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化学强化复习五 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
【例题】
某科研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完成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 = ________________. (2)反应Cl2+Na2SO3+2 NaOH==2NaCl+Na2SO4+H2O中的还原剂为 。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O2。 4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32-;
假设2:既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假设3: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3moL?L-1H2SO4、1moL?L-1NaOH、0.01mol?L-1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 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步骤3: 【分析】
题目的意思是用吸收了少量SO2的NaOH溶液再与Cl2反应,这里需要对溶液的成分有清晰的认识,在与Cl2反应前,溶液中先发生的反应是SO2+2NaOH =Na2SO3+H2O,所以溶液的溶质可认为是较少的Na2SO3和大量的
NaOH。再向其中通入
Cl2,题目给出了一个反应
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反应Ⅰ),但Cl2本身也可与NaOH发生反应Cl2+2NaOH==NaCl+ NaClO+H2O(反应Ⅱ),考虑到NaClO仍然会氧化Na2SO3,所以可以认为先发生反应Ⅰ,若Na2SO3消耗完,剩余的Cl2再发生反应Ⅱ。
当我们关注Cl2、Na2SO3、NaOH这三种物质的量的时候,就很容易分析出这么几种可能:①Cl2
很少,只发生了反应Ⅰ且Na2SO3未消耗完,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Na2SO4、Na2SO3;②Cl2适量,只发生了反应Ⅰ且Na2SO3恰好消耗完,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Na2SO4;③Cl2较多,发生了反应Ⅰ后还发生了反应Ⅱ,但题目提示溶液仍然保持强碱性即NaOH不会被Cl2消耗完,故溶液的溶
33
质为NaOH、NaCl、Na2SO4、NaClO。
第(3)小题,提出合理假设时要依据探究目的“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所以假设的对象就只是SO32和ClO。且经过分析不会出现两者共存的情况。
-
-
实验设计第一步中已将溶液酸化,可认为要检验的对象是H2SO3或HClO。H2SO3的检验可以考虑利用其还原性(溶液中并无其他还原性离子干扰),可选用KMnO4溶液作试剂;HClO的检验可以考虑利用其氧化性(溶液中并无其他氧化性离子干扰),可选用淀粉-KI溶液作试剂;HClO的检验还可以考虑利用其漂白性,题目中提供了紫色石蕊溶液可用。
由于两者的检验互不干扰,都是简单的试管实验,所以先检验谁都可以。 答案:
⑴Na2SO3 + H2O ⑵Na2SO3 ⑶①只存在ClO②
实验步骤 步骤2: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 mol·L1 KMnO4溶液。 --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⑴若溶液褪色,则假设1成立; ⑵若溶液不褪色,则假设2或3成立 。 ⑴若溶液变蓝色,则假设3成立; ⑵若溶液不变蓝色,结合步骤2中的⑵,则假设2成立。 步骤3:向B试管中滴加1~2滴淀粉-KI溶液。 或
实验步骤 步骤2: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 mol·L1 KMnO4溶液。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⑴若溶液褪色,则假设1成立; ⑵若溶液不褪色,则假设2或3成立 。 ⑴若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则假设3成立; ⑵若溶液变红后不褪色,结合步骤2中的⑵,则假设2成立。 步骤3:向B试管中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 【拓展】
(一)试题考点的定位
2007~2010年实验探究题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载体有:Fe、Al、Cu、铁的氧化物与酸溶液的反应,Fe置换Cu的反应,Al与碱溶液的反应,Fe3与KSCN溶液的反应,Fe2、SO32与硝酸、KMnO4
+
+
-
溶液的反应,SO2、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ClO氧化I的反应,HClO漂白紫色石蕊的反应。以上述例题为例,涉及的SO32和ClO的检验方法并没有在教材中明确提出过,而且能使KMnO4溶液褪色
-
-
--
的物质不只是SO32,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或使石蕊溶液褪色的也不只是HClO。从物质检验角度看,
-
其中只有Fe3与KSCN溶液的反应是严格的离子检验方法,所以这类试题的知识落点并不是一般意义
+
上说的离子检验,而是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在具体情境下的灵活运用。
但仅仅熟悉了物质的性质也不一定能答好,该题型还重点考查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及书面表
34
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科学合理的假设引起足够关注,这关系到整个探究的方向是否正确;其次是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是各个局部方案的规划和整合;最后才是实验报告的书写。答案应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二)常见无机物性质的梳理
考纲中列举出要求掌握的元素有Na、Al、Fe、Cu、H、C、N、O、Si、S、Cl等,则相关的物质或离子如下,请从溶解性、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特殊现象反应几个角度对它们的常见性质进行梳理,并能指出常用哪些试剂来体现这些性质。
单质:Na、Al、Fe、Cu、H2、C、N2、O2、O3、Si、S、Cl2;
氧化物:Na2O、Al2O3、Fe2O3、FeO、Fe3O4、CuO、CO、CO2、NO、NO2、SiO2、SO2、SO3; 酸:H2CO3、HNO3、H2SiO3、H2SO3、H2SO4、HCl、HClO; 碱:NaOH、Al(OH)3、Fe(OH)3、Fe(OH)2、Cu(OH)2、NH3?H2O;
离子:Na、Al3、Fe3、Fe2、Cu2、NH4、H、CO32、NO3、SiO32、SO32、SO42、S2、
+
+
+
+
+
+
+
-
-
-
-
-
-
Cl、ClO。
(三)通过评分标准反思答题策略
2011年广州市“一模”33题答案和评分标准如下: (1)NaClO和FeSO4均无剩余;(3分) 评分说明:
①意思相同即可得分。但只写“均无剩余”而无指明物质,扣2分。 ②答“NaClO和FeSO4可能均无剩余”得0分。 (2)Na、Fe3 (4分)
+
+
--
评分说明: ①漏写得2分。
②多写H+、SO42或Cl合扣2分。
-
-
③多写Fe2+或ClO,得0分。
-
(3)(9分)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2: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 (1)若溶液紫红色褪去,则假设1成立; mol·L1 KMnO4溶液。 -(2)若溶液呈紫红色,则假设2或3成立。 (1)若石蕊先变红后褪色,则假设2成立; (2)若石蕊变红后不褪色,结合步骤2中的(2),则假设3成立。 步骤3:向B试管中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 评分说明:
①验证第一个假设成立占4分,验证第二和第三个假设占5分。 ②方案方面的扣分点:
假设1的验证用KSCN和H2O2为试剂,用颜色加深的方法来判断,得3分。 假设2的验证用淀粉-KI溶液为试剂,用溶液变蓝色的方法来判断,得0分。 ③步骤方面的扣分点:
35
试剂用量用“少量”代替“1~2滴”,不扣分。
试剂用量未说明或用“足量”“适量”“1~2mL”等不当词语,扣1分。 ④现象方面的扣分点:
用“溶液无色”“溶液颜色无变化”“否则…”“反之则…”等不当表述,扣1分。 ⑤结论方面的扣分点:
“假设?成立”描述成“溶液中含有××离子”,扣1分。 “假设?成立”描述成“××有剩余”,不扣分。 ⑥错别字方面的扣分点:
“滴加”“褪色”“紫红色”等关键词有错别字,扣1分。
思考:①为什么不能用用淀粉-KI溶液检验ClO?应如何对待干扰?②为什么不能用“足量”“适量”“1~2mL”等代替“少量”?试剂的用量如何选择?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某反应是否适合用于物质的鉴定是依具体情况而定的,主要思考的问题是现象是否明显、是否有干扰、操作是否简便,而不是首先考虑是否为常用方法。利用沉淀反应时应防止其他离子也生成沉淀;利用氧化性(还原性)时防止有其他氧化性(还原性)物质干扰;预处理时防止新引入物质造成干扰,防止破坏待测物质造成干扰。有干扰而又无法通过变换方法来排除,则必须进行干扰物质的分离。
试剂的用量和浓度也会影响检验的成败。试剂的用量和浓度本质上决定于操作的目的。若为分离则应过量;若为检验,考虑到待检验物质的含量可能较少,一般使用少量或几滴;若需要观察褪色的,则试剂应稀一些确保能反应完;若需要观察产生颜色或沉淀的,试剂应浓一些确保现象明显;若目的是调节pH等,试剂应稀一些;若不希望溶液被明显稀释,试剂应浓一些。
(四)变式训练
(2008年广东卷改)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请完成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的探究。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L-1H2SO4、3% H2O2、6 mol·L-1HNO3、0.01 mol·L-1KMnO4、NaOH稀溶液、0.1 mol·L-1Kl、20% KSCN、蒸馏水。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 假设2: ; 假设3: 。
(2)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在下表中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
预期现象与结论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