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概念的本质。这就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正确阐明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最后,由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物质性的自然历史过程,哲学物质概念作为客观实在的标志,是包含人类实践活动在内的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辩证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2.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规定“物质”范畴的?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该“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3)该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认识。

3、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意识是人类大脑的机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它是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变中和在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生成的,经历过无机物的反应形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形态、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形态、人类意识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语言、历史变迁)中形成等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

4、简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略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规定:“能动的反映”? (1)认识的对象外在于人的认识,任何认识都有其客观原型;

(2)认识是人的感官和大脑对于认识对象生成的主观映像(描写、陈述、摹仿),该映像追求与原型的对应(一致);

(3)映像的形成是个变动的、复杂的、充满着矛盾的辩证过程;

(4)不存在不可被认识之物;只存在迄今尚未被认识,但终将被认识之物。 6、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什么?陈述其主要内容。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某类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运动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根据其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而对之发生能动的或促进或阻碍性质的反作用。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运动方向; 上层建筑根据其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对之发生能动的或促进或阻碍性质的反作用。 7、简述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决定着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经济联系(利益关系)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形成不同的群体或类;人的多方面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形成人的个性;人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决定着人的本质的时代性变化等。

9

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其价值量为基础,遵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是: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自发地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9、如何理解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指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和解放的状态,它相对于束缚而言。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

人所受的基本束缚来自三个方面,即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人自身的条件。这些条件之所以构成对人的束缚,是因为这些条件本身具有客观性,代表着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从根本上说,对于人的自由的真正限制在于客观世界的必然性。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辩证的。自由是在与必然关系中得到本质规定的。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自由不能回避和无视这种必然性,也不能取消或改变这种必然性,而只能利用这种必然性来实现自身。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以对必然性的认识为前提和基础的。人只能在科学把握世界的必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世界,改造自身,使自己达到自由。 10.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再由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深刻地说明了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永恒的,而具有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即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略。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略。

11.如何理解商品内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此生产该商品的具体劳动便不能被还原为抽象劳动,意即商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实现,从而商品内二因素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

四、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10

材料1:

关于世界的本原,最简捷的途径是在经验里呈现的事物中去寻找,古希

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而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注:始基即根本,或本原;无限就是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统治着整个世界的是“秩序”,天体依照数字所规定

的间隔,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旋转,这就是‘数”。万物产生于“一”。 材料3: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

分寸上熄灭。万物皆流,无物常存。

材料4:

巴门尼德认为,既然无物常存,我们怎么认识它呢?感官得到的东西是

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认识理性中的东西(即存在),只有它才不会欺骗我们。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三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与材料4相比,分析二者的区别?

参考答案:

(1)材料1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三位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原统一在一种自然物质上。阿那克西曼德试图从“无限”中探索事物的本原,其意义远比其他两位哲学家要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到抽象的“数”上,尽管它远离了感性经验,但由于它将“数”当作本原,因此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3)材料3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这团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万物皆流,无物常存在。”是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它同材料4是相对的,材料4将“存在”(思维)当作了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材料4中的“存在”又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某名牌鞋厂实行了一系列的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示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

11

章,实行产品的分流策略。

[材料2]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产品的需求会有所改变。因此,在统一的世界市场面前,必须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开发适应不同区域的新品种,将销售公司由原来的五家裂变为28家,使销售渗透到各个不同区域的市场之中。

[材料3]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就没有市场;即使有市场,也不能持久地占有它。但是光有好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之后,还必须加强市场的开发和市场建设。

请回答:

(1) 在上述的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 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有效供给和无效供给的关系

(3) 通过材料2,说明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

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参考答案: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的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可以在金融危机爆发的不利条件下增强产品对市场的渗透力。 3、阅读并思考下列材料: 材料1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为使勇士荆轲刺秦,尝以车骑异物恣其所欲。一日,太子与樊将军置酒于华阳台,出美人能鼓琴。轲偶赞曰“好手也”。太子即令断以玉盘进之。轲亦为之色变,不敢近视。

材料2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写道:“”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都改变了,而且它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材料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