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下载本文

【小题5】

【解析】

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八王之乱。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社会纷争。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最后一问主要是分析损害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分封诸侯王。

【小题1】(1)据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27.【答案】

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是

商鞅;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与富国强兵有直接关系的两项措施是奖励耕织或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

(2)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江南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3)据材料“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阈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披艺,并与原居的阈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条件的优越,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

(4)据材料“(魏主)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着有款为,当如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的改革一定会取得胜利;改革总是曲折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 故答案为:

(1)商鞅;奖励耕织或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

(2)江南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3)由于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条件的优越,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写出任意三点)

(4)北魏孝文帝改革;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顺应社

第17页,共20页

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的改革一定会取得胜利;改革总是曲折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写出任意两点)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

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商鞅变法、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28.【答案】【小题1】(1)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

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今天举办丝绸之路的相关活动的意义在于:丝绸之路至今仍在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沿途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3)材料三中提到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艺术属于佛教艺术。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末年,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宗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4)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 故答案为:

(1)汉武帝;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西汉;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中亚、西亚,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意义:丝绸之路至今仍在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沿途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3)佛教;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4)南北朝时期;去河南洛阳看龙门石窟,去山西大同看云冈石窟。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

第18页,共20页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佛教、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佛教、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9.【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赞’(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观点。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符合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材料一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观点;它体现的儒家思想实质是“仁”(强调人格和协调人际关系)。

(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汉代造纸术的工艺流程;我国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一中“五禽戏”是东汉一位名医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而编的医学体操,这位东汉名医是华佗;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材料三中的图二张仲景“博采众方”写成的中医治疗学专著是《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4)书法作品是《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5)据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

(1)墨家学派;儒家学派;“仁”。

(2)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3)华佗;麻沸散;《伤寒杂病论》。 (4)王羲之。

(5)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

第19页,共20页

本题以文字和图片材料为背景,考查百家争鸣、造纸术、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百家争鸣、造纸术、华佗、张仲景、书法艺术的相关史实。

第20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