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例2: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小结: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例3:让学生学会把除数、被除数看作是12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如例题中的除数26: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例4: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六单元统计
例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例2: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当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统计图更方便。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例1、例2: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例3:安排的是在码头卸货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让三艘船总的等候时间最少,接下来的“做一做”是医务室的就诊顺序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例4:用“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出:用优化的思想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
题。“田忌赛马”是对策论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例1: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中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的数量关系在二上已经接触过,如上车下车、借书还书等等,教材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主要是从思路上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两种形式是“等价”的,但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来看,要在充分肯定前者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例2: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例2的教学上,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一句话的含义。同桌先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在班上交流,使每个学生明白“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中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如先求( ), 再求( ),最后求( )。教师可以用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在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例3: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提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包括了书上的问题,建议先解决“买三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再解决例3,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计算时,要让学生明确要先算乘除法,同时告诉学生这里的“×”和“÷”可以同时计算。 让学生总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例4:通过解决冰雕区“上午要比下午多派几名保洁员”的问题,列出的算式含小括号,由此概括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让学生总结得出: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老师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解法。同时也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问题:上午和下午一共要派几名保洁员?能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
例5:为了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例5。通过计算两个式题,这两个式题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但计算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材说明什么是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
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同时让学生结合具体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总结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以及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总结时,不要求学生用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的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算式具体说明运算顺序就可以了。如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6:有关0的运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的道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进行整理,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0不能作为除数的原因:5÷0=?;根据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公式:0×?=5,显然找不到答案,因为零乘任何数都等于0 .0÷0=?想:0×?=0,显然答案有很多,找不到确定的答案。从而总结出:除数不能为0 .
学生对除数不能为0理解后,可以出示“被除数为0,除数不为0的”,如0÷7=?,显然这是可以找到答案的,0×7=0,所以商是0 .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被除数可以为0,除数不能为0的道理。 总结有关0的运算: (1)、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2)、任何一个数乘0得0。
(3)、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方面的内容,有4个例题:
例1:落实两个知识点:“方向”与“距离”。 (1)以“方向”确定位置。
学生在交流例1的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例如,本例题中1号检查点的方向,一般说成“东偏北30°”。同时,学生用量角器量角度的时候,也应该把零刻度对准“东”。较难的是从南、北这两个方向说起的方向。如:南偏西20°,有些学生不知道应该把量角器怎么放。老师可以就这两个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另外,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如:“东偏北45°”可以说成是“北偏东45°”,它们也可以称为是“东北”方向。 (2)以“距离”确定位置。
某个地点的方向确定后,还不能确定这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还必须以“距离”多少来确定。“做一做”中,并没有提供比例尺,要让学生数一数400米里面包
含几小段,得出一小段代表100米,再以此确定其他地点的距离。学生较容易掌握。
例2:多种方式解决难点,这节课的难点与上节课的难点是有联系的,就是如何确定“东偏北”、“北偏东”之类的问题,不过一个是用量角器量、一个是画。如果上节课学生已能正确描述方向,到这节课要用量角器画出指定方向的指定角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中下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详细讲解
画角度,必须先确定他要画的地点是靠近哪个方向的,再把零刻度线对准这个方向,往另一个方向看。如:画“北偏西30度”,量角器零刻度线要对准方向“北”(通常是离哪个方向夹角小的方向为基准。)再往“西”那边看30度再确定地点。 (2)示范:要由老师和同学进行正确的示范。
(3)对比: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北偏西“、“西偏北”搞错,要多进行类似的对比。
(4)多次练习:学生要进行多次的尝试、纠正才能正确、熟练地画图。 2、关于“比例尺”
例题图中出现了“比例尺”,一个小线段代表50米。这里并没有正式进行比例尺的教学。但我们也要用“单位长度”让学生理解,并要求学生在画图时,要一段一段地画出距离,让别人看得更清楚。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好笑的错误,学生不知道从具体地点的中心点量起,而从地点的外沿量起,造成距离上的较大误差,老师们上课提一下学生就会知道了。
例3:教学这节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以“谁”为中心。
明确“( )在( )的( )方向”,是以“在”后面的那个地点为中心。如果“中心”没找准,肯定是错的。这是这节课的关键。2、注意方向的“相对性”。说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方向是有相对性的。相对位置方向相反就不会错了。
例4: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1、中心的确定。
中心的确定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本节课的中心确定要向让学生明确:从哪个地点出发就是以哪个地点为中心,在行进的过程中,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较易与第三节课学习的确定中心方法搞混,如“学校在商场的( )方向”与“从学校到商场”中心是不一样的。 2、求“平均速度”。
“求平均速度”是个难点。现在教材上的例题已去掉了第2小题,但练习里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