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下载本文

的研究扩展到了变态行为领域。

我们从图2—2中可以看出:(1)人格的不同维面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稳定外向维面与多血质有关;稳定内向维面与黏液质有关;不稳定外向维面与胆汁质有关;不稳定内向维面与抑郁质有关。(2)稳定外向维面包括善交际、开朗、健谈、易共鸣、随和、活泼、无忧无虑、领导力八种人格特质;稳定内向维面包括被动、谨慎、深思、平静、有节制、可信赖、性情平和、镇静八种人格特质,如此等等。(3)根据某个特质得分的多寡,就可判定某人的人格属于哪一个人格维面。例如,一个人在活泼的特质上得分高,就可认为这个人属于稳定外向维面;一个人在节制的特质上得分高,就可认为这个人属于稳定内向维面。

(四)人格特质研究的进展

现代人格特质研究无疑是人格研究的最富有成果的方面。此类研究按全部取样准则,收集了几乎包括正常人全部人格特征的原始变量,然后用可靠的因素分析法分析出各自的人格特质。到了20世纪80年代,克鲁格又编制了临床分析问卷(cAQ),将卡特尔的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延伸到成人的心理病理特征领域。由16PF和CAQ因素结构所确定的人格特质测量模式,大大地扩展了艾森克的人格三维模式,使人们对人格的潜在变量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认识。

但是,人们对那些构成人格特质的功能单位是表示怀疑的。我们知道,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设a、b、c、d四种行为表现总是一同出现,其中a与b,a与c,b与c,c与d等具有实质上的高相关,它们就组成一个单一的功能单位。又设e、k、g也在一个单一的组群中,e、k、g与a、b、c,d没有相关。于是,在七种行为中实际上就有两个功能单位,即x和Y。各自显示其功能统一的x和Y变量组,就被认为反映了人格差异的结构单元。这就是所谓人格特质。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结构单元究竟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它们所代表的恰恰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吗?关于这点,凯利认为,人格特质理论家所得出的有关人格的原始变量和潜在变量都来自于生活资料、问卷资料和测验资料,也就是说,都是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评定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指出,评定其实并不能揭示实体性的特质,而只是反映出人们对行为的各种构念一人格特质便是人格理论家对他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和概括得出的种种构念。比如焦虑,我们描述的不过是患者的一种构念状态,而并不是必然属于他的一种特质。因素分析技术也仅只是将人们对行为的看法集中到一起罢了,实际上并没有发现什么实质性的功能单元。而且,一个人的人格也不是一些特质的简单结合。因此,有人认为,人格特质差异研究中忽视人的整体性,与人格类型差异研究相比有不足之处,应该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对一个人的人格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四、人格测量

人格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组织,在每一个体身上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正确地了解、鉴定人格特征和人格类型,对因材施教、合理使用人才、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以及临床诊断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格测量有多种方法,较常用的是测验法人格测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人格调查表,二是人格投射测验。

(一)人格调查表

人格调查表是人格测验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它又分为自陈量表和评定量表两种。自陈量表是一种由被试自己回答问卷中的各个问题,并据此评定其人格特征的测验。评定量表则由熟悉测验对象的人(如家长、教师等)根据量表中的项目对测验对象的人格特征逐项加以评定的测验。

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人格调查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简称MMPl)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系主任哈兹威和临床心理学家莫肯利于20世纪40年代制定的,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

MMPI共有550个题目(调查表中实际出现565题,其中15题是重复题),分为十四个量表,其中包括十个临床量表和四个效度量表。十个临床量表分别为:疑病(Hs)、抑郁(D)、臆病(Hy)、精神病态(Pd)、男子气与女子气(Mf)、妄想狂(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症(Sc)\轻躁狂(Ma)和社会内向(Si)。4个效度量表分别为:疑问分数(Q)、说谎分数(L)、效度分数(F)和校正分数(K)。MMPI适用于16岁以上有阅读能力的被试。

临床量表涉及身体的各个方面(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精神状态以及对家庭、婚姻、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等态度。它们不仅能鉴别有无精神疾病,而且能勾勒出一个人广泛的人格特征。

效度量表是用于检查被试回答时是否小心、误解题意、故意作假、特殊反应以及接受测验的态度。它们是判断测验结果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标。

2.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16PF)

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获得十六种人格的根源特质。他认为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用这十六种相互独立的人格特质加以描述。16PF就是测定这十六种人格特质的量表。它共有187题,每题都分为三种回答(是的;不一定;不是的),根据被试的回答,可计算他(她)的每种人格特征的分数,以转换成标准分后,就可对其人格特质作出解释。16PF除可获得十六种人格特质的有关数据外,还可通过一定公式,计算出被试的人格类型(包括适应型与焦虑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感情用事型与安详机警型;怯懦型)以及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情况。

16PF与MMPI一样都适用于16岁以上有阅读能力的被试。由于该测验获得的信息较多,又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所以较广泛地应用于教育、职业指导和各种管理工作中。

3.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

这一问卷是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编制,1952年发表时称为“莫斯莱医学问卷”,1959年和1964年曾增改和修订,最后于1975年再次修订时正式命名为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有成人问卷和少年问卷两种类型。少年问卷适用于10一16岁少年,成人问卷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前者共有八十八题,后者共有九十题。每种类型都含有四个量表,即E、N、P、L。前三个量表是从三个不同人格维度测查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与类型,L是效度量表。各量表的意义如下:

E外向一内向:高分表示人格外向,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低分表示人格内向,好静,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

N神经敏感性(又称情绪性):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病症。高分可能是焦虑、担忧,有较强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低分表示情绪稳定。

P精神敏感性:这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人格特征,只是程度不同。高分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与人不友好、感觉迟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L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和自我隐蔽等情况。

EPQ由于项目较少,测查容易,项目内容较适合于我国国情,因此经过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陈仲庚等修订后广泛应用于医学、司法、教育等实际领域。

(二)人格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验,它向被试提供模糊而不确定的测验刺激,以便引起被试的想象,让他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念或愿望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测验者据此测定被试的人格特征。

人格投射测验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的:个体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个体会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刺激,加上主观的意义,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每个人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处理外界信息,整理自己的经验。当外部刺激越模糊时,个体越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态度、愿望等投射于这一刺激,从而更多地暴露其人格特征。人格投射测验就是用这一技术探讨个体内在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的深层态度、冲动与动机,据此推论一个人的人格面貌。

最常用的人格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1.罗夏墨迹测验

此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建立的。测验共有十张墨迹图片。图片基本上左右对称,其中五张由浓淡墨色组成,两张在浓淡墨色上加以红色斑点,三张由彩色构成。所有图片都毫无意义。测验时,主试依次呈现图片,问被试:“这看上去像什么?”对被试的回答作详细记录,并记下完成的时间。被试若不愿回答时。主试应尽量鼓励他,实在不能回答时,再换下一张图片。全部图片看完后,主试再问被试一些问题,要求他解释回答的内容,指明图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说它像,主试将其回答记在另外一张记录纸上。

对被试的反应结果进行评分,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标推:(1)位置,即被试注意的墨迹是全部还是部分。(2)决定反应的因素,即被试的知觉是以形状为主,还是以颜色为主。(3)反应的内容,即被试的答案中提及的是什么东西。(4)反应的独特性,即被试的回答是否与众不同。

罗夏墨迹测验的解释不能只根据某方面的分数,应根据许多方面的结果作综合性的解释,因而需要经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主试,此测验不仅用于临床诊断,而且还用于人格发展研究和人类学研究。

2.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

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默里和摩根于1935年编制而成的,该测验全套共有三十张主题不明确的黑白图片,另有一张空白卡片。图片的内容以人物为主,兼有部分景物。具体测验时,主试根据被试性别以及成人还是儿童,抽选出相应的十九张黑白图片,按次序一一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根据每张图片讲一个故事。故事由被试随意编造,但必须说明故事发生的原因,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个人的感想。故事越生动越好。另外,还要求被试在空白卡片上想象出一幅图画,然后根据这幅图画编一个相应的故事。测验完毕后,主试与被试进行一次谈话,以便深入了解故事的内容。

主题统觉测验所运用的投射原理是:被试所编造的故事有一部分固然受当时知觉的影响,但其想象部分却反映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他在编故事时,总是不自觉地将隐藏在内心的欲望、情绪、冲突等穿插在故事情节中,并从这一张图到下一张图表现出一致的主题。因此,在测验解释时,研究者特别注意被试编造故事的主题,找出故事的主角或英雄人物,因为这个主角或英雄人物很大程度上是被试的化身。

思考题

1.我国传统的差异心理思想有哪些合理因素? 2.试述智力的结构差异。

3.智力测验在学校教育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人格类型差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学习概述 璧合 璧合

一、学习的涵义

学习现象在人和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对于什么是学习,心理学家在给它一个

科学定义时出现了许多争论。

最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例如,幼儿有过一次或两次去医院打针的经验,以后只要走近打针室门口,见到护士,就会哭闹。这种哭闹的行为是由先前的打针经验引起的。这里学习出现了。从学习研究方便考虑,这一定义便于操作,但有明显缺陷。因为学习引起的变化的本质不是行为,而是内在的心理,单纯考虑外部行为变化,有时会对学习作出错误判断。例如,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记忆实验中发现,由于练习不充分,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原先学习过的无意义音节已被全部遗忘。从这种回忆的行为结果看,学习似乎没有了。后来艾宾浩斯改变测验方法,即让被试重学原先学过的音节,使之达到原先的水平。结果节省了很多时间。所以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我们把学习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这里必须注意定义中的三个要点: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例如,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整天只重复做几个简单动作,不可能产生新的学习。教师的工作总是要面对新情境,会不断产生新经验,教师专业的成长之所以是个长期的过程就是因为其工作与学习密不可分。第二,其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的。这一定义强调学习不同于发展。人的发展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因素是自然成熟,另一个因素是学习。教育部门的官员很喜欢运用“教育促进发展”这个口号。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以区别于其他的暂时性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明确认识到,人类学习现象极其复杂,不可能用理论解释全部学习现象,必须对学习作分类研究。1965年他出版了《学习条件》一书,该书于1970年、1977年和1985年三次修订再版,最后一版的书名改为《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该书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1.言语信息

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其中又分三个小类:(1)符号记忆,包括人名、地名、外语单词、数学符号等的记忆。(2)事实的知识。如知道“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等。(3)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如物理学中有关压强的知识等。

2.智慧技能

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其中又分五个小类:

(1)辨别——区分事物的差异的能力,如区分两张不同的面孔,区分两个不同的字母如b与d的音和形。

(2)具体概念——识别同类事物的能力。如从大量餐具中识别“碗”和“杯子”,从大量动物中识别“马”类。具体概念一般不能下定义,其本质特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现并归纳出来的。

(3)定义性概念——指运用概念定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如圆周率(其符号为π),这类概念不能直接通过观察习得,必须通过下定义即π=e/d,而且不论圆的大小,这个比值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如果按该定义办事,则他习得了定义性概念。

(4)规则——当原理或定律指导人的行为,按原理或定律办事时,原理或定律变成了规则。如圆的面积(s)等于圆的半径(r)的平方乘以π。即s=πr(2上标)。当学生运用这个定律(公式)做事时,则该定律变成了指导人行为的规则。

(5)高级规则——由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的新规则。如(a+b)(a-b)=a(2上标)-b(2上标)是由如下简单规则组合而成:

·符号相同的两个变量相乘,积为正,如a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