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复习(广东省专插本复习要点)汇总 下载本文

7)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2、 近代教育 1)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

和法制化。

2) 近代教育主要变化体现: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第二,初

等义务教育实施;第三,教育世俗化;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3、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发生的变化如下: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20世纪以后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第2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 教育学的思想来源(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思想集中体现在言论记录《论语》里。B、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先秦时期以墨子;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技术的传习。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见过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中心思想)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伯拉图(Plato)是对哲学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代表作《理想国》。 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名著作《大教学论》(1632)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

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于1693年出版《教育漫话》,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和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作品《爱弥尔》(1762)。

独立形态阶段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1776-1841)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

1)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

上被认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 他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3)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是二元论的。一方面,他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成主要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 在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习。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也体现了他与赫尔巴特的不同,即赫尔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者,杜威中儿童中心论者;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观点是对立的,但也各有各的道理。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传播,凯洛夫等教育学得影响。

教育学的多元化: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教育学的综合化是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又一特征。教育综合化主要是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出现了一批交叉和多视野教育理论体系。

第二章 当代世界教育 第1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1、当代教育发展的背景1)政治变革2)经济发展3)科技革命4)人口爆炸 2、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

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这时期收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新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共同教育特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适应性;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教师的素质和工资待遇。

第2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一、规范迅速增长

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趋于灵活、多样、高效

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三、内涵逐渐扩大,学习化社会初具雏形

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四、 不平等严重存在

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教育机会平等有三重涵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第3节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1、全民教育: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2、全民教育兴起的原因1)从个发展层次看,全民教育既是权利并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也是生存和发展基本手段2)从社会或国家发展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危机问题的必须选择3)全民教育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和需要。

3、全民教育思想(概念、目标)的正式提出,始于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又称“宗迪思大会”)。

二、教育终身化

1、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2、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创新,1965年在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

3、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贯穿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培养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4、终身教育的对象具有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取向,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学习形式个别化和多样化,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

三、教育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称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教育政策。

2、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它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前者是基础,后者前者的引申。 3、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做好教育民主化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其中教育普及化是基本保证。

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如何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

人的观念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国际化;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1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 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