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题(辨析、简答和论述) 下载本文

1、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正确。正义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民主政治对教育权利的保障。非正义的政治制度则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专制政治对教育权利的践踏。

2、在当前,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错误。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具有强制性。

3、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错误。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4、实施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正确。学校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计划是起始环节,实施是中心环节,检查是中继环节,总结是终结环节。

5、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

正确。卢梭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并主张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6、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同一个概念。 错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

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7、目前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中学教师的职务序列是初级、中级、高级,与高校的助教、讲师、副教授相对应。小学则不同。

错误。过去我国是这样划分的,但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的差别不复存在。初级、中级、高级均与高校助教、讲师、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教授。这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

8、只要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就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错误。升学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目标,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而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9、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正确。(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的知识化过程。

1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1)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必须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关系;

11、人的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错误。全面协调发展并非平均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12、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错误。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13、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正确。因为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4、研究表明,4-5岁儿童的视觉、听觉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应加强绘画、音乐方面的教育。

正确。因为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的关键期内实施相应的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期,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错误。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16、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团队活动和集会活动 错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因为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

17、经济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错误。经济为教育提供基础,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18、教育制度就是学制

错误。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9、掌握学习就是所有儿童都掌握所学内容

错误。掌握学习是指“所有的儿童都能达到最低限度标准。”换句话说,教学只要能够适应每个人的才能和基础、学习状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足够的学习时间、科学的教与学的方法,人人最终都能达标。

20、讲授法一般采用灌输式,就是注入式

错误。因为(1)讲授法是以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注入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2)教学指导思想有启发式和注入式两种,教师教学过程中选择讲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反对注入式。

21、教学是学生的唯一活动

错误。(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学校教学工作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3)学校的工作除了教学之外,还有课外活

动。

2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正确。(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全面发展。 2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1)教学内容本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可供老师挖掘; (2)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也可实现育人的目的。 24、教学相长

正确。(1)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 (2)学生的学可以促进教育的教; (3)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

25、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称为融合课程 错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做融合课程。

26、“环境决定论”

错误。(1)环境对人身心发展虽然起重大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2)认为人是环境消极的产物,人的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是错误的。

27、中小学教学研究就是中小学校本教研

错误。(1)中小学教学研究是关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研究; (2)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的交集称为校本教研。 28、西方现代教育目的是沿着社会本位论发展起来的

错误。(1)比较有影响的教育目的理论有宗教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2)西方现代教育目的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的,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9、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正确。(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受生产关系和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30、“庶、富、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教育对象的论述 错误。(1)孔子提出“庶、富、教”指的是一个国家立国的三要素,即人口、财富和教育;(2)体现了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3)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有教而无类”。

31、劳动为教育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正确。(1)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劳动中产生语言,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工具; (3)劳动中积累了经验,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内容。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1)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3)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政治制度决定部分教育内容。 3、教育现代化包括:

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表现形式),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关键),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B.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C.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A.加速人的发展;B.发掘人的潜力; C.提升人的价值;D.健全人的个性 (3)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A.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B.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C.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德育的途径

(1)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5)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6)志愿者活动。

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哪些? 1、说服教育—基本方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说服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方法。

要注意:第一,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内容真实可信;第三,态度真诚;第四,善于捕捉时机,以增强教育效果。

2、榜样示范—常用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优异的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

3、指导实践

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陶冶教育

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5、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表扬、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评选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品德操行评定等)。

8、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9、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0、《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是什么?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推进均衡发展,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建立健全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6)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双语教育;

(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11、《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6项改革任务是什么?

(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2)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3)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 (4)改革办学体制; (5)改革管理体制; (6)扩大教育开放。

12、为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6项保障任务是什么?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保障经费投入;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4)推进依法治教;

(5)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

(6)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13、简述《教师法》中教师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什么? 教师应享有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学术活动权,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利);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成长发展的权利(指导评定学生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报酬待遇权);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与教育管理权);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进修培训权)。 教师应履行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4、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2001年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5、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16、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 (4)研究的循环性。 行动研究的步骤:

(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17、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是指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

“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的过程中,情和意起到调节和促进作用;

(3)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4)德育过程的多端性。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但由于知、情、意、行个因素都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设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一般来说,德育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教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独立性,其发展并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程序。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

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开端和教育程序。

18、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1)发展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不成熟性,还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

(2)差异性。学生有共性,又有个性和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类型、认知方式、气质、性格、兴趣等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3)主动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4)独立性。学生是独立的权利主体,享有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等权利。

19、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

21、试述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和目标,还是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别是与人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都不会因为社会的变更而完全发生改变,而总是或多或少地进行某种改造或完善。

22、简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的一种问答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也不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为探究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3、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哪些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2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5、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6、简述班主任对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的要点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个别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27、试析“环境决定论”的理论缺陷

(1)定论者夸大了环境的影响,把环境的影响绝对化; (2)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能够认识、选择和改变;

(4)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8、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

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此教学原则是基于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青少年认识发展特点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臵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29、简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30、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者;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人,是自我发展的内因,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地尊重、利用和发扬学生的主体性;

(3)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既要反对“教师中心论”,又要反对“学生中心论”。

31、简述教师应具有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2、简述教师应具有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个方面。 33、论述讨论法的含义、作用和要求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砍伐,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讨论法的特点和作用是:第一、发挥学生主动性;第二、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第三、促进学生的交往、相互学习和合作。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有讨论的价值;第二、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进行,

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第三、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4、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如何建设班集体?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前提条件);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35、简述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其特点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兴趣和主动性的发展,缺点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36、简述德育的主要原则 德育的主要原则包括: (1)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37、简要说明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用爱心去教育;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发展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互动和师生对话。

38、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请举例说明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学校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发挥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1)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要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例如狼孩的故事,由于狼孩缺乏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社会条件,其智力发展与社会成熟度都远远落后于同龄儿童。

3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具体特点表现在: 劳动对象的多样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时间的室内性;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40、试析“教育万能论”的理论缺陷

(1)教育万能论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用绝对化; (2)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与促进作用只是相对而言的,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与促进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41、结合实例,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终身教育的,它对我们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意义?

(1)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

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观念;

(2)终身教育意味着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直至生命的终结;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

(3)启示我们: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和理解;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4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什么?

(1)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

(2)教学是实施智育和其它各育的基本途径;

(3)智育的途径除了通过教学之外还有其它途径,如课外活动; (4)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途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43、贯彻德育方向性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

(2)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路、新概念;

(3)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44、试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根据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提出来的,并符合德育过程的第一条规律。

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言行一致。 45、举例说明几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6、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47、什么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1)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3)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4)良好的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5)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因。 48、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是什么?

(1)课题选择;(2)查找文献资料;(3)设计研究、拟定研究方案;(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5)资料的处理与分析;(6)研究报告的撰写;(7)课题结题。

49、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是什么?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50、论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条途径:获取直接经验和获取间接经验。教学活动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以获得直接经验为辅;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一方面,在教学

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实验、学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验;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书本知识传授;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51、我国推行义务教育的原因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提出了哦客观要求;(2)义务教育是以民主为中心的政治的要求。

52、我国教育法规体系包括哪些?

(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5)教育规章。 53、原始教育的形态特点是什么?

(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54、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

(3)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分为:斯巴达教育(军人和武士的

培养)和雅典教育(培养人的多方面发展);

(5)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奴隶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5、论述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说,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其次,从学生自身的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3)两种错误的观点:

一是“教师中心论”,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二是“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客体,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56、某校班主任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读本班同学的求爱信,并说这样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从法律的角度论述吴老师的做法。

(1)吴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不能拆封阅读学生的私人信件,其次,不能当众在班会上宣读此心,并对高某当众批评。因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人身权,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跳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2)吴老师的解释是不对的,因为虽然老师对学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是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此例中,教师在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的前提下,进行的所谓的教育和管理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