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题(辨析、简答和论述) 下载本文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4、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2001年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5、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16、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 (4)研究的循环性。 行动研究的步骤:

(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17、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是指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

“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的过程中,情和意起到调节和促进作用;

(3)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4)德育过程的多端性。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但由于知、情、意、行个因素都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设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一般来说,德育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教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独立性,其发展并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程序。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

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开端和教育程序。

18、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1)发展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不成熟性,还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

(2)差异性。学生有共性,又有个性和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类型、认知方式、气质、性格、兴趣等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3)主动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4)独立性。学生是独立的权利主体,享有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等权利。

19、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