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下载本文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

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2. 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 黄帝 B. 炎帝 C. 舜 D. 禹

3.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 A. 禅让制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B.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 夏朝时,天下为公

4.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这种文字是( )

A. 甲骨文 B. 大篆 C. 小篆 D. 隶书

5. 记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某同学在历史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夏朝建

“盘庚迁殷”、“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等。立”、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远古的传说 C.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6. 解读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 .铁农具和牛耕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B. 铁农具和牛耕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 C.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D. 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

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 儒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8.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游览秦朝的都城,当我们想买一些生活用品时,我们应

该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9.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 秦朝疆域辽阔 B. 秦朝统一货币 C. 秦朝统一文字 D. 秦朝统一度量衡

第1页,共20页

10. 小明同学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公元前 209 年”“大泽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

起义”等字眼,那么网页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11. 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以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为主要措施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

本目的是( ) 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巩固封建统治 C. 发展经济 D. 减轻人民的负担

12. 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刘邦 B. 刘秀 C. 刘备 D. 刘裕

13. 下列有关丝绸之路正确的路线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一今新疆境内一大秦 B. 长安一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南亚、西亚一大秦 C.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重→今新疆境内一大秦 D. 洛阳→中亚、南亚、西亚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境内一大秦

14. 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

面的故事。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 ) A. 释放奴婢 B. 建立刺史制度 C.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5. 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D.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臣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16. 《汉书》记载: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该言论反映了( ) A. 各国变法,竟相改革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秦始皇焚毁大量书籍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7. 能够通过如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陈胜、吴广起义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18.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

第2页,共20页

A. 巨鹿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9.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如图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北方统一 B. 民族融合 C. 中外交流 D. 文化昌盛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

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 ) A. 曹魏 B. 前秦 C. 北魏 D. 东晋 21. 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 )

A. 《九章算术》 B. 《尚书》 C. 《水经注》 D. 《齐民要术》

22. 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①秦始皇 ②秦二世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⑤汉景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23. 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B. 张骞通西域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 创始人是张角

D.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4.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

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25.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

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孙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一反映的制度的什么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制度是何时确立的? 材料二:如图

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

第3页,共20页

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据材料三,“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四:西晋初年,晋武帝大量分封同姓王。这些诸侯王势力强大,在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诸侯王先后起兵,出现了八王之乱。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对西晋的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损害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中与富国强兵有直接关系的两项措施。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

材料三: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阈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披艺,并与原居的阈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材料四:(魏主)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着有款为,当如降。 --《资治通鉴》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反映的改革名称。材料四的内容是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这场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变法或改革的认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型歌剧《张骞》讲述了西汉探险家、旅行家、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张骞勇于开拓的凿空精神、爱国爱家的人格风范。

材料二 2017年4月7日,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美丽中国--2017丝绸之路旅游年”暨“沪昆高铁旅游之夜”活动在香港皇冠假日酒店精彩上演。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领导及内地24个省区市旅游委、局有关负责人,内地与香港100多家

第4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