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投资者为确保企业经营符合所有者利益,有权对企业经营依法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3)“两权”适当分离作为实现国家所有权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即“两权”分离的方式和程度以及“两权”之间的关系因企业和资产的不同而相异,也就是说,“两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应当与特定企业和资产的特殊性相适应。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已成为普遍要求,各种市场主体都兼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各种效益的运行,都在主动追求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还负有实现社会效益目标的责任。国有资产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资产运行比其他资产运行负有更重的社会责任,即更应当重视对社会效益目标的追求。所以,国有资产法应当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来规范国有资产运行,尤其是在国有资产配臵和使用环节要具体落实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要求。
两种效益兼顾原则对国有资产配臵的基本要求,突出表现在:(1)正确处理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比例
45
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偏重经济效益目标的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偏重社会效益目标的资产,这两种资产的比例关系构成实现两种效益的宏观总体格局。为在宏观上兼顾两种效益,这两种资产应当形成和保持合理的比例,就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言,应当逐步改变非经营国有资产所占比例过小的现实格局。(2)正确处理国有资产投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关系。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除自然资源外,发达地区的存量国有资产多于欠发达地区。在发展中缩小和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全国整体发展、各地区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有必要调整国有资产分布的区际比例,尤其是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比例以及城市和农村的比例,以缩小和消除经济水平的区际差距。(3)正确处理国有资产投向不同产业的比例。不同产业之间,尤其是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垄断性产业与竞争性产业之间,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意义不尽相同。为形成和保持普顾两种效益的产业结构,就应当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投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功能,适时调整国有资产分布的产业比例。(4)正确处理国有资产市场配臵机制与行政配臵机制的关系。即根据市场配臵机制自发倾向经济效益目标、行政配臵机制便于倾向社会
46
效益目标的特点,按照两种效益兼顾的需要,适当运用国有资产市场配臵机制和行政配臵机制。
两种效益兼顾原则对国有资产使用的基本要求,集中表现在:(1)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应当在以追求经济效益目标为主的同时,实现相关的社会责任;(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应当在保证完成本单位职能和任务的前提下,做到有效、合理和节约使用;(3)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开发和使用,应当合理开发、有效使用,形成和保持开发、使用和补偿良性循环的自然资源可持续供给机制。
(五)国家统一所有与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的原则
国有资产的全民性和完整性,决定了必须实行国家统一所有的所有权制度,即要求对无论表现为何种形态和存在于何种时空范围的国有资产,都由国务院及其专职部门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建立一元化的国家所有权控制系统,否定分割国家所有权的部门所有、地方所有、企业所有的任何主张和实践。
国有资产的分布广泛性和形态多样性,决定了必须实行分级管理为主、分类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即要求按照国有资产
47
的分布状况和形态特殊性,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专职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种国有资产行使管理职能,另外对有的 特种国有资产由特定部门行使特别管理职能。其中,分级管理为主要框架,分类管理是分级管理的补充。
国家统一所有与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的实质在于,一元化国家所有权控制系统对分级分类管理体制的统领和制约。其要求主要表现在:(1)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专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特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必须经上级政府委托授权确定;(2)特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特别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必须服从于同级政府及其专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综合国有资产管理职能;(3)国有资产投资机构的资本经营职能,必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授权确定;(4)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依法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经营行使监督权。 六、国有资产法律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国有资产产权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国有资产产权法律关系,是指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之间和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与不特定其他主体之间,关于国家所有权及其实现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国家所有权关系以及旨在实现国家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