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复习(广东省专插本复习要点)汇总 下载本文

1、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2、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人;(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

2、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主体地位基本原则:(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了解)

3、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三、学生的发展

1、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不平衡性(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平衡和发展速度不平衡)、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普遍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最佳发展期(指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些功能在特定时期更容易发展、错过后就难以发展甚至无法发展的特点,又称作“最佳发展期”或“关键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P83

第3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

1、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

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矛盾关系。

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

展开及效果的显著,所以,教师对建设、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负有主要的责任。

3、 主要理论:①“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前者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属于“传

统教育学”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后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属于“现代教育学派”对师生关系的认识②“学生中心”与“教师主导”是20世纪8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师生关系理论在教师或学生中心说基础上的丰富和完善。③双主体论

4、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是传

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分歧之一。传统教育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强调教师的左右,注重系统书本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以杜威为代表,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兴趣与需求。(黑框内容)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①知识上,教师知多;智力上,教师发达者;社会经验上,教师丰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3、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4、黑框内容: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 当代学习理论

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论是教学论的基础。学习论是研究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它在教育学中应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在教育情景中,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第1节 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

1、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五段论),并对志向、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2、学习的心理条件:志向要远大;注意要集中;兴趣要稳定;情感要热烈;意志要坚强。

二、现代学习理论

1、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格式塔的完形学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说等。皮亚杰、奥苏贝尔也对认知主义作出重要贡献。(批判主义理论 忽视人的认知)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本主义的代表是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

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班杜拉(美)的交互决定论:认为观察是学习的主要来源之一,强调榜样作用。

第2节 学习的心理条件 一、智力因素与学习

1、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核心)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 2、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凭借记忆所保存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人们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观察、思维和想象,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也离不开记忆。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能使学生体验创造的欢愉,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掌握科学原理与概念,还是解决各种难题与创作,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注意力具有维持和组织心里活动的功能、监督与调节实践活动的功能。能使学习者在专心致志的状态下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第3节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两个基本内容。1)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知识属于数据结构,即事实,技能属于程序结构,即方法。2)特点:知识能用言语交谈,而技能很难;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意义,而技能的基本单位是规则;知识的单位结构多样性,而技能的单位结构则具有一致性;知识的记忆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而技能的迁移则呈现序列转换的特性。

一、知识的学习过程

1、知识学习是指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的本质特征。在知识学习中,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知识获得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而把握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是知识保持的基本前提。二者的区别在于在接受学习之前多了一个“发现”的环节。 3、知识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4、知识学习成效:内部条件(学习者自身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观念和心向)和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应具有逻辑意义等)。

二、技能的学习过程

1、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经过练习而学习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分布练习、集中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3、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分布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是一种普遍现象,此外还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的迁移。

2、它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有效迁移需注意:尽可能使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成为教材的中心;注重对比练习防止负面迁移;强调规范训练,把握学习时间。

3、“为迁移而教”,在教育实践中对于优化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4、技能练习存在“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知识和方法的障碍;二是思维障碍;三是情绪和身体上的障碍。

第4节 学生的学习差异 一、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

1、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2、柯勃把学习风格划分为发散型、集中型、同化型、顺应型四种类型。

3、可大致分为环境类要素、情绪类要素、社会性要素、生理性要素、心理决策要素。

二、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个人基础与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学习策略是可以加以训练的,其训练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五大学习策略:复述策略、同化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动力策略。

三、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材施教是增强个别适应性的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