼儿期心理的发展

29.幼儿期的年龄阶段特征

答:幼儿期是指3岁到6-7岁这一时期,也叫学前期。幼儿期的年龄阶段特征有

1. 游戏是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2. 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3. 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0.游戏理论 答:(一)传统的游戏理论

1. 复演说。霍尔提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

2. 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赛提出: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

3. 机能快乐说。彪勒: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到身心的愉快。

4. 生活准备说。格罗斯:儿童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 5. 成熟说。博依千克: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二)当代游戏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2. 认知动力理论。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 3. 学习理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31.游戏的特点

答:第一,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第二,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 第三,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

游戏的种类

从认知发展角度划分:机能游戏、建筑性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游戏;

从社会化程度划分:无所事事游戏、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幼儿认知的发展

记忆容量:承认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3岁儿童为3哥哥左右,6岁儿童为6个。

记忆类型:无意识记忆和意义记识;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

记忆策略与元记忆

1. 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记忆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通过训练也不能产生)——不能主动使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能自发地产生和使用策略。

2. 元记忆(02年名5):元记忆是对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控和元记忆体验,在元记忆知识方面又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5岁儿童已知道记住一个短的词要比记住一个长的词容易,反映婴儿已经具备一定元记忆知识。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04年简2,10年论2)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信息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

2. 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3. 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大班的儿童已经能在行动之前用语言表达自己。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P501

“三座山”实验用来检测儿童是否能够了解别人的视角。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儿童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证明了前运算阶段的思维自我中心性。

守恒实验:守恒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儿童都只能集中问题一个维度上,指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液体守恒”实验证明了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没有达到守恒。(04年选4,05年论2)

包含类研究:包含类指物体总类与其自雷的关系。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大于任一子类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的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不能同时想到总体和其中一个子类。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我概念:幼儿对自己描述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还不会表述内部心理特征和

个性特征。

2. 自我评价: 特点四个。比较信赖别人的评价;主要对自己的外部行为进行评价;评价比较笼统;评

价带有明显的主管情绪。

3. 自我情绪体验:出现在3.5—4岁。最初与自身生理需求和状态相联系,后来发展起亲社会性的情绪

体验(自尊、羞愧等)。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具有很强的受暗示性。

4. 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在4—5岁。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延迟满足:为

得到更大却较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较小的好处。)

二、 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集中表现在:性别认知、道德认知。 (一) 性别认知的发展。

幼儿期是完成性别认知的重要阶段,性别认知包括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和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两方面。

1. 性别的认同:(05年名6)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