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资产法基本理论的探讨 下载本文

得消费对象的交换手段。(4)它是一种流动性资产。即金融资产在不受或者少受损失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转变形态的能力。例如,货币易于转换为各种资产,有价证券易于转换为现金,并且,这种转换可以突破一定的时空界限,或超前或推后,或当地或异地。因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一般很强。

金融资产可分别从不同角作多种分类。其中主要有:(1)货币性金融资产和非货币性金融资产。前者以货币形态存在,包括现金、存款、外汇和黄金;后者不以货币形态存在,包括各种有价证券等。(2)生利性金融资产和非生利性金融资产。前者能给所有者带来利益,如存款和有价证券;后者不能给所有者带来收益,如保留的现金、外汇、黄金,就没有利息收入。(3)本币金融资产和外币金融资产。前者以本币为存在形式或者面额表现;后者以外币为存在形式或者面额表现。

二、国有资产法的调整对象

国有资产法,是指调整国有资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作为我国国有资产法调整对象的国有资产关系,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管理者、投资者、占用者和其他主体,在国有资产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以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13

制为基础和核心的社会关系。对此,就下述两个要点进行阐述:

(一)国有资产运行的简要描述

对国有资产运行可以分别从价值形态、使用价值形态和行为(社会关系)等角度进行描述,由于法律规范国有资产运行的直接着力点是国有资产运行过程各种主体的行为和社会关系,而不是国有资产的价值形态和使用价值形态,所以,法学应当主要从行为(社会关系)的角度描述国有资产运行。

国有资产运行,是指国有资产运行主体通过对国有资产的配臵、占用和收益分配,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的过程。

1.国有资产运行的主体和目标

国有资产运行主体,是指参与国有资产运行过程,对国有资产实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或管理行为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管理者、投资者和占用者。

国家在国有资产运行中兼有所有权主体和政权主体双重身份,与此相应,国家参与国有资产运行所要追求的目

14

标,可以分为下述两个方面:(1)国家所有权目标。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通过国有资产运行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国有资产保值增殖为主要标志的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2)国家政权目标。国家作为政权主体通过国有资产运行所追求的目标,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政治目标,即通过将国有资产投入国家政权建设、国务活动和国防事业,以实现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经济目标,即通过将国有资产投入经济领域,为国民经济创造物质基础,调节宏观经济,以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和持续的增长。社会目标,即通过将国有资产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以实现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程度的不断提高,其中包括社会保障、国民素质、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等目标。

2.国有资产运行的过程

在国有资产运行过程中,主要环节有:(1)国有资产配臵。即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各地方、各部门(行业)、各单位之间的分配和投入。其配臵机制有行政配臵和市场配臵两种。行政配臵,即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用行政手段配臵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财政拨款和行政调拨。市场配臵,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通过资产市场配臵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

15

资产几乎全部由行政配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资产应当以市场配臵为主、行政配臵为辅。(2)国有资产占用。即企业和行政事业性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和使用,有经营性占用与非经营性占用、有偿占用与无偿与占用之区分。企业对国有资产的占用属于经营性占用,行政事业性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用一般是非经营性占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将企业对国有资产的无偿占用转变为有偿占用。(3)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即国有资产收益在国家、投资者、占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其分配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国有企业将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实行上缴税、利与企业留利并存的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当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税后利润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4)国有资产监管。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计划、财政、金融、审计等有关行政部门对国有资产配臵、占用和收益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改变以往政资合一、政企不分的局面,而按照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

(二)国有资产关系的体系和范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