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 ⑶
式中
??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m3/s);
??设计灌水率(m3/s?hm2); ??该渠道灌溉面积(hm2);
??该续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该渠道分出的总流量(m3/s);
??该渠道工作长度(km)。支渠工作长度为L1与αL2之和,L1为支渠引水口至第
一个斗口至最末一个斗口的长度,α为长度折算系数,可视支渠灌溉面积的平面形状而定(面积重心在上游时,α=0.85);干渠工作长度可取工作渠段的总长度。
6.7.3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公式⑷计算确定。
⑷
式中
??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m3/s); ??该渠道轮灌组数;
??该渠道轮灌组平均灌溉面积(hm2); ??该轮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6.7.4续灌渠道加大流量的加大百分数,可按表6采用,湿润地区可取小值,干旱地区可取大值。由泵站供水的续灌渠道加大流量应为包括备用机组在内的全部装机流量。 表 6续灌渠道加大流量的加大百分数 设计流量(m/s) 3?1 1~5 5~20 20~50 加大百分数(%)
35~30 30~25 25~20 20~15 6.7.5续灌渠道的最小流量不宜小于设计流量的40%,相应的最小水深不宜小于设计水深的70%。
6.7.6各级渠道流速由下列公式⑸计算确定。
⑸
式中:
??渠道的平均流速(m/s);
??渠道的水力半径(m); ??渠道比降;
??渠床糙率?按有关糙率表选用。见表7-1、表7-2、表7-3。
渠底比降应根据渠道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设计流量和含沙量等因素计算分析确定。可根
据渠道不冲不淤的原则和路途土质情况,一般土渠缓些,石渠(含衬砌防渗渠)及建筑物陡些。
表7-1 土渠糙率 渠道流量(m3/s) 渠槽特征 平整顺直,养护良好 ?20 平整顺直,养护一般 渠床多石,杂草丛生,养护较差 平整顺直,养护良好 20~1 平整顺直,养护一般 渠床多石,杂草丛生,养护较差 ?1 渠床弯曲,养护一般, 灌 溉 渠 道 0.0200 0.0225 0.0250 泄(退)水渠道 0.0225 0.0250 0.0275 0.0225 0.0250 0.0275 0.0250 0.0250 0.0275 0.0300 0.0275 支渠以下的固定渠道 渠床多石,杂草丛生,养护较差
表7-2石渠糙率
渠 槽 表 面 的 特 征 经过良好修整 经过中等修整无凸出部分 经过中等修整有凸出部分 未经修整有凸出部分 表7-3防渗衬砌渠槽糙率
防 渗 衬 砌 结 构 类 别 及 特 征 平整顺直,养护良好 粘土、粘沙混合土、膨润混合土 平整顺直,养护一般 平整顺直,养护较差 平整,表面光滑 灰土、三合土、四合土 平整,表面较粗糙 平整,表面光滑 水泥土 平整,表面较粗糙 浆砌料石、石板 浆砌块石 干砌块石 砌石 浆砌卵石 干砌卵石,砌工良好 干砌卵石,砌工一般 干砌卵石,砌工粗糙 0.0275 0.0300 0.0300 0.0350 糙 率 0.0250 0.0300 0.0330 0.0350~0.0450 糙 率 0.0225 0.0250 0.0275 0.0150~0.0170 0.0180~0.0200 0.0140~0.0160 0.0160~0.0180 0.0150~0.0230 0.0200~0.0250 0.0250~0.0330 0.0230~0.0275 0.0250~0.0325 0.0275~0.0375 0.0325~0.0425 机械现场浇筑,表面光滑 沥青混凝土 机械现场浇筑,表面粗糙 预制板砌筑 抹光的水泥沙浆面 金属模板浇筑,平整顺直,表面光滑 刨光木模板浇筑,表面一般 表面粗糙,缝口不齐 混凝土 修整及养护较差 预制板砌筑 预制渠槽 平整的喷浆面 不平整的喷浆面 波状断面的喷浆面
6.8 排水渠道纵断面规划设计
0.0120~0.0140 0.0150~0.0170 0.0160~0.0180 0.0120~0.0130 0.0120~0.0140 0.0150 0.0170 0.0180 0.0160~0.0180 0.0120~0.0160 0.0150~0.0160 0.0170~0.0180 0.0180~0.0250 6.8.1 排水系统的设置应与灌溉渠道系统相对应,可依干沟、支沟、斗沟、农沟顺序设置固定沟道。根据排水区的形状和面积大小以及负担的任务,沟道的级数也可适当增减。 6.8.2排水系统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8.2.1排水沟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
6.8.2.21~3级排水沟线路宜避免高填、深挖和通过淤泥、流沙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地段。 6.8.2.3排水线路宜短而直。
6.8.2.4排水沟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受承泄区或下一级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涵闸相机抢排或设泵站提排。
6.8.2.5排水沟可与其它型式的田间排水设施结合布置。 6.8.2.6水旱间作地区,水田与旱田之间宜布置截渗排水沟。
6.8.2.7排洪沟(截流沟)应沿傍山(塬边)渠道一侧及灌区边界布置,并就近汇入排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