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化学强化复习 - 图文 下载本文

完全沉淀 3.2 5.2 9.7 12.4 ⑸滤液B可以回收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法以含镍废催化剂为原料来制备NiSO4

?7H2O。已知某化工厂的含镍催化剂主要含有Ni,还含有Al(31%)、Fe(1.3%)的单质及氧化物,其他不溶杂质(3.3%)。

酸液 碱液 含镍废 操作a 酸浸 操作a 碱浸 催化剂 溶液① 固体① NiSO4?7H2O 操作c 调pH为2-3 操作a 晶体

固体②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 沉淀物 pH 回答下列问题:

⑴ 操作a、c中需使用的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主要仪器为 。

⑵ “碱浸”过程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⑶“酸浸”时所加入的酸是 (填化学式)。酸浸后,经操作a分离出固体①后,溶液

中可能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⑷ 操作b为调节溶液的pH,你认为pH的最佳调控范围是 。 ⑸“调pH为2~3”的目的是 。 ⑹ 产品晶体中有时会混有少量绿矾(FeSO4·7H2O),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室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级Fe3O4的流程如下:

Al(OH)3 5.2 Fe(OH)3 3.2 Fe(OH)2 9.7 H2O2 保温一段时间 操作b Ni(OH)2 9.2 2 mL水0.5191 g FeCl30.2028 g FeCl2搅拌Ⅰ稳定剂6 mol/LNaOH调至pH=6搅拌Ⅱ黑色糊状物水洗烘干纳米级Fe3O4

13

该方法的关键为促进晶粒形成,并控制晶体生长。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原理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 。

(2)反应温度需控制在50℃,其方法是 ,温度偏低造成产量低的可能

是 。

(3)在搅拌Ⅱ的过程中还需加入10 mL正丙醇,其作用是 。 (4)黑色糊状物转移至烧杯中,用倾析法洗涤,检验洗净的操作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上述分析可知,影响纳米级Fe3O4粒径大小的因素有(写出2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韶关模拟改)氟化钠是一种重要的氟盐,主要用作农业杀菌剂、杀虫剂、木材防腐剂。实验室可

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以氟硅酸(H2SiF6)等物质为原料制取氟化钠,并得到副产品氯化铵:

NH4HCO3、H2O NaCl 滤液 充分混合、过滤 H2SiF6 操作Ⅰ 粗NaF 母液 操作I 操作Ⅱ NaF CO2 H2SiO3 滤液操作有关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分别为:

氯化铵:10℃时33.3 g、20℃时37.2 g、30℃时41.4g;氟化钠:20℃时4 g;氟硅酸钠微溶于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流程中发生两步化学反应,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二步反应能进行是因为 。 (2)操作Ⅰ名称是 ,操作II名称是 。

(3)操作II的作用是 。 (4)操作Ⅲ的具体过程是 。 (5)流程中NH4HCO3必须过量,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NH4Cl 操作Ⅱ NH4Cl

14

2014高考化学强化复习三 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

【例题1】.

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HCOOCH3(l)+H2O(l)HCOOH(l)+CH3OH(l) △H>0

某小组通过试验研究该反应(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起始量如下表①:

组分 物质的量/mol HCOOCH3 1.00 H2O 1.99 HCOOH 0.01 CH3OH 0.52 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T1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

(1)根据上述条件,计算不同时间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结果见下表②:

反应时间范围/min 平均反应速率 --/(103mol·min1) 0~5 1.9 10~15 7.4 20~25 7.8 30~35 4.4 40~45 1.6 50~55 0.8 75~80 0.0 请计算15-20min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为 mol,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min-1(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依据以上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 (3)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HCOOH)?c(CH3OH),则该反应在温度T1下的K值

c(HCOOCH3)?c(H2O)为 。

(4)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温度为T2(T2大于T1),在上图中画出温度T2下甲酸甲酯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分析】

本题作为广东高考化学平衡原理的考查方式具有鲜明的代表性:①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化学平衡的了解,及其外在影响因素(如浓度、温度等)的规律认识和理解;②考查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简单计算的能力;③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图表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图表中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绘制结果示意图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1)小题考查重点是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计算;图表分析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

先看懂图像横纵坐标的含义,再根据两个坐标点的数据(15,6.7)和(20,11.2)知道在15-20min

15

这5分钟内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从6.7%升高到11.2%,结合甲酸甲酯的起始量(1.00mol)即可计算出甲酸甲酯的减少量:1.00mol×(11.2%-6.7%) = 0.045 mol

计算15-20min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一般的常规思维:根据第1问在图像中求算的15-20min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再结合速率公式v=

△c△n/V=求算出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但△t△t是题目中没有体积V的数据。(那应该怎么办? )再次仔细审题“甲酸甲酯的平

均反应速率为 mol·min-1”,题目要求的速率单位中没有体积因素,因此速率公式v=

△n0.045 mol== 0.009 mol·min-1。

5min△t思考: 另外有同学根据题目中“表②”的数据: 反应时间范围/min 平均反应速率 --/(103mol·min1) 0~5 1.9 10~15 15~20 20~25 30~35 40~45 50~55 75~80 7.4 ? 7.8 4.4 -1.6 -0.8 0.0 -

认为表格中的速率变化存在等差数列关系:从10~15 min为7.4×103mol·min1,20~25 min为7.8×10-1-3-13mol·min,推测15~20 min为7.6×10mol·min。 请问该同学的推断是否合理?如果不正确,请指出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第(2)小题考查重点是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将问题分解:① “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②“产生该变化规律的原因”。(作为文字表达的题目,分析清晰题目作答的角度,遵循“踩点得分”的意识很重要。)

思考问题答案的方向在哪?——图像还是表格数据?

反应时间范围/min 平均反应速率 --/(103mol·min1) 0~5 1.9 10~15 15~20 20~25 30~35 40~45 50~55 75~80 7.4 9.0 7.8 4.4 1.6 0.8 0.0 如果从“表格”入手应该存在“小→大→小”的变化规律,即该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反应初期、反应中期、反应后期。

如果从“图像”入手,体现速率的因素是“曲线的斜率”, 斜率的变化规律是:“斜率小→斜率大→斜率小”。

原因怎么解释?情景是陌生的,甚至有些异常。越是这样越要冷静下来,回归最基本的工具——反应速率理论,一定是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接触面积等造成的。然后我们开始思考:

问题1:外界条件时刻都在影响着反应速率,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反应速率中途加快呢? 反应物浓度从一开始就是减小的趋势,若反应器大小不发生变化,又没有中途增加反应物的话,浓度不可能造成反应速率中途增大;温度是有可能的,如果反应本身放热会导致体系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增大;压强的影响本质上是浓度的影响,而且对非气态体系可以不考虑;催化剂的作用也是有可能的,我们接触过反应产物本身有催化作用的情形(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的反应)。对于接触面积,反应开始后一般不会显著变化,个别情况也有(如未打磨的金属片表面的覆盖物)。结合本题,只可能是催化剂的作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