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油气水包裹体:矿物结晶过程中捕获的成岩成矿流体,记录了油气水运移时的性质、组分、物化条件。
盐水溶液包裹体和含烃有机质包裹体。均一温度:气液两相达到均一相时的温度
14、?深盆气藏: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分布在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又称“致密砂岩气”和“根源气”。
深盆气藏特征:①气水倒置;②异常地层压力;③源-藏相伴生;④气藏边界不受构造等高线控制;⑤地质储量大、单井产量低。
15、?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瓦斯。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表面,煤层割理、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游离气和溶解气。 16、?甲烷水合物:在特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气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呈固态的结晶化合物,称冰冻甲烷或天然气水合物。
17、?页岩气:页岩(泥岩)生成的气体储集在自身之中的天然气。(自生自储、孔渗低、成熟度高、吸附气、游离气)
18、?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原因:圈闭本身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圈闭容积变小或丧失;直接盖层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油气通过盖层部分或全部漏失;水动力的增强,将部分石油冲出圈闭;地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原油裂解和变质、气涌和气顶膨胀、岩石发生水力破裂等,使油气变质和散失;烃源补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烃停滞或运移主路线改变,导致烃源中断。 (1)破坏油气藏的主要地质作用:断裂作用、剥蚀作用、超压作用、水动力作用、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
(2)油气藏的微渗漏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
1、同一个生烃灶的油气藏所圈定的空间范围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沉积坳陷,称含油气盆地。
2、盆地: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及构造盆地
沉积盆地:在地球表面具有相当厚度沉积物的一个构造单元。沉积物厚度应比周围地区大得多,在盆地周围找到岸线形迹。
构造盆地:指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盆地。沉积物厚度与周围比较起来没有明显差别,相当封闭的区域向斜。
地貌盆地:指陆地表面或洋底上的地形凹地,沉积物较厚或较薄。 3、盆地结构:盆地基底、周边和沉积盖层 基底:盆地赖以存在的基础,又称底盘
周边:盆地的周边即盆地的边界。同基底时代、岩性和构造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古老岩系相接触,通过周边地质研究了解基底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盖层:盆地内覆于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层。某一地质时代的含油气盆地,沉积有相应地质时期的沉积岩层并形成相应的生、储、盖组合。盆地总体上是沉降单元,但在沉积过程中有相对
升或降的活动。盆地从开始下降到上升结束为一个周期。盆地活动的周期性导致沉积物形成旋回性沉积结构。
特点:基底时代决定着盆地形成和盖层沉积时期,基底性质决定着盆地形态和盖层构造。 4、构造: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特征不是简单、均一的,具有一定分割性,形成特征各异的、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①由基底起伏形成的隆起和坳陷是盆地内最大构造,称一级构造。②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可分出次一级的凸起和凹陷,称为亚一级构造。③二级构造带:由相邻的、成因有联系,有一定分布规律的局部构造所组成;④局部构造(三级):单一的背斜等。 构造环境控制盆地大小、几何形态以及构成盆地底板和侧翼的基岩特性;基岩性质和轮廓又影响区域地层倾斜和局部构造特征,从而控制流体的运移和聚集。
5、盆地分类:①根据规模分为:超巨型(>100万km2)、巨型(50万-100万km2)、大型(10万-50万km2)、中型(1万-10万km2)、小型(<1万km2);②据盆地的平面形态: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等;③据盆地的剖面形态:对称的和不对称的盆地;④据盆地边缘性质:断陷型和非断陷(坳陷)型;⑤据沉积作用与盆地形成时间的配置关系:先成盆地、同生盆地和次生盆地;⑥据盆地形成的地质时代或构造阶段: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中新生代盆地等,或加里东期、华力西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盆地等;⑦据盆地下伏地壳结构:陆壳、洋壳和过渡壳上的盆地,薄壳和厚壳盆地等;⑧据盆地发育经历的旋回性:单旋回和多旋回盆地等;⑨据盆地发育时充填补偿情况:过补偿盆地、补偿盆地和补偿不足盆地(饥饿盆地)。
6、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特点:根据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把含油气盆地分为3大类:裂陷盆地、压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
(1)裂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陆间裂谷盆地、新生洋盆 (2)?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弧前盆地、 (3)拉分盆地
7、前陆盆地: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盆地横剖面为由造山带侧翼向克拉通减薄的不对称楔状,平面上平行于造山带展布。特点:均发育在大陆型地壳;由造山带中冲断席载荷引起的挠曲沉降形成;与板块之间的相互聚敛运动和板块挤压的构造环境有关。
山间盆地:指周围被碰撞造山带包围或位于造山带内部的以陆壳为基底的压陷盆地,即以逆断层为盆地边界的断陷盆地。盆地形态受四周山系所限;造山带附近仍发育向盆内逆冲的褶皱-冲断带,规模较小;四周均为物源区,沉积组合主要为冲积、河流、湖相及浅海相。 弧前盆地:位于岛弧与海沟之间,基底性质取决于岛弧与海沟间地壳的性质,如陆壳、洋壳或过渡壳。弧前盆地沉积主要来自岩浆岛弧的碎屑物,水深取决于盆地性质与补偿关系。弧前盆地近岛弧一侧为脆性破裂,发育正断层;近海沟一侧挤压性褶皱、冲断层发育。
残留洋盆:洋壳板块消减末期,陆壳板块发生碰撞,碰撞缝合线走向上结合的时间不一致,使部分地带残存老洋盆,这种收缩大洋盆地叫残留洋盆。盆缘形成大型三角洲体系,向海盆发育海底扇并覆于远洋沉积之上。
8、?含油气系统:一个自然的系统,它包含有效的烃源岩及所有生成的油气,以及油气藏形
成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将盆地中有效烃源岩层系、储集层、盖层等基本地质要素以及圈闭形成、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成藏作用纳入统一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开展静态与动态紧密结合研究。)
9、含油气系统的组成:基本地质要素包含有效烃源岩层系、储集层、盖层及上覆岩系。 有效烃源岩:在生物或地温作用下,在特定时刻能够生成油气、具有连续分布的有机质。 储集层:主要储集层指位于运移通道良好的圈闭中,储集了大部分原生油气者;而运移通道效率较差,捕集油气数量较少者,为次要储集层。
盖层:区域盖层是覆盖盆地内运移烃类的大范围盖层;局部盖层为限制油气聚集成藏的直接盖层。
上覆岩系:指上覆于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一套沉积岩系。上覆岩系的厚度、热导率、热流值等对油气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含油气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
生成子系统:在某一时间段内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油气。受一些化学作用控制:死亡有机体→干酪根,属生物化学降解作用;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一般属热化学动力学反应。
储集子系统:在某一层段内具有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子系统。
运移-捕集子系统:从成熟烃源岩汇集与分配油气,形成商业油气藏或逸散。它受物理作用控制:油气在地层水中的浮力、孔隙介质中的流体渗流、毛管压力、构造应力等。
保存子系统:圈闭捕集大量的油气形成现今商业性油气藏,必须受局部盖层、区域盖层的封盖及其它封闭体系的限制,这种使油气聚集后不致于逸散的系统即为保存子系统。
11、油气聚集带:指与大构造单位(背斜带或与相当级别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田带(群)。油气聚集带内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聚集带侧重于从构造角度阐述油气田成带、成群分布的特征。 12、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强烈-中等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长垣、平缓背斜型油气聚集带、穹窿背斜型油气田群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断块型油气聚集带、同生正断层一逆牵引背斜型油气聚集带、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型油气聚集带、逆冲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3)礁型油气田(藏)带
13、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根据控制产油面积的地质因素,油气田可分为三个类型及若干亚类: (1)构造型油气田:背斜油气田、断层(断块)油气田。
(2)地层型油气田:不整合和岩性尖灭油气田、透镜状和不规则岩性型油气田、礁型油气田(只有单一礁型油气藏)。
(2)复合型油气田:盐(泥)丘型油气田、礁型油气田(存在多种类型油气藏)、潜山复合型油气田、侧向复合型油气田。
14、油气资源:指蕴藏在地壳中的石油与天然气。根据对地壳中油气赋存状态的了解程度及进行开发的经济技术条件,分为油气储量和油气资源量。
油气储量指已经探明或基本为人们所了解控制的、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进行开采的那部分油气数量。
油气资源量根据现有地质资料和石油地质理论,推测地下场存在的、总的油气数量。 15、依据油气资源发现程度,将油气总原地资源分为地质储量和未发现原地资源量两大类,并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探明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预测地质储量、潜在原地资源量、推测原地资源量
16、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地壳中油气资源的存在和丰度,取决于成烃、成藏及保存诸因素的配合。
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元素组成:碳(C) 和氢(H),其次是硫(S)、氮(N)、氧(O)。世界上大多数石油的元素组成一般为:碳含量介于80%~88%之间,氢含量占10%~14% 烃类化合物:在化学上, 烃类可以分为两大类: 饱和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和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
将含硫量大于2% 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
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原油颜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 其含量愈高, 则颜色愈深。
天然气产状类型:按分布特点分聚集型天然气(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分散型天然气(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按相态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固体水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