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六下部编版语文教案 下载本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 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 2.说一说“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腊月→ 小年→ 除夕→ 初一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间) △ △ △ △ (详写)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详细,哪部分写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腊

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

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