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复习(广东省专插本复习要点)汇总 下载本文

二、讲解策略

1、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原则、生动易懂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2、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系统快捷地传授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讲解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讲解策略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言语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和技巧。

三、提问策略

1、教学提问的原则有:激发兴趣原则、启发性原则、难度适宜原则、面向全体原则。 2、教学提问的策略包括:发问策略、候问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

3、提问是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提问包括发问、侯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和策略。(黑框)

四、教学指导策略

1、教学指导的原则有:启发思维原则、因势利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过程互动原则。 教学指导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三种类型。

2、教学指导的作用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教会学生学习。

3、教师指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一切合理的教学行为。狭义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给予针对性的指点、引导和帮助。

第四节 教学反思策略

1、教学反思是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主要反思对象,理性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发现不足,采取改进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过程。

2、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反思型实践者。他关于教学反思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我们怎样思维》。 3、萧恩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类型。

4、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式反思、教学评价反思。 5、教学反思的形式包括:教学日记、案例分析、听课观摩和相互交流。

6、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信念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形成。

第十章 当代学校德育 第1节 道德、品德与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德的教育。

一、道德与德育

1、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2、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3、从类型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4、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5、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6、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品德与德育

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道德情感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情感;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第2节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1、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2、优点: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上和时间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有利于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3、缺点:1)道德课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2)领域宽泛弥散,界限不明,难以在单独的道德课上完成德育目标3)容易导致行与知的分离4)时间有限,目标难以完成。

二、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学校生活和学科教学)

1、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教材、教法均能间接影响道德教育。

第3节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一、理论假设

1、道德判断内容即对道德问题所作的当或不当、对或错的回答;道德判断形式指道德判断的理由及说明理由过程中所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2、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教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3、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社会行动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体谅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

4、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前者贡献体现在理论建设,后者贡献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5、布莱特效应: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

6、德育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1、道德两难即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冲突情境或问题。

2、道德两难问题涉及两条不能兼顾的道德规范;作为教材的道德两难情境涉及;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

3、道德两难问题的作用:①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②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③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其意识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和不同的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④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⑤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第4节 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 一、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相互关系的课堂氛围,在关心体谅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二、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1、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比较体谅模式和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相同:都是价值多元化、道德相对论压力下的产物,使学校德育可能顺应时代的社会精神,强调品德的知行意的发展,为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提供新思路。

区别:(理论假设)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教材教法)认知重道德两难,以小组讨论为主,体谅重人际社会情境,以角色扮演和草拟表演(尽管也有小组讨论)

5、当代德育发展趋势:重心从道德习惯转向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由直接向间接道德教育转变;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从教师说服、教导、劝诫转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第十一章 当代教育评价 第1节 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一、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2、泰勒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教育评价实质上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1、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教育情况、改进与形成性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引导教育改进。

2、评价是双刃剑,既能发挥积极作用,也会产生消息效率,特别是评价标准本身有缺陷或评价过程有失公平、公正时。

三、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1、建立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的评价组织(组织) 2、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的任务(目标任务) 3、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项目和指标)

4、选择和设计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工具(方法和工具) 5、搜集评价所依据的证据或信息 6、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 7、形成评价报告

四、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1、注重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

2、扩展教育评价的范围(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领域), 3、强调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在方法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教育评价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5、重视对评价本身的评价(教育评价将更加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第2节 学生评价 一、学生评价与学业评价

1、学生评价是通过单项或综合评估手段,评估学生个性某方面或整体特性。

2、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可以是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