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
1. 统计是为适应( )需要和( )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2. ( )、 ( )、( )和( )是统计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大学派。
3. 统计一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以有三种涵义,即( )、( )和( )。
4. 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之间的关系是:( )是( )的成果。( )和( )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5. 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 )、( )、 ( )、 ( )和( )。 6. 统计工作对社会有( )、( )和( )三大职能。 7.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是( )、( )和( )。 8. 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有( )、( )和( )。
9. 统计总体根据总体单位是否可以计数分为( )和( )。 10. 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 ( )、( )和( )。
11. 当我们研究居民户的生活水平时,全部居民户便构成( ),而每一居民户则是( )。
12. 在全市的工业普查中,每一个工业企业是( ),全部工业企业是( )。
13. 标志是说明( )特征的,指标是说明( )特征的。 14. 邮政员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属于按( )标志分组。
15. 工人的年龄、工厂设备的价值,属于( )标志。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是( )标志。、
16. 工厂的设备台数、医院的医护人员数属于( )变量。人的身高、体重属于( )变量。
17. 通信业务收入、通信设备的价值,属于( )标志。
18. 大部分统计指标的数值都是由总体各单位的( )汇总而来的。 19. 变量可分为( )和( )。
20. 对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 )性、( ) 性、( ) 性和( ) 性。
21.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 )和( )。
第1页 共29页
22. 统计调查按调查时间的连续性不同分为( )和( )。 23. 全面调查主要指( )和( )。
24. 非全面调查,主要指( )调查、( )调查和( )调查。
25. 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不同分为( )和( )。
26. 统计调查按搜集统计资料的方式,可分为( )、( )、( )和( )。
27.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 )、( )、( )和( )。 28. 调查误差有两种:( )和( )。
29. 统计资料是某种现象在一定( )、( )、条件下的数量表现。 30. 统计资料反映客观现象的( )特征。统计资料反映客观现象的( )特征。统计资料着重反映( )的信息特征。 31. 汇总的组织形式分为( )和( )。
32. 统计整理汇总技术方式主要有两种:( )和( )。 33. 计算机汇总的步骤包括:( )、( )、( )、( )、( )。
34. 对调查来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主要是审核其( ) 、( )和( )。 35. 统计分组的作用是( )、( )、( )。 36.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的选定。
37. 根据( )的多少,统计分组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38.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简称为( )数列。
39. 根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统计总体可以按( )分组,也可以按( )分组。 40. 人口按性别、民族、职业分组,属于按( )分组。而人口按年龄、工资分组,则是按( )分组。
41. ( )变量可以作单项式或组距式分组,而( )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42. 从统计表的内容来看,它包括( )和( )两部分。 43. 统计表从其构成要素看,包括( )、( )、( )和( )等部分。
44. 统计表的标题又可分为三种,即( )、( )和( )。
45. 统计表按照总体分组情况不同,可分为:( )、( )和( )。
46.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 )、( )的综合指标。 47. 总量指标是计算( )和( )的基础。
48.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和( )。 49. 总量指标按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 )和( )。
第2页 共29页
50. 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分为( )、( )和( )。 51. 常用的相对指标有(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和( )相对指标。
52. 属于同一总体对比的相对指标有( )、( )、( )。 53. 检查长期计划完成情况时,由于计划规定任务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就产生了( )和( )两种不同的检查分析方法。
54. 某地区工业总产值1998年是1997年的120%,1999年是1997年的150%,则1999年比1998年增长( )。
55. 比较相对指标可以是( )对比,也可以是( ) 或( )对比。 56. 社会经济现象的( )是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一个重要原则。 57. 由于标志值的次数对( )的大小有权衡轻重的作用,故次数又称为( )。 58. 众数是在总体中出现次数( )的某一标志值。 59. 中位数是位于数列( )的那个标志值。
60. 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动度指标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反映总体单位标志值( )的重要指标。
61. 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 )、( )、( )和 ( )。 62. 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 ),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 )。
63. 按组成动态数列指标性质的不同,动态数列可分成( ) 动态数列、( ) 动态数列和 ( ) 动态数列三种。 64. 发展水平指标由于在动态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 )等。
65. 绝对数时间数列按照指标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上的不同分为( ) 数列和( ) 数列。
66. 平均发展水平是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统计上又叫( )。 67. 由于选择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可分( )和( ) 两种。
68. 发展速度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可分为( ) 和( )。
69. 增长速度等于( )减1。
70. 增长1%的绝对值等于( )除以100。 71. 平均发展速度是( )的平均数。
72. 按指数所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分为( )和( )。 73. 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 )和( ) 。 74. 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般是以相应的( )为同度量因素。 75. 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般是以相应的( )为同度量因素。 76. 统计指数中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 )和( )两种。
第3页 共29页
77. 平均指数是( )的变形形式。
78. 平均数指数是从个体指数出发来编制总指数的,它的主要计算形式为( )和( ) 。
79. 在指数体系中,总变动指数等于( )的乘积。 80. 在指数体系中,总变动指数的绝对增长额等于它的各因素指数所引起的绝对增长额的( )。
81. 按指数编制所采用的基期时间不同,分为( )和( )。 82. 在指数数列中的各时期指数都采用同一时期为基期来计算,称为( ) 数列。
83. 在指数数列中的各时期指数都采用以前一时期为基期计算时,称为( ) 数列。
二. 单项选择题
1. 要了解某市合资企业的技术装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合资的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合资的每一工业企业 c该市合资企业的某一台设备 d该市合资企业的全部设备
2. 进行某城市通信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 a已安装设备 b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一个通信企业 d各通信企业 3. 要了解4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40个学生 b4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个学生 d每一个学生成绩
4. 某商店有职工50人,把他们的工资加起来除以50,这是( )。 a对50个变理求平均 b对50个指标求平均 c对50个标志求平均 d对50个变量值求平均
5. 对全市科技人员进行调查,每位科技人员是总体单位,科技人员的职称是( )。 a品质标志 b变量 c变量值 d标志值 6. 某学生某门课成绩为80分,则该成绩是(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变量 d指标 7. 统计指标( )。 a只能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来
b其中的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来 c其中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而来
d既有数量标志汇总来的,也有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第4页 共29页
8. 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是指( )。
a可变标志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 b标志和指标各不相同 c总体的指标各不相同 d总体单位的标志各不相同 9. 变量指( )。
a可变的数量标志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数量指标 10. 连续变量可以( )。
a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 b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 c通常取整数
11. 某班有40个学生,把他们期末数学考试的成绩加起来除以40,这是( )。 a对40个变量求平均 b对40个变量值求平均 c对40个品质标志求平均 d对40个指标求平均 12. 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 )。 a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d直接观察法、凭证法和询问法 13. 调查时间的含义是( )。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的时间 c调查进行的起止时间 d调查时实际登记时间 14. 填报单位( )。
a是调查标志的承担者 b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c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单位 d即是总体单位 15. 进行百货商店工作人员普查,调查对象是( )。
a各百货商店 b各百货商店全体工作人员 c一个百货商店 d每位工作人员
16. 通过调查鞍钢、武钢等几个钢铁基地,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17. 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状况普查,要求在7月1~5日全部调查完毕,则这一时间规定是( )。
a调查时间 b调查期限 c标准时间 d登记时间 18. 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调查表 19. 在统计调查阶段,对有限总体( )。
a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b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c既能进行全面调查,也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第5页 共29页
20. 某市通信企业2000年经济活动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1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21.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
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b正确确定组限与组数 c正确划分分组界限 d正确选择分组数列的种类
22. 有20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2、5、4、4、3、4、3、4、4、2、2、4、3、4、6、3、4、5、2、4,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 a单项式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 23. 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多少(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比例关系 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24. 按邮政业务总量分组( )。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无法分组
c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d可用单项式分组,也可用组距式分组 25. 分配数列是( )。
a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c按数量或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26. 统计整理是( )。
a统计研究的初始阶段 b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调查的继续 c统计研究的最终阶段 d统计调查的前提,统计分析的继续 27. 复合分组是( )。
a用同一标志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总体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b对某一总体选择一个复杂的标志进行分组
c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d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并列起来进行分组 28. 统计表的结构,从其外形看,是由( )。 a标题和数字资料两部分构成 b标题、横行、纵栏标目三部分构成 c横行和纵栏数字资料构成
d标题、横纵、纵栏、数字资料等部分构成
29. 统计表按表的主词是否分组,可以分为 ( )。 a简单表和复合表 b分组表和复合表 c简单表和分组表 d单一表和一览表 30. 总量指标是用( )。
a相对数形式表示的 b绝对数形式表示的
第6页 共29页
c平均数形式表示的
31. 某地区全部商店作为总体,每一商店为总体单位,则该地区全部商品零售额是( )。
a总量指标 b变量 c品质标志 d质量指标 32. 能计算总量指标的统计总体必须是( )。 a全及总体 b抽样总体 c有限总体 d无限总体 33. 电话机数与人口数对比,属于( )。
a平均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34. 比较相对指标的计算( )。 a只可以是绝对指标对比 b只可以是相对指标对比 c只可以是平均指标对比
d既可以是绝对指标对比,也可以是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对比 35. 比例相对指标是用以反映总体内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 )。 a质量关系 b计划关系 c密度关系 d数量关系 36. 下面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 a招生录取率 b人均钢产量 c轻重工业比例 d人均国民收入
37. 将对比的基数抽象为10,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的表示方法为( )。 a系数 b成数 c倍数 d百分数
38. 某厂1998年完成产值200万元,1999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万元,超额完成计划( )。
a5.5% b5% c115.5% d15.5%
39. 在考核中、长期计划执行情况时,计划任务数若是以全期应完成总数下达,则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
a应采用累计法 b应采用水平法 c两者均可
40. 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完成程度适用于( )。 a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规定计划期内某期应达到的水平 c规定计划期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d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第7页 共29页
41. 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8%,执行结果仅比去年提高4%,则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相对数算式为( )。 a4%÷8% b8%÷4% c(100%+4%)÷(100%+8%) d(1+8%÷1+4%)
42. 某企业1999年计划完成总产值为1260万元,该年总产值完成程度为115%,1999年总产值计划比1998年增长10%,则该企业1999年实际总产值比1998年( )。
a增长26.5% b增长10% c增长15% d下降13%
43. 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 )。 a大量的 b同质的 c差异的 d少量的
44. 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在计算结果上相同,是因为( )。 a权数不等 b权数相等 c不存在权数作用 d变量值的作用
45. 某公司下属五个企业,共有2000名工人。已知每个企业某月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要计算该公司月平均产值计划完成程度,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其权数是( )。 a计算产值 b实际产值 c工人数 d企业数
46. 某石化公司所属三个企业,1996年实际完成的产值分别为400万元、600万元、500万元。执行结果,计划完成百分比分别为108%、106%、108%,则该公司三个企业平均完成计划百分比的计算公式是( )。 a(108%×2+106×1%)÷3
b(108%×400+106%×600+108%×500) ÷ (400+600+500) c(400+600+500) ÷(400÷108%+600÷106%+500÷108%) d3108%?106%?108% 47. 中位数( )。
a是一种代表值 b是最常见的数值 c不是一种代表值 d是一种趋势值
48. 有两个变量数列,甲数列:X甲=100、σ甲=15;乙数列:X乙=15、σ乙=3。此资料说明(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49.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决于(甲)频数的大小、(乙)频率的大小、(丙)变量值的大小、(丁)变量个数的多少,应选择( )。
第8页 共29页
a甲丙 b乙丙 c甲乙 d丙丁 50. 序时平均数计算中的“首末斩半法”适用于计算( )。 a时期数列的资料
b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资料 c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资料
d由两个时期数列构成的相对指标动态数列资料 51. 某企业上半年每月初工人人数资料如下:
1月1日 4月1日 6月1日 7月1日 610人 668人 680人 690人 则该企业上半年月份工人平均人数为( )。 a(610+668+680) ÷3
b(1/2×610+668+680+1/2×690) ÷3 c
3/2(610?668)?(668?680)?1/2(680?690)
3?2?1d(610+668+680+690) ÷4
52. 某商店3年中商品流转额每年增加1万元,则商品流转额逐年发展速度( )。 a年年增长 b年年下降 c年年保持不变 d无法做结论
53. 某地区工业总产值1995年为20亿元,2000年为30亿元,其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
a51.5 b61.5 c41.5 d71.5 54. 某地区粮食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1993年为125.7%,1994年为109.5%,1996年为117.5%,
1996年定基发展速度为166.5%则1995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 )。
a102.9% b101% c104% d113%
55. 某现象历年逐期增长量如下:3、2、2、-5,则平均发展速度将( )。 a大于100% b小于100% c等于100% d不易判断
56. 某企业甲产品的单位成本是连年下降的,已知从1994年至1999年5年间总的降低幅度为60%,则平均每年的降低速度为( )。 a60%÷5=12% b(100%-60%)÷5=8% c560%=90.3% d 100%-5100%-60%=16.7% 57.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 a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b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c所采用编制综合指数的方法不同 d指数化指标性质不同 58. 综合指数是( )。
a二个指标对比的相对数 b平均数指数的变形应用 c编制指总数的唯一形式 d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59. 某工厂1996年比1995年产量提高了15%,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
第9页 共29页
格提高了( )。
a4.35% b5% c35% d125% 60. 某市199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万元,1995年增至15600万元,这4年中物价上涨了4%,则商品零售量指数为( )。
a130% b104% c80% d125% 61. 某企业1995年比1994年产量增长了15%,产品成本下降了4%,1994年企业总成本支付了30万元,则1995年成本比1994年多支付( )。 a3万元 b4.5万元 c3.12万元 d1.38万元
62.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其权数( )。 a必须用p0q0这个权数 b必须用p1q1这个权数 c必须用W这个权数 d前三者均可作权数 63.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其权数( )。 a必须用p0q0这个权数 b必须用p1q1这个权数 c必须用W这个权数 d前三者均可作权数
64. 已知某工厂生产三种产品,在掌握其基期、报告期生产费用和个体产量指数时,计算三种产品的综合产量指数应是( )。 a利用个体指数和报告期生产费用,计算的加权调和平均数 b利用个体指数和基期生产费用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c利用个体指数和固定权数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d是三种产品个体指数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65. 某商店经销的甲、乙、丙三种商品的价格,今年比去年分别增长2%、3%、1.5%,已知本年商品销售额甲商品1万元、乙商品3000元、丙商品15万元,则三种商品价格的综合指数计算式为( )。 a kp=(102%+103%+101.5%)÷3 b kp=
102%?10000?103%?3000?101.5%?150000
10000?3000?150000ckp=
10000?3000?150000
100003000150000??1.021.031.015dkp=3102%?103%?101.5%
66. 产品产量指数计算公式(∑Kp0q0/∑p0q0)中的K是( )。 a数量指标的项数 b数量指标个体指数 c同度量因素 d质量指标个体指数
67. 某厂1996年产品单位成本比1995年提高了5.8%,产品产量结构影响指数为96%,则该厂总平均单位成本( )。
a提高1.57% b提高1.8% c下降4% d下降9.26% 68. 若某年全国职工的工资总额增长10%,平均工资下降5%,则职工总数( )。
第10页 共29页
a增长5% b增长15% c增长15.79% d下降5% 69. 相关关系是( )
a 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某种联系
b 现象之间客观存在,关系数值是固定的依存关系 c 现象之间客观存在,关系数值是不固定的依存关系 d 函数关系
70.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0≤γ<1 b 0≤γ≤1 c ? 1≤γ≤0 d ? 1≤γ≤1
71. 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 a抽样平均误差 b抽样误差系数 c概率度 d抽样极限误差 72. 下列属于抽样调查的事项有( )。
a为了测定车间的工时损失,对车间中的每三班工人中的第一班工人进行调查 b为了解某大学食堂卫生状况,对该校的五个食堂进行调查 c对某城市居民1%的家庭调查,以便研究该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
d对某公司三个分厂中的一个分厂进行调查,以便研究该工厂的能源利用效果 73. 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 )。 a实际误差 b实际误差的绝对值 c平均误差程度 d可能误差范围 74. 抽样调查中( )。
a既有登记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 b只有登记误差,没有代表性误差 c没有登记误差,只有代表性误差 d既没有登记误差,也没有代表性误差
三. 多项选择题
1.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 )。 a数量的多少 b数学方法 c数量分析方法 d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e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 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
a大量性 b数量性 c同质性 d差异性 e客观性
3. 对某市工业生产进行调查,得到以下资料,其中的统计指标是( )。
第11页 共29页
a某企业为亏损企业 b全市工业企业实际产值11亿元 c某企业资金税率为30% d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为10万人 e全市工业企业机器台数为750千台 4. 在全市科技人员调查中:( )。
a全市所有的科技人员是总体 b每一位科技人员是总体单位 c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是数量指标 d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是变量 e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是质量指标
5. 某台设备有以下标志表现,数量标志表现是( )。 a设备型号C702车床 b原值2150元 c使用年限30年 d转速12000转/分 e复杂系数5R
6. 某企业是总体单位,数量标志是( )。
a产品合格率 b职工人数 c所有制 d年工资总额 e平均工资
7. 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统计指标( )。
a我国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 b某台设备的使用年限 c某同学该学期平均成绩 d某地区原煤生产量 e全市年供水量
8. 把全市的15个大企业的产值进行平均,这是对( )。 a15个变量值求平均 b15个变量求平均
c15个数量标志求平均 d15个指标求平均 e15个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求平均 9. 在工业普查中( )。
a 机器台数是统计指标 b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c工业总产值是统计指标 d工业总产值是离散变量 e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10.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质的特征,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征,所以( )。 a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b品质标志也可以用数值表示
c数量标志是可量的 d品质标志也是可量的 e两者都可以用数量表示
11. 研究某厂全体工人情况,可变标志是( )。
a工龄 b厂籍 c性别 d工资 e籍贯 12. 有一统计报告如下:
某市有国有企业1000个,职工人数30万,工业总产值9亿元,平均每个职工的
第12页 共29页
劳动生产率3000元/人。其中,某一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542.6万元,职工人数2000人。上述统计报告中出现有( )。 a总体 b总体单位 c标志 d指标 e变量 f变量值
13. 某教学班5名学生“政治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是30分、80分、75分、66分、91分,上面资料中有( )。
a5个变量,1个变量值 b1个变量,5个变量值 c5个标志,1个标志值 d1个标志,5个标志值 e5个变量,5个变量值
14. 获得我国人口状况统计资料采用的调查方式有( )。 a普查 b全面统计报表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e典型调查
15. 全国人口普查中( )。
a全国人口数是调查对象 b每个人是总体单位 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d 人的年龄是变量 e 人的性别是总体单位的标志
16. 在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c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 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e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17. 要调查全国乡填企业情况,全国每一个乡镇企业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调查项目 d填报单位 18. *下列情况的统计调查,哪些属于连续调查( )。 a商店的商品库存量 b运输部门的旅客周转量 c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 d企业工伤事故次数 e学校年底在校生人数 19. 普查是一种( )。
a专门组织的调查 b一次性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全面调查 e非全面调查
20. 全国工业企业普查中:( )。 a全国工业企业数是调查对象 b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c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d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关系是变量 e每一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是变量
第13页 共29页
21.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指( )。 a某一客体不可能既是调查单位又是填报单位 b某一客体可以同时做为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
c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d调查单位是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填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e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都是总体单位 22. 统计专门调查包括( )。
a统计报表 b抽样调查 c普查 d重点调查 e典型调查 23. 调查单位是( )。 a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现象的总体
b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现象的总体中的所有个体 c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d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e调查中所选取的具体单位
24. 统计报表的特点是( )。
a自上而下统一布置 b自上而下逐级填报
c按规定的报送时间送出 d按照统一的表式和项目填报 e属于全面调查
25. 在分配数列中,应是( )。 a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b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00
c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d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e频率又称为次数
26. 统计分组是( )。 a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 b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量分类 c将同一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
d把总体划分为一个个性质不同的、范围更小的总体 e将不同的总体划分性质不同的组 27. 统计分组的作用是( )。
a划分经济类型 b研究现象结构 c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d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 e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28. 组距数列,组距的大小与( )。
a总体单位的多少成正比 b组数的多少成正比 c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d全距的大小成反比
第14页 共29页
e全距的大小成正比
29. 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
a职工按工龄分组 b科技人员按职称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企业按所有制分组 e人口按地区分组
30. 下列哪些分组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
a工厂按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b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 c工人按产量分组 d职工按工龄分组 e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
31. 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要素是( )。
a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b变量值的大小 c组距 d组数 e组限 32. 对全体变量值进行组距式分组,则( )。 a各组分配的规律性更容易显示出来 b掩盖了各组分配的规律性
c如组数过多,分组过细,容易将属于不同性质的单位划分同一组中 d如组数过少,容易将属于同类的单位划分到不同的组
e组数的确定,应全面分析资料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内容、标志值的分散程度等因素
33. 在组距式数列中,组中值( )。
a就是组平均数 b是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c在开放式组中无法确定 d是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点数 e在开放式组中,可以参照邻组的组距来确定 34. 次数分配数列( )。
a是由总体分组和各组相应的分配次数这两个要素构成的 b是由组距和组数、组妇和组中值组成的 c包括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数列两种 d可以用图表形式表现 e可以表明总体结构和分布特征
35. 统计表从内容看,包括( )。
a总标题 b指标数值 c主词 d宾词 e纵栏标题和横行标题 36. 统计表的主词可以是( )。
a各个总体单位的名称 b总体的各个组 c总体单位的全部 d总体的统计指标 e总体的指标名称
37. 统计上的复合表可以是( )。 a对主词进行简单分组
第15页 共29页
b对主词进行复合分组 c对宾词进行简单排列
d对宾词进行层叠配置,对主词进行复合分组 e对主词进行复合分组并对宾词进行简单排列 38. 下列哪些是总量指标( )。
a某商店月末商品库存额 b某地区人口净增加数 c全国高等学校历年毕业生人数 d某工厂月末在册人数 e按人口平均钢产量
39. 相对指标中,分子和分母可以互相调换的有( )。 a比较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40. 相对指标中由不同总体数值对比的有( )。 a结构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e动态相对指标
41. 相对指标可以采用的表现形式是( )。 a系数或倍数 b成数
c复名数 d百分数或千分数 e倒数
42. 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a某地区人口数 b某地区人口死亡数 c某城市在校学生数 d某地区基本建设投资额 e某农场每年拖拉机台数
43. 时期指标的特点是( )。 a不同时期的指标可以累计 b不同时期的指标不可以累计
c其数值的大小与其说明的时期长短相关 d其数值的大小与其说明的时期长短无关 e时期指标可以说明各种总体特征的总数量 44. 比较相对指标可用于( )。
a不同地区或单位间比较 b不同时间指标的比较 c实际水平与计划水平比较 d落后水平与先进水平的比较 e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
45. 下列统计指标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
a工人劳动生产率 b人均国民收入 c人均粮食消费量 d人口死亡率 e产值利税率
46. 下列指标中的结构相对数是( )。
第16页 共29页
a1995年集体所有制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 b1995年某产品产量比1994年增长43%
c1995年工业企业总数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占20.2% d1995年全民所有制的总产值是集体所有值的2.54倍 e1952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为21.4% 47. 平均指标的特点( )。 a是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比 b是统计指标值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c是不同质的总体单位标志值差异的抽象化 d是各总体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e是总体数量特征的代表值
48.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 )。
a受各组频数或频率的影响 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c受各组标志值和权数的共同影响 d只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e和各组次数分布无关系
49. 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a各组次数相等 b各组变量值不等 c变理数列为组距式数列 d各组次数都为1 e各组次数不等
50. 应采用算术平均数计算的有( )。 a已知工资总额及工人数求平均工资
b已知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求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 c已知计划完成百分比和计划产值,求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 d已知某厂1990年到1995年产值,求平均发展速度 e已知各能工人月工资和相应的工人数,求工人平均工资 51. 不受数列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 )。
a众数 b中位数 c调和平均数 d算术平均数 e几何平均数 52. 变异指标是( )。 a说明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b说明变量的离中趋势
c综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d综合反映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 e可以表明生产过程的均衡性
53. 标志变异指标中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区别是( )。 a两者的作用不同 b两者的计算方法不同 c两者的适用条件不同 d指标表现形式不同 e与平均数的关系不同
第17页 共29页
54. 在变量数列中当某标志值较小,而权数较大时,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 )。 a接近于权数较大的一方 b接近于权数较小的一方 c接近于较大的变量值 d接近于较小的变量值 e不好确定
55. 应采取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是( )。 a已知各级工人的月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求平均工资 b已知某工厂各车间废品率和废品量,求平均废品率
c已知某工厂计划完成百分比和计划产量,求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
d假定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并已经知道各组产量,求平均劳动生率率 e已知某厂产品产量及单位成本,求平均单位成本 56. 中位数( )。 a是根据各个变量值计算的 b是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那个数 c不受极端变量值大小的影响 d在组距数列中不受开口组的影响
57. 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是( )。 a时间的长短应该一致 b总体的范围应该一致 c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一致
d指标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应该一致 e指标数值的变化幅度应该一致 58. 时点数列的特点有( )。 a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相加无意义 b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相加有意义
c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期长短无关 d数列中每一指标大小与期时期长短有关 e数列中指标数值是通过连续登记得到的 59. 统计中常用的序时平均数有( )。
a平均发展水平 b平均增长量 c增长1%的绝对值 d环比发展速度 e平均发展速度
60. 设有某企业月末库存资料: 月份 产品库存数(吨) 1月 10 2月 11 3月 13 4月 12 5月 10 则该动态数列有( )特点。 a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第18页 共29页
b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c数列中每一指标数值大小与计算间隔长短存在着直接关系 d数列中每一指标数值大小与计算间隔长短不存在直接关系 e数列中每一指标数值是通过一定时间登记一次而取得 61. 时间数列按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 )。 a时期动态数列 b时点动态数列 c绝对数动态数列 d相对数动态数列 e平均数动态数列
62. 下列相对数时间数列中,哪些是属于两个时期数列对比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 )。
a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数列 b每百元产值利润率动态数列 c工业企业人员构成动态数列 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动态数列
e资金利税率动态数列
63. 下面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 a全国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数 b全国每年大专院校年未在校学生数 c某商店各月末商品库存额 d某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 e某农场历年末生猪存栏数
64. 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
a仅相差一个基数 b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c定基增长速度=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d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1 e定基增长速度=各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
65. 用方程式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是( )。
a从最初水平出发推算最末一年的发展水平,等于最末年的实际水平 b从最初水平出发推算的各年发展水平之和等于各年实际水平之和 c推算的最末年理论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等于实际资料的定基发展速度 d推算的各年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之比等于实际各年定基发展速度之和 e从最初水平出发推算的各年发展水平等于各年的实际水平 66.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两相邻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相应环比发展速度 d两者对比的基期不同
67.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 )。 a累积增长绝对量除以基期发展水平
第19页 共29页
b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去100% d定基发展速度减1
e逐期增长量除以基期发展水平
68. 增长量属于动态比较指标,它( )。 a只能通过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
b不仅能通过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也可以通过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 c不仅能通过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也可以通过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 d不能通过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 e不能通过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
69. 按指数包括的范围不同划分为( )。 a简单指数 b加权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e平均数指数
70. 综合指数包括( )。
a总指数 b质量指标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 e调和平均数指数
71. 指出下列指数中的质量指标指数( )。 a价格指数 b商品销售量指数 c工资水平指数 d劳动生产率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72. 全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属于( )。
a平均指标指数 b总指数 c个体指数 d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e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73. 指出下列指数中的数量指标指数( )。 a价格指数 b产量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商品销售量指数 e工资水平指数
74. 某厂1995年3种不同产品的实际产量为计划产量的105%;这个指数是(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 d动态指数 75. 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 )。
a平衡作用 b比较作用 c权数作用 d稳定作用 e同度量作用
76. 下列哪些是反映平均指标变动的指数( )。 a可变构成指数 b固定构成指数
第20页 共29页
)。 c算术平均数指数 d调和平均数指数 e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77. 利用综合指数式组成指数体系进行分析的基本含义是( )。 a若干因素指数之和应等于总变动指数 b若干因素指数的乘积应等于总变动指数
c基本因素影响差额的乘积应等于实际发生的总差额 d基本因素影响差额的总和应等于实际发生的总差额
78. 若用某企业职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的分组资料来进行分析时,该企业总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主要受到( )。 a企业全部职工人数变动的影响 b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c企业各类职工人数在全部职工人数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影响 d企业各类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影响
e受各组职工人数和相应劳动生产率两因素的影响 79.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一种( )。
a综合指数 b总指数 c平均数指数 d个体指数平均数 e平均指标指数
80. 如果用p表示商品价格,用q表示商品销售量,则公式∑p1q1-∑p0q1的意义是( )。
a综合反映价格变动和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b综合反映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c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d综合反映由于价格变动而使消费者增减的货币支出额 e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81. 从一个全及总体可以抽取一系列样本,所以( )。 a抽样指标的数值不是唯一确定的 b抽样指标是样本变量的函数 c总体指标是随机变量 d抽样指标是随机变量
e抽样指标是随样本的不同而不同 82. 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有( )。 a重复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不重复抽样 e整群抽样
四、简答题
1.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2. 什么是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第21页 共29页
3.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有何区别和联系? 4. 简述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5. 什么是普查?
6. 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有何区别? 7. 简述统计资料的作用 8. 简述统计整理的概念 9. 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10. 怎样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11. 什么是总量指标
12. 简述对总量指标进行统计的要求 13. 什么是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14.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15. 强度指标和平均指标有什么区别? 16. 什么是变异指标(标志变动度)? 17. 测定标志变动度的指标有哪些? 18. 为什么要确定变异系数?
19. 什么是时间数列?编制时间数列的意义何在? 20. 什么是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两者有何区别? 21. 统计指数有何作用?
22. 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其作用是什么?
五、综合计算题
1. 某车间40名工人完成生产计划(%)如下: 90 110 110 110
2. 某市本月招收各类职业人员,男女分组资料如下: 报考人数 技工 教师 医生
第22页 共29页
65 110 99 109 100 120 132 107 102 120 135 103 100 114 107 103 104 100 107 102 112 109 109 102 120 119 102 102 124 123 102 104 98 107 101 104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分配数列。
男性 录用人数 70 50 3 报考人数 50 150 300 350 200 50 女性 录用人数 20 45 24 试根据以上资料分析男性录用率高还是女性录用率高,是什么原因?
3. 某工厂上半年进货计划执行情况如下: 材料 生铁 钢材 水泥 单位 吨 吨 吨 全年进货计划 3000 2000 800 第一季度进货 计划 600 350 200 实际 600 400 110 第二季度进货 计划 700 450 250 实际 718 400 280 计算和分析:
(1) 各季度进货计划完成程度; (2) 上半年进货计划完成情况;
4. 某企业产值计划比上年增长3%,实际比上年增长5%,试求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又该企业某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699元的水平上降低1.7%,实际今年每台成本为672元,试确定降低成本计划完成指标。
5. 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资料如下: 时间 投资额(亿元) 时间完成?
6. 1999年某月份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工人数资料如下:
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 60 ~ 70 70 ~ 80 80 ~ 90 90以上 合计 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7. 某轻工企业60名工人包装某产品的数量资料如下表: 工人按日包装 数量分组(件) 400以下 400~500 500~600 5 13 18 第23页 共29页
1996 68 1997 83 1998 95 1999 105 2000 1季 29 2季 30 3季 28 4季 30 该地区“九五”时期计划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试问5年计划任务提前多长
生产班组(个) 8 15 5 2 30 生产工人数(人) 50 100 80 65 295 工 人 数 4月份 5月份 3 5 12 600~700 700~800 800以上 合 计
8. 某企业产品成本资料如下:
产品 甲 乙 丙 试计算平均单位成本。
15 7 2 60 20 15 5 60 试计算4、5月份平均每人日包装数,并指出4、5月份劳动生产率高低不等的原因。
单位成本(元/件) 15 20 40 总成本(元) 2250 4000 4000 9. 已知某地区各工业企业产值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计划产值如下: 计划完成程度(%) 90以下 90~100 100~110 110~120 120以上 合 计 企业数(个) 7 22 57 26 3 115 计划产值(万元) 140 310 1650 710 40 2850 (1)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产值计划平均完成程度。
(2) 如果在上表中,所给资料不是计划产值,而实际产值,试计算产值计划平均完成程度。
10. 某班同学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如下:
按成绩分组 60以下 60 ~ 70 70 ~ 80 80 ~ 90 90 ~ 100 合计
11.某企业两个车间产品资料如下: 车间 计划数 第24页 共29页
学生人数 5 15 10 17 3 50 试计算该班同学考试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
实际数 一级品率% 甲 乙 85 95 一级品产值(万元) 360 420 一级品率% 90 98 一级品产值(万元) 400 460 试计算:(1) 两个车间计划和实际的平均一级品率; (2) 一级品产值、全部产值的计划完成百分比。
12.今有甲、乙两单位职工人数及工资资料如下: 甲单位 工资组(元) 1000 1100 1200 1300 合计
13. 填下表中的空格: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4. 下表为某邮电局1990~1995年年末职工人数资料: 年份 年末人数
15. 1996年11月,广州市建设银行审查了商品房的售价之后,使广州市商品房售价每平方米降低155元,下降幅度为9.2%,使广州市商品房售价增势得到了控制。试问,审查前广州市商品房售价每平方米为多少元?
16. 某企业产量1992年比1991年高2%,1993年与1992年对比为95%,1994年是1991年的1.2倍,1995年该企业年产量为25万吨,比1994年多10%,1996年产量达30万吨,1997年产量为37元吨。
第25页 共29页
乙单位 工资组(元) 1050 1150 1250 1350 合计 职工人数 10 14 12 4 40 8 12 17 3 40 职工人数 试问哪一个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更具有代表性?
产量 (万吨) 459 570 增长量(万吨) —— 32 环比动态指标 发展速度% —— 105.9 增长速度% —— 5.00 1990 250 1991 270 1992 290 1993 300 1994 310 1995 318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全时期平均职工人数。
试计算: (1)各年环比发展速度;
(2)以1991年为基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3)各年产量;
(4)1991-1997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17. “八.五”时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资料如下表: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8.1990 ~1997年我国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990 7034
19.某企业1999年产品库存额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日期 1月1日 1月31日 2月28日 3月31日 4月30日 5月31日 6月30日
20.某企业1998年各月份记录在册的工人数如下: 在册 工人数
21.某企业1998年各季度计划产值和产值的计划完成百分比的资料如下:
第26页 共29页
粮食 (万吨) 43529 44266 45649 44510 46657 稻谷 18381 18622 17751 17593 18522 小麦 9595 10159 10639 9930 10196 其中 玉米 9877 9538 10270 9928 11197 大豆 971 1030 1531 1600 1350 薯类 2716 2844 3181 3025 3212 试计算“八.五”时期粮食和其中农产品的平均发展水平。
1991 9110 1992 11545 1993 15204 1994 21519 1995 29662 1996 38521 1997 46280 试计算1991 ~1997年我国平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库存额 163 160 155 148 143 140 150 日期 7月31日 8月31日 9月30日 10月31日 11月30日 12月31日 库存额 148 145 154 157 160 168 试计算第1季度、第2季度、上半年、下半年和全年的平均库存额。
1月1日 4月1日 6月1日 9月1日 12月1日 12月31日 1326 1335 1408 1414 1412 1412 试计算98年企业该平均工人数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计划产值 (万元) 1860 1887 1875 1898 产值计划完成% 114 105 110 120 试计算该企业年度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
22.某企业1998年下半年工人数和工业总产值的资料如下: 月份 6 7 8 9 10 11 12 (1)下半年平均工人数 (2)下半年月平均总产值 (3) 下半年劳动生产率
23.我国1990年和“八.五”时期家用电冰箱发展情况如下:(单位:万台) 家用 电冰箱 1990年 463.06 1991年 469.94 1992年 485.76 1993年 596.66 1994年 768.12 1995年 918.54 月初工人数 (人) 2690 2850 2750 2680 2800 2780 2850 总产值 (万元) 1500 1600 1560 1520 1580 1620 1650 另外,12月底工人数为2840人。根据上述资料计算:
试计算“八.五”时期 (1) 逐期和累计增长量、全期平均增长量;(2) 定基和环比的发展速度;(3) 定基和环比的增长速度;(4) 增长1%绝对值;(5) 年平均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24.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5.76万亿元。“九.五”的奋斗目标是2000年增加到9.5万亿元;远景目标是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 试计算 (1) “九.五”期间将有多大的平均增长速度;
(2) 1996 ~ 2010年(以1995年为基期)平均每年发展速度多大才能实现远景目标?
25.某地区1995年底人口数为1240万人,假定以后每年以0.9%的增长率增长;又假定该地区1998年粮食产量为237万吨,要求到2000年平均每人粮食达到800斤,试计算2000年的粮食产量应该达到多少?粮食产量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如何?
第27页 共29页
26.某工业企业两种产品的产量及出厂价格如下: 产品 名称 甲 乙 计量 单位 吨 台 基期 5000 3000 产量 报告期 5500 3600 出厂价格(元) 基期 20 25 报告期 21 28 试计算 (1) 产量个体指数和出厂价格个体指数;
(2) 产量总指数及由于产量增长(或降低)而增加(或减少)的产值; (3) 出厂价格总指数及由于出厂价格提高(或降低)而增加(或减少)的产值。
27.3种商品的价格个体指数及成交额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甲 乙 丙
28.某商场销售两种商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甲 乙
29.某工厂产品产量和产品价格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试计算:
(1)产品的产值总指数、产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2)从绝对数上分析产量的增长和价格的变动对产值变动的影响。
30.某商场销售3种商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计量单位 价格个体 销售量个体销售额(万元) 计量单位 件 吨 吨 产量 基期 1500 2300 300 报告期 1600 2700 300 价格(元) 基期 180 60 340 报告期 170 60 310 计量单位 公斤 箱 销售量增长 速度% 25 10 销售额(万元) 基期 100 60 报告期 120 69 计量单位 件 米 公斤 价格个体 指数% 103 98 108 基期 50 20 100 成交额 报告期 60 20 120 试计算价格总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而使购买者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额。
试计算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销售额。
第28页 共29页
指数% 甲 乙 丙 匹 吨 件 100 110 125 指数% 115 110 105 基期 10 10 6 报告期 11.5 12.1 7.875 试计算:(1)销售额总指数、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量总指数;
(2)从绝对数上分析由于价格与销售量的增长对销售额变动的影响。
31.某企业工业总产值资料如下表: 年份 1985 1991 1995 工业总产值(万元)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800 16000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12800 19200 试计算价格指数(不变价格换算系数) ,调整1985年工业总产值;;计算该企业1985年至1995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32. 某企业1994-1995年生产3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及产量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甲 乙 丙 要求:
(1)计算以实际产量为同度量因素的成本计划完成指数;
(2)计算1995年与1994年对比的成本指数和由于成本降低带来的节约金额。
单位成本(元) 1994年 8 10 16 7 8 15 1995年 计划 完成 6 8 14 40 10 8 1994年 50 12 10 产量(万件) 1995年 计划 完成 52 14 10 第29页 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