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5月5日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300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D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 1 -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3.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材料表明宋代 A. 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 B. 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 C. 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 D. 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可知宋代的商业管理体现了官商分利,其管理政策更加实际,故C正确;材料“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可知政府只是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了民间经营,而不是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政府主动把一些不适合政府经营的环节让出,无法得出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政府的商业经济管理政策的变化和灵活性,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4.清雍正帝废除了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改行秘密立储制。被选者不分嫡庶长幼,惟以统治才能和是否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立储密旨在皇帝临终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公布后新君立即即位。这一做法 A. 反映古代政治体制发展趋势 B. 表明清代嫡庶观念日益淡化
- 2 -
C. 确保了清代皇帝的政治素质 D. 意味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立储密旨在皇帝临终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公布后新君立即即位。之所以更改立储制度,是为避免诸王争储,从而威胁皇权的稳定,表明秘密立储制的建立是为适应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为了避免诸王争储,从而威胁皇权的稳定,而不是表明清代嫡庶观念日益淡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被选者不分嫡庶长幼,惟以统治才能和是否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可知,秘密立储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取政治素质高的皇帝,但不能说确保了清代皇帝的政治素质,故C选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故D选项错误。
5.晚清知识界对“President”(总统)一词的翻译中,最流行的音译是“伯理玺天德”,也大量存在“反求诸己”而将其意译为“首领”“大酋”“尚书”“民主”等不下几十种。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知识界崇洋之风盛行 B. 西学东渐走向深入 C.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D. 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伯理玺天德”意味着此人掌管天玺、享有天德,符合中国人对于“贤君”的看法;而“反求诸己”的方式均表明当时的中国人从中国古典政治资源中寻找合适的翻译方式,说明这一现象受到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用中国传统政治资源翻译外文,与崇洋之风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对变革制度的认识,排除C项。
6.毛泽东曾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毛泽东意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
A. 具有高度的国际普适性
- 3 -
B. 需以科学态度理解运用 C.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D. 植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主旨马列主义能够在中国发挥作用,主要因为中国的需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被中国人民掌握,而这正是科学理解运用马列主义的结果,选项B正确;材料中认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才能发发挥作用,选项A排除;材料未指出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胜利,选项C排除;马列主义产生于欧洲,而非中国,选项D排除。
7.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A. 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 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 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 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明显可以看出,由于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得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了。故答案为C项。A项,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与材料中“但是也未尝不是可惜的……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的结论,排除;D项,仅从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不能得出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的结论,排除。
8.1988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确认“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形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等观念。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