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份合集)2020年浙江省嘉兴市化学高一(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下载本文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B.Na的化学性质比镁活泼,故用Na与D.

金属钠与足量水反应,反应过程中有

B.Na2CO3?10H2O

溶液反应制取金属镁

电子转移 C.Na2CO3

D.NaHCO3

C.金属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少量的金属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它的最终产物是( ) A.NaOH

3.将足量CO2通入NaOH和NaAlO2的混合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C. D.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少量Cl2通入FeI2溶液中: 2I-+Cl2=I2+ 2Cl-

B.Fe2+与H2O2在酸性溶液中的反应:2Fe2++ H2O2 ═2Fe3++ 2H2O + 2H+ C.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H+ OH=H2O

D.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石灰水:Ca2++HCO3-+OH-=CaCO3+H2O 5.C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稀土金属元素,下列关于A.质子数为82 B.质量数为198 C.中子数为140 D.核外电子数为58 6.下列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CO2中混有的HCl: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气 B.除去KCl溶液中混有的K2SO4:加入过量BaCl2溶液,过滤 C.除去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Cl2: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D.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NH4Cl:加热

7.镁、铝能够在空气中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 A.性质不活泼,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B.镁、铝与氧气反应的速率极慢 C.经过了特殊工艺处理

D.与氧气反应在表面形成了氧化物保护膜 8.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D.氯水放置数天后其pH将变小,酸性减弱

14058

+

-

Ce的说法正确的是

9.Cu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制备途径及性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于途径①,途径②更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

B.Y在反应中起到还原剂的作用

C.将CuSO4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制得胆矾晶体

D.CuSO4在1100℃分解所得气体X可能是SO2和SO3的混合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沦 H2O2具有氧化性 氯气具有漂白性 制Fe(OH)3胶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B.B C.C D.D A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紫色消失 B 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 C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13溶液中呈红褐色 D 向某溶液加入NaOH 并微热,产生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无色气体 A.A 11.下列反应中,反应条件、加液顺序、反应物用量或浓度等改变时,反应产物均不发生变化的是 A.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B.盐酸和碳酸氢钠溶液 C.铜与硝酸反应 D.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2.将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表面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熔化的是铝 B.熔化的是Al2O3 C.熔化物迅速燃烧 D.熔化物迅速滴落下来 13.下列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HCO3质量分数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① 取a g混合物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 g固体 ..② 取a g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g

③ 取a g混合物与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 g ④ 取a g混合物与过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b g固体 A.① ② B.② ③ C.② ④ D.③ ④

14.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消毒剂,下列反应可制得ClO2:2NaClO3+Na2SO3+H2SO4=2ClO2↑+2Na2SO4+H2O,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1 mol ClO2,转移电子数为2 NA C.H2SO4发生氧化反应 是( ) A.SiO2+2CC.Si+2Cl2D.SiCl4+2H2

Si+2CO↑ SiCl4 Si+4HCl

B.SiO2+2NaOH=Na2SiO3+H2O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D.NaClO3是氧化剂

15.半导体工业中,有一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即由SiO2制Si。制取过程中不涉及到的化学反应

16.下列有关NaHCO3、Na2CO3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Na2CO3

C.可用BaCl2溶液区分NaHCO3固体和Na2CO3固体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稀盐酸反应,NaHCO3放出的CO2多

17.在不引入新杂质的情况下,分离FeCl3、KCl、BaSO4的混合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A.水、氢氧化钾溶液、稀盐酸 B.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C.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D.水、氢氧化钾溶液、稀硝酸

18.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 ①加入足量的氯水 ②加入足量酸性KMnO4溶液 ③加入少量KSCN溶液

A.①③ B.③② C.③① D.①②③

1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C.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由H原子形成1mol H-H键要释放能量

20.质量数为37,有20个中子的原子R,它可以生成的离子是( ) A.R B.R C.R D.R

21.磷中毒可用硫酸铜解毒,反应方程式为:11P+15CuSO4+24H2O=Cu3P+6H3PO4+15H2SO4分析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既是氯化剂又是还原剂 B.Cu3P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CuSO4发生了还原反应

D.当生成lmol Cu3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 mol 2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铁合金的是

A.不锈钢 B.生铁 C.碳素钢 D.氧化铁 2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钡跟硫酸铜溶液反应:Ba2++ SO42-= BaSO4↓ B.将S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SO2+2OH- =SO32-+ H2O C.在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 =Al(OH)3↓ D.在NaOH 溶液中通入 Cl2:Cl2+2OH-=Cl-+ ClO-+H2O 24.要想证明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入铁粉 B.滴加KSCN溶液 C.通入氯气 D.加入铜片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C.氧化反应一定先于还原反应

D.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也可能同时发生还原反应 二、填空题

26.某学习小组为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散系的性质做了如下一组综合实验,根据实验流程回答相关问题:

3+

+

-2+

2-

(1)请写出Fe2O3与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②为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FeCl3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Fe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最终生成Fe(OH)3浊液,该过程的现象为____________ ,此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制得分散系③为__________________,它与

FeCl3溶液、Fe(OH)3浊液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7.某氧化铝样品中含有氧化铁、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硅杂质,现欲制取纯净的氧化铝,某同学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的名称是_________,该操作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_______。 (2)沉淀A的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3)滤液D焰色反应呈黄色,试剂C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步骤③中铝元素转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

28.能源、资源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直接利用物质燃烧提供热能在当今社会仍然占很大比重,但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CH4、H2、CO、CH3OH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燃料电池将能量转化效率比直接燃烧效率高,如图为某种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a、b均为惰性电极。

①使用时,空气从____口通入(填“A”或“B”);

②假设使用的“燃料”是甲醇,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

(3)钢铁的腐蚀现象非常普遍,电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某同学按下图进行钢铁腐蚀的模拟,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当导线中有3.01×1023个电子流过,被腐蚀的铁元素为____g。[ 提示:电化学的总反应式为2Fe+2H2O+O2=2Fe(OH)2]

(4)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图是海带中提取碘的示意图:

①中操作的名称是____;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下述物质中不可做试剂③的是____。 A.乙醇 B.苯 C.乙酸 D.四氯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