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下载本文

《学前心理学》教案

授课教师

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

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课时:64课时 四、参考书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B.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M.B.加梅佐、M.B.马秋欣娜、T.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5、 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6、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知其然) 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知其所以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类型:

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

分析研究(专题研究)

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

相关研究 因果研究

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

跨文化研究

二、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伦理性原则

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 三、研究方法

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哲学方法(指导思想)

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

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

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

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

2、一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谈话、问卷、访问) 实验法(实验室、自然实验) 测验法 作品分析法 3、特殊方法(研究技术)

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互补方能在效

第二章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

1、了解三岁以内婴幼儿的心理及动作发展特点;2、理解婴儿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和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3、掌握婴儿常见的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掌握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掌握三到六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人生第一年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现象开始萌芽的阶段。 一、初生到满月

新生儿期是人类一生中唯一能观察到纯正的先天本能行为表现的时期。 (一)适应新生活

简介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神经系统特点:新生儿面临生死存亡的斗争;身体软弱,娇嫩,神经系统简单,功能还不完善。

为适应人间生活逐渐产生人的心理: 生存方式的变化:寄生——独立

生活环境的变化:恒定舒适——变化无常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这些无条件反射均在婴儿长到几个月时相继消失;若到时不消失,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1、无条件食物反射: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2、无条件防御反射:眨眼反射 3、无条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 4、返祖性反射: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4——5个月消失 巴宾斯基反射,6个月时消失

P23

晴天时,产院的婴儿象向阳花面向太阳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3——5个月消失 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4个月消失 行走反射(迈步反射),2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6个月时消失

所举的无条件反射,前三种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后一种没有,但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可能曾经是有意义的。如抓握反射,反映了人类社会需用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无论是否有意义,都是最初学习的基础。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保证了新生儿基本的生命活动,是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

局限性:具有刻板性,不适应变化;数量有限。 (三)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

弥补无条件反射的不足,是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新机制;

标志着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健全的大脑; 基础反射; 条件刺激物;(出现的时间与强度)

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

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4、心理的发生:

出生即有,可追溯到胎儿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1、认识世界的开始:感觉的发生;视听的集中; 2、人际交往的开端;产生交往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一月一变样) 突出地表现在视听的发展,眼手协调,定向探究,开始认生。

(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起来 会主动寻找视听目标

婴儿早期就能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声音定向是靠两耳接收信息的时间差形成的,而小婴儿头小,两耳距小,时间差小于成人,但仍倾向于对声音进行视觉定向。

(二)定向反射作用增加

无条件食物、防御反射对建立条件反射的作用减少,现时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强;依靠定向反射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经常伸出的手可能预示其习惯用手

只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

大脑皮质的成熟健全

非条件反射和已巩固的条件反射

个体差异较大

3-7个月的婴儿对音唇一致的人脸注视更久

1、本能的抓握:动作混乱 无意抚摸 无意抓握 2、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3、手眼协调的抓握

与坐姿有关,是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探索物体的萌芽

(四)开始认生

1、表现:找妈妈;摆脱生人

2、意义: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发展的标志; 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方面的重大变化 三、半岁到周岁

主要表现在动作更加灵活,出现语言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的巩固。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往往能说明其心理水平的发展,因为人的动作主要由高级中枢支配,其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①整体——分化

②上部——下部(首尾规律) ③中央——边缘(近远规律) ④大肌肉——小肌肉(大小规律) ⑤无意——有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2、坐爬站走的发展:

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一致,是儿童从躺着的姿势解放出来的时期,是其摆脱成人怀抱的时期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大拇指的分工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1、练习发音;音节清楚但无意义 2、听懂指令

3、用发音进行交往(前语言的交往形式)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孩子和成人开始相互理解

第二节 1——3岁

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幼儿完成了几大任务:学会走路、说话,使用工具,有了自我意识。

一、动作的发展;

两眼不协调,手乱动

照视线去抓;简单的动作目的;不相干的动作;神秘的中线屏障

三翻六坐九来爬,周岁会走叫妈妈

牵一发而动全身

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走

头、躯干-双臂、腿-手、脚 臂、腿-手、脚

3、4个月,手弯成大钩子 打破中线屏障

针对物体,带有目的性 开关盒子24次

喜欢练习,只为发音愉快 语调决定理解

分离焦虑

(一)粗大动作的发展(大肌肉运动) 最主要的是学会直立行走。 1岁:会走;

2岁:攀爬,活动积极性高;

3岁;越障碍,兔跳,上下楼梯。 (二)精细动作(小肌肉运动)

主要是手的动作;逐渐学会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其过程分四个阶段:

1、完全不按用具特点动作 2、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延长 3、有意重复有效动作

4、能根据用具特点来使用它 二、心理的发展 (一)语言真正形成

1岁以前:语言准备阶段; 1——1.5岁:语言理解阶段; 1.5——2岁:开口说话阶段; 2——3岁:积极练习阶段;

3岁以后: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思维的发生

1、表象发生:1.5——2岁左右出现表象,记忆进一步发展; 2、想象萌芽:2岁左右能根据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 3、思维出现:2岁以后开始理解事物的意义及联系,是初步的直观动作思维。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

突出地表现为出现独立性,也称为“人生第一反抗期”,表现为:

1、好动,喜做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2、语言上学会使用“我”第一人称 3、反抗成人控制 意义: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人类心理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3——6岁

一、小班幼儿(3——4岁)的以下心理特点 (一)生活范围扩大

1、生理的发展:身体更结实

精力更充沛

2、大小动作自如 3、语言的发展

(二)认识依靠行动(直观动作思维) 思维依靠行动,记忆、注意也如此。

(三)情绪性强

1、心理和行为无意性强; 2、情绪作用大。 (四)爱模仿

1、 模仿表面现象;

2、 行为习惯的形成依靠模仿。 二、中班幼儿的(4——5岁)心理特点 (一)活泼好动

儿童都好动,但中班特别突出;因为: 1、熟悉环境,有交往经验

2、生理进一步成熟,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具体形象(依靠表象) 1、思维更多依赖表象;

2、对语言的理解局限于具体生活经验; 3、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易于认识。 (三)开始接受任务(活动目的性增强) 1、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增强; 2、有了最初的责任感。 (四)会组织游戏

1、游戏组织能力迅速发展, 2、出现同龄人的伙伴关系。

幼儿从此不再局限于亲子、师生关系,人际关系由成人向同龄人过渡。

三、大班幼儿(5——6岁)的心理特点: (一)好问、好学

1、活动兴趣内化,格外好奇; 2、认识(智力)活动积极性高; 3、有为求知而导致的破坏性行为。 (二)抽象能力开始萌发 1、思维有了概括性; 2、开始掌握抽象概念; 3、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1、认识活动开始具有有意决策; 2、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3、尝试用手段巩固认识。 (四)个性初具雏形

1、有了较稳定的态度和兴趣; 2、心理活动开始形成系统。

小班相同玩具数量应充足 利用示范组织纪律 提供良好的榜样群体

童言无忌

小班幼儿仅凭兴趣

小班游戏角色平行、分散,中班游戏角色多样,有组织 有“好朋友”了

喜欢提问 猜谜 拆电器

能分类

但常出错

自觉控制注意 回家复述有关要求

兴趣有分化 重视他人评价

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习要求:

1、理解感知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了解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水平;掌握婴幼儿的触觉探索形式;

3、掌握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特点;理解物体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 4、掌握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复习和导入:

1、复习:心理现象的分类;感知的意义;感知觉的种类;感觉的生理机制。

2、导入: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感知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1、感知觉的重要性: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2、人类新生儿已具备完善的感觉器官和成熟度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已达到成人的水平。

这不仅打通了联系外界环境的道路,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其它认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语言形成之前,婴儿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记忆、控制、反应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不同年龄段,各组成分、相互关系及地位是不一样的。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未出现,控制力量微弱,反应以动作为主,决定了婴儿的认知结构只能以感知系统为主。

1、普莱尔的研究:0-3岁末,主要研究感觉; 2、皮亚杰的研究:0-2岁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是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依靠感知对环境作出反应,若未直接感知支,则认为它不存在。有三个特点:

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认识;

逐渐形成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逐渐形成有目的的行动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1、认识活动中受感知左右,且感知是思维发基础; 2、情意活动中

3、控制自己行为(反馈机制)

0-2:感知运动阶段 2-7:前运算阶段 7-11:具体运算阶段

11岁以上: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信号系统弱)

如视觉区域功能障碍,会影响思维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人最主要的感觉通道。对婴幼儿来讲,视觉作用更大,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常需要视觉形象作为支持。

(一)视敏度的发展

1、视敏度的含义;调节机制(P60) 2、发展状况:发展迅速

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婴儿的视觉系统成熟非常快。3个月时,婴儿眼睛的聚焦就已接近成人;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相当于成人的20%;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10岁时,儿童视觉调节能力最强。 3、6个月以下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P60)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的含义 2、颜色视觉的出现

出生后不久即有辨色力,且有“视觉偏好”。 新生儿喜欢彩色,不喜欢灰色; 1-2个月时,能区分各种颜色;

4-5个月时,能分出相同但深浅不一的两种颜色;同时能把各种颜色归于红、蓝、黄、绿四个范畴;

3、颜色视觉的发展

3岁前不能很好地辨别近似色; 4岁后逐渐发展 二、听觉

人类依靠听觉辨认事物的发声特点,欣赏音乐,学唱歌曲,学习口语。 (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传统观点:认为新生儿没有听觉,理由是羊水堵塞及耳管粘连;

现代观点:正常健康的新生儿听觉与生俱来。 3、测试指标:习惯化(去习惯化) (二)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三、触觉(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重要性:认识物体

形成人际关系(依恋) 促进动作发展

80%

矫正视力最好在学龄前

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 不喜欢冷色

研究方法:配对法、指认法、命名法

色盲:男7-8%;女0.5%

注意听觉有缺陷的儿童 注意幼儿听觉器官的保护 卡西摩多

(一)触觉的发生

出生即有;若干反射均是具体表现;湿尿布婴儿哭闹也是证明 (二)触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触觉探索活动的形成,以及触觉与其它感觉的结合。

1、触觉探索:口腔探索

手的探索

口腔探索:当其它方式未发展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手的探索发展后,退居次位,但仍是补充。 手的探索:婴儿期形成,分三阶段:本能触觉反应 眼手协调 有目的的探索 3、触觉与其它感觉的结合:视触协调 听触协调 四、其它感觉 (一)味觉

生来就有,反应各异,对味觉差异敏感。 糖水——吸吮(长时间) 奎宁水——做怪相(痛苦状) 酸味——嘴紧闭 (二)嗅觉

与生俱来,有自我保护功能。 香蕉精——兴奋

臭鸡蛋——皱眉、转头 (三)痛觉

新生儿感受性极低,痛觉感受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P75) (四)动觉

动觉的发展使婴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三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物体知觉的发展

物体知觉是反映物体各种属性的知觉。有些一种分析器参与即可,有些则需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1、很小的婴儿就能辨别不同的形状。

2、3岁的儿童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 3、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能力有差异

4、幼儿期,形状知觉与图形辨别逐渐与掌握图形的名称结合

(二)大小知觉的发展

1、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且有大小恒常性 2、2.5-3岁是大小知觉发展关键期,能判断大小,

此期间注意保护:儿童玩具应避免过小(易误食卡住)、过长(戳伤)、有毒

成人应鼓励幼儿活动,不宜过分限制

5个月以下,视觉不能引导和调节手的动作,手和物体争当视觉目标

选择自己偏好的食物;绝大多数婴儿喜甜

与嗅觉一样,有利于婴儿正确选择食物

对母亲奶味敏感 喜闻哺乳妇女气味

幼儿的痛苦比我们想象的要小

1961年,弗朗茨证实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物体形状(人脸、假人脸、黑白鸭蛋)

3个月以上的婴儿开始认识人脸图,喜看妈妈相片

并正确使用大小概念。

3、3岁后判断大小精确度提高,能以大小排序。 二、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位置及机体自身在空 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方向定位) 1、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例1、儿童听觉定位能力强于依靠视觉记忆定位

例2、盲婴依靠发声回响进行听觉定位,证明人类听觉定位潜力很大。

2、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 上下方位:3岁 前后方位:4岁

左右方位:始于5岁,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5-7岁,能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7-9岁,开始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近年来的一些重复实验指出:当代儿童知觉左右方位的能力较上述研究结果发展较早,我国8-9岁的城市儿童基本可达到上述第三阶段的水平,但左右知觉的发展的总趋势并未改变。

(二)深度(距离)知觉的发展

深度知觉: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

1、“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会爬的婴儿就已有深度知觉。

卡门波斯的重复实验,以心率为指标(1978)

2、鲍厄(1971)提出,2周婴儿对物体靠近自己有反应。

3、经验对距离知觉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沃克(1978):婴儿学爬的年龄影响深度知觉的发展。

三、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其特殊性在于:1、时间本身没有直观的形象 2、人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分析器

(一)婴儿的时间知觉: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二)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儿童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知觉方位的参照系统:上下、前后均有,左右则缺。

加拿大多伦多,世界最高的电视发射塔

沃克:同样深度,小婴儿爬过去的较多(68%)

5个月-减慢;9个月-增速

但运动经验不能代替视觉在知觉深度中的作用(如斜视)

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婴儿最先能理解的是“天”、“小时”

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四、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概括性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目的性(分为三级)

一级:有目的,能克服困难坚持观察; 二级:有目的,不能坚持; 三级:无目的。 (二)坚持性

幼儿初期很差,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发展 (三)概括性(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丁祖荫(1964)认为幼儿对图画的认知概括化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阶段 空间联系阶段 因果关系阶段 对象总体阶段 (四)观察方法

1、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

2、未内化前,观察无秩序;内化后,方法逐渐形成: 知觉认同; 归入标准 塑造模型

观察中语言指导对提高幼儿观察效果极为重要。

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习要求:

1、复习并巩固注意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2、掌握婴幼儿注意的研究指标;理解习惯化(去习惯化)的概念;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三到六岁儿童的注意特点。 导入:

一、复习注意有关知识 (一)注意概述 1、定义 2、特性

3、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二)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品质

二、注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能达一级的幼儿比例: 3岁:0;4岁:2%; 5岁:22%;6岁:24%

阿格诺索娃:

外部动作——视觉为主

无序——有序得法

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1、使儿童从环境中获得更丰富、清晰的信息; 2、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备条件。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1、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最清晰、最突出; 2、注意是研究婴幼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婴儿不会用用表达其对刺激的反映,只有通过其注意的表现,来了解其心理反映

定向反射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变化,是研究注意的重要指标。(P95)

①觉醒状态(深度无意识——极度兴奋): 柯纳:规则的睡眠

不规则的睡眠 昏昏欲睡

不活跃的清醒 活跃的清醒 哭闹

觉醒状态与注意水平呈倒U形关系。 ②习惯化(去习惯化)

习惯化:对熟悉的刺激所发生的注意减退现象。 去习惯化:新刺激的出现导致注意增强。 标志:注视时间及心率:固定的试验程序

婴儿控制的程序

③心率变化(减速—定向;增速—防御、恐惧) 易测、可靠、敏感。

应有准备性测量;避免其吸奶头

④瞳孔扩大

越大注意水平越高;难以实施,可用范围小。 ⑤吸吮抑制

婴儿常见的是停止吸吮

研究婴儿注意应综合多种指标。 三、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感觉记忆(短暂注意)——短时记忆(持久注意)——长时记忆

四、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意志坚持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注意现象自出生始。其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和注意对象的变化。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早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知觉的效果取决于注意状态

视觉悬崖;注视人脸

爱情测验

注意的外部表现之一:无关活动停止

分析无意注意的两种形式,回忆相关内容

(一)定向注意的发生

1、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既是生理反应,也是最初级的注意;

2、定向反射性注意是外界事物特点引起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负诱导: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皮质的一定区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同时,其它区域或多或少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生理饱和:幼儿不能长时间保持一定的优势兴奋中心,注意集中于一种对象后,容易发生“生理饱和”,即有关神经细胞发生抑制,于是,注意转向另一对象。

这使儿童注意的方向不断变化。

(二)注意选择性的发展——儿童注意发展的主要表现

其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

最初决定于刺激物的物理特点,以后逐渐转变为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满足儿童需要的程度) 2、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范围的扩大 对象的复杂化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定向性、选择性注意都属于无意注意。

随着语言和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幼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使幼儿注意发生更大变化,心理能动性更高。

第三节 3——6岁儿童的注意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

3岁前婴儿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3——6岁儿童的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主要特点表现为: 1、客观因素为主(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但范围有所扩大,稳定性有所增长,注意易分散。 2、主观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与幼儿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中班兴趣更广;大班感兴趣的游戏持续更久,中止便反抗。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引导。其特点为: 1、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额叶7岁完善)

额叶的发展 小班3-5(良好的教育条件) 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中班10(无干扰)

(单位:分钟) 大班15(内部言语自觉调节)

它的生理基础是脑的一般觉醒水平

主要表现为“感觉偏好”新生儿期就有

幼儿玩耍持续时间:

年龄(岁) 时间(分钟) 1.5 5-8 2 10-12 2.5 10-20 3 30-50 5-6 120 识字的孩子:“干”“田”

2、在外界环境,尤其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①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 ②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 3、逐渐学习一些调节注意的方法

4、其有意性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习要求:

1、复习并巩固记忆的的概念及其相关普通心理学知识;

2、明确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理解并掌握“客体永久性观念”、“延迟模仿”、“幼年期健忘”、“记忆回涨现象”等概念。

4、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和3——6岁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复习导入:

人的心理的发展,除得益于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外,主要是经验的不断积累。

回顾:记忆的定义、环节、种类、作用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的所有特性都包括了经验的作用。 二、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记忆表象 1、表象相关知识的复习:

记忆与思维——表象是过渡环节; 记忆与想象——想象的原材料就是表象

2、遗觉表像:又称遗觉像,是感知后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短暂的保持。P137 三、语言学习的前提

听——记忆——说;读——记忆——写 四、影响情意过程的发展

通过记忆,儿童对与经验有关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导入及复习:记忆过程的环节。问:从哪一个环节来考察记忆?它表现为哪两种形式? 一、记忆的发生与表现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有意注意的萌芽 言语调节,活动参与

遗觉表象研究:

黄希庭(1982)的实验:摄影记忆;

林传鼎:我国儿童:22-30% 穆欣娜:学前儿童记忆特点,过了一定年龄会消失 都布:儿童多于成人,可能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