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学在线《法与社会》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法与社会习题答案

第一周通过日常生活观察法律现象

1、“礼”治对行为者的影响途径不包括: A、 父母长期的教育 B、 社会舆论的规劝 C、 地方风俗的潜移默化 D、 法律制度的规定 参考答案: D、

2 、比较“法”与“法律”这两个概念,我们会发现 A、 “法律”是一个范畴更大的概念 B、 “法律”有时候不仅仅指代国家法律 C、 这两者的界限有时候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D、 “法”这个概念指且仅指社会规范 参考答案: C、

3 、下列哪一个因素不是导致禁酒令最后被废除的原因? A、 民众抵制 B、 社会舆论 C、 战争影响 D、 市场混乱 参考答案: C、

4 、“斯堪的纳维亚”执法方式是一种: A、 制度化的社会管理方式

B、 以经济人为前提的社会成本估量方式

C、 对交通事故引起的伤残给予国家福利补贴的立法 D、 定期或不定期的执法运动 参考答案: D、

5 、以下哪一选项不是运动式执法的优势? A、 有助于日常化的制度运作 B、 可以节省监督成本

C、 可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D、 有助于矫正人们的违法行为 参考答案: A、

6 、假设在某个社会中,公权力限制个人饮酒的行为,这就涉及到: A、 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B、 可以强化人们的宗教信仰 C、 可以净化人们的道德情操 D、 对酒类市场的管理大有帮助 参考答案: A、

7 、美国历史上的禁酒令是在哪一年生效的? A、 1911 B、 1920 C、 1939

D、 1945

参考答案: B、

8 、醉驾入刑的立法举措是一种: A、 提高法律强制力的制裁措施 B、 体现社会民主商谈的立法行为 C、 反映中国社会传统风俗的规则制定

D、 必须取决于行为者理性同意的立法行为 参考答案: A、

9 、醉驾入刑所带来的社会效果不包括以下哪一个选项? A、 加强人们的守法意识 B、 提高出行的方便性 C、 增大法律规范的刚性 D、 提高社会民众的安全感 参考答案: B、

10 、在中国,下列哪一个描述不符合人们对酒后驾车行为的一般看法? A、 有时候喝酒后开车在所难免

B、 规则是要遵守的,但人情也不可以不顾及 C、 规则就是规则,社会习惯不得超越于规则之上 D、 认为有时候酒后驾车只要自己小心问题就不大 参考答案: C、

11 、下列方式哪一项不属于醉驾行为可能在中国遭受的刑罚? A、 拘役 B、 罚金 C、 有期徒刑 D、 劳教

参考答案: D、

12 、近年来为整顿交通秩序所采取的各种应对举措中,最引起中国社会关注的立法是哪种?

A、 限制机动车数量 B、 醉驾入刑 C、 禁止违章停车

D、 加重对无照驾驶的处罚 参考答案: B、 1

描述你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所存在的交通问题,并给出你认为可行的治理方式。 回答:

我所在的城市即合肥存在的交通问题为道路、站台存在大量黑车。这些黑车往往先以花言巧语诱骗乘客上车后再索取较正常出租车高3到4倍的车费。且这些黑车往往有一定的组织性,在拉客时会互相帮衬,在遭遇查处时会互相通告。

可行的治理方式:交通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站台等地的治安管理,加大

巡逻力度,可派遣便衣扮作乘客蹲点来顺藤摸瓜,抓捕黑车司机。

法律机关应加强立法工作,加大对构成欺诈行为的黑车司机的惩处力度。

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工作,说明黑车与正常出租车间的区别。 2

根据所学内容,论述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回答:

区别:正式规则是“纸面上的法”,包括社会制度、法律、规章制度、守则和纪律等;非正式规则是“实际中的法”,包括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

联系: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都是规则,都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非正式规则是正式规则在实际运用中的相对化。 3

根据一个例子,简要说明社会舆论如何了影响法律制度的运行。 回答:

举例:美国1920年颁布的禁酒令

说明:美国在1920年生效的禁酒令,不仅禁止生产、运输和销售饮用酒,而且禁止朋友聚会饮酒和带酒品的宴会。由于禁酒令与人们的嗜好和生活需求相冲突,人们纷纷抵制,1933年该法律不得不撤销。法律能否维持和实施,不能仅仅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还不得不受制于社会意识和各种主客观条件。法律要产生真正的效力,需要人们内心的真正认同。 4

你是否同意以下命题:“国家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可以采取种种手段牺牲个人的部分自由”。表明你的立场,并给出你的论证。 回答:

我认为这取决于这一目的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如果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则这一命题完全可以接受。如果这一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少数统治者的一己私利,则这一命题便是错误的。首先个人托庇于国家,在享受国家给予的权利的同时,也负有为国家效力的责任与义务。监管这一义务或责任有时需要个人的部分自由。但只要国家的目的是正义的,是符合大多数国民利益的,个人就应当奉献自己的部分自由。

第二周社会科学视野中的规则与审判

1、哪一个因素无法有效防止法官的主观任意性? A、程序公正 B、法律推理 C、司法独立 D、听从舆论 参考答案: D、

2、通过“许霆案”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A、法官应该准确适用条文

B、法官判决时应该听从民众和媒体的呼声

C、法官应该仔细斟酌与法律要件有关的具体事实 D、法官判决时应该考虑专家学者的意见 参考答案: C、

3、对判决的可预测性而言,以下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A、判决公开之前必须经过上级法院审批 B、防止律师在辩护中对法律作出不同的解释 C、详细阐述判决理由

D、所有判决都必须经过当事人同意 参考答案: C、 4、“徒法不足以自行”。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有没有法律无所谓,关键看个人的自我约束 B、不能仅用法律约束所有的人 C、应该让法律形成自动运作的机制

D、法律的有效实施还有赖于人的使用运作 参考答案: D、 5、“利益衡量”体现的特点中,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奉法律为教条 B、使规范体系柔性化

C、重视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D、承认对一个问题存在复数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A、

6、下列哪个学派不特别注重案件中的利益衡量问题? A、利益法学派 B、现实主义法学派 C、自然法学派 D、法经济学派 参考答案: C、 7

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是不正确的? A、法律上的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 B、政府也必须受到法律制约

C、必须采取法律手段消灭事实上存在的一切不平等

D、国家平等地保护公民的法定权利,同时平等地要求公民履行法定义务。

参考答案: C、

8、如果当广大群众在行动中都忽视规则时,就会爆发法律秩序的危机,从这个层面来看,法律的本质特征是下列哪一项? A、合意或承认 B、国家强制 C、事实认知 D、普遍适用 参考答案: A、

9、下列哪一个学术领域是最近十年来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 A、分析法学

B、脑神经认知科学与法律行为学 C、女性主义法学 D、自然法学 参考答案: B、

10、下列哪个因素最能有效防止酒后驾驶行为 A、法律规范没有弹性 B、执行规则时的临机应变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 D、顾及家人的不安 参考答案: A、

11、中国传统文化中餐叙时的相互劝酒应该属于下列哪种理性的规制范围? A、工具理性 B、沟通理性 C、规范理性 D、情绪意识 参考答案: B、

12、关于醉驾入刑这一问题,下列哪一种状况体现了工具理性的特点? A、趋利避害 B、根据公平正义 C、考虑他人面子

D、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的尊重 参考答案: A、 1

试论影响法律规范对个人行为产生约束力的主要因素。 回答:

影响法律规范对个人行为产生约束力的主要因素有:

1.法律规范没有弹性,提高法律风险,加强违法必究的印象,让违法的行为者产生痛感,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适用是公正的,任何个体或者团体都没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尤其是政府要率先守法。

3.实施规则的强制手段需要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且应具有正当性根据,即法律应具有合意或承认的本质特征。 2

以商鞅“南门立信”的故事为线索分析树立法制权威的方式和条件。 回答:

树立法治权威的条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法律的适用是公正的,任何个体或者团体都没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树立权威的方式是政府要率先守法,认真对待法律,说话算数。就如同商鞅发布悬赏后,有人做到,便给予那个人重赏,政府的权威便在实践中得到加强。 3

对许霆案中涉及的不同利益进行比较和权衡,给出适当的处理意见及其理由。

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考察中国法律与审判的可预测性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回答:

我给出的处理意见是判处许霆退换所有赃款,并处罚金10000元,并有期徒刑2年。因为许霆虽然盗取的是金融机构的现金,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性,但由于此案中银行方面也有管理不当的责任,且从事件的结果看,并没有造成不可弥补的生命财产损失。故相较于一审作出的无期徒刑可作出较轻的判决,即以上的判决。 4

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考察中国法律与审判的可预测性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回答:

案例:彭宇案

南京小伙彭宇好心扶起在公交站摔倒的徐寿兰老太,却被徐老太及其家人指认为他是撞倒徐的人。尽管有目击证人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依然按照“逻辑”判处彭宇4万余元的赔偿,法院“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的判决,被称作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毁灭性打击。

改进意见:

法律机关在进行审判的过程中应该作为中立第三者的立场不至于在外界影响下而被动摇。坚持程序公正原则、对话性论证的逻辑严密原则,防止法官在行使裁量权时出现偏差。此外法律机关一档对涉及的不同利益进行比较和权衡,作出适当的处理意见。

第三周中国秩序原理的诠释

1 、下列哪部著作为哈佛大学巴西教授昂格尔所著: A、 《社会的法律》 B、 《经济与社会》 C、 《古代法》

D、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参考答案: D、

2 、根据昂格尔的论述,中国传统法由: A、 自然法与人定法构成 B、 习惯法与人定法构成 C、 习惯法与官僚法构成 D、 官僚法与自然法构成 参考答案: C、

3 、在传统中国,由 “引经而议”这一做法所产生的效果不包括: A、 把道德话语导入进法律性话语 B、 法律的实施由此就逐步联系起来了 C、 弱化了当事人参与司法决定的积极性

D、 使得审判案件过程中意见沟通的作用明显增大 参考答案: C、

4 、由于不存在着天赋人权这样超越实体法的超验价值,在传统中国,在法律之上存在的根本规范是什么? A、 情 B、 理 C、 俗 D、 道

参考答案: D、 5 、清初学者汤斌曾经对“儒家式合理主义”进行过评述,下列哪一个选项不能代表他的观点?

A、 儒家的问题不在于不相信理性

B、 中国的儒生之所以迂腐,是因为他们不够理性 C、 儒家的问题在于世俗合理性过多

D、 儒家教育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人们缺乏原则和信仰 参考答案: B、

6 、 “清教徒式合理主义”与“儒家式合理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 A、 后者以实现宗教诉求为取向 B、 后者以顺应现实为基本价值取向 C、 前者以顺应现实为基本价值取向

D、 “儒家式合理主义”有利于重商文化的形成 参考答案: B、

7 、下列哪一个概念属于马克思韦伯所采用的法社会学分析框架: A、 商谈理性 B、 交往理性

C、 形式非理性 D、 情感非理性 参考答案: C、 8 、根据本周课程一中所引述的德国思想家的论述,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不具备以下哪个特征?

A、 没有形式合理性

B、 很难在理论上进行整合

C、 在其体系顶端存在着起重要作用的“迷信大宪章” D、 在其体系顶端存在着类似现代宪法的根本规范 参考答案: D、

9 、下列哪一句表述属于英国法学家奥斯丁的观点? A、 法律体系是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 B、 人定法必须符合自然法 C、 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

D、 法律与道德间不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参考答案: C、

10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语境中,能够准确表达政府官员与百姓特殊关系的表达是:

A、 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商谈

B、 两者的关系由中国特殊的贵族阶层从中调和 C、 政府官员被称为“父母官”

D、 没有特殊的官僚阶层,社会基本上实现了全面自治 参考答案: C、

11 、根据本周课程一中所引述的德国思想家的论述,中国皇帝诏书的内容特点不包括:

A、 具备教诲性质的内容 B、 具备命令性质的内容

C、 它们对审判进行普遍的或者具体的干预 D、 它们一般以国家法典的形式进行编撰汇总 参考答案: D、

12 、使用理想型的分析方法,借助社会科学的工具性框架来对中国社会进行论述的社会学家是: A、 马克思 韦伯 B、 迪尔凯姆 C、 齐美尔

D、 卡尔 马克思 参考答案: A、 1

在本周课程中,提到了韦伯与昂格尔对中国法律秩序进行的论述,请任选其中一位的观点进行阐释。 回答:

(选取韦伯)马克思韦伯把中国传统的法律秩序描述为“巫术之园”,因为受儒家

伦理和价值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法律与审判通常是异常非理性的、神秘的是一个有些怪异的场域。中国虽然早就建立了官僚国家,采取了科层制管理方式,但这种官僚机构可以划分到父权家长制这个特殊类型之中。以父权家长制为前提条件形成的国家制度,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半是教诲,半是命令。把完全不同性质的规范杂糅到一起的法律当然没有形式合理性,甚至充满了矛盾,对立面互相作用的结果就会产生出明显的甚至极端的非理性,很难进行逻辑上的处理。 2

试论述刚性规范与柔性规范的异同。 回答:

异:刚性规范强调严刑峻法的法律观,必须以强制的方式来贯彻执行:而柔性规范是刚性规范在现实社会条件的作用下自我调整形成的。

同:都是人们行为准则的规范。二者共同构成了法律秩序体系。 3

请结合所学内容,解释名词“巫术之园”。 回答:

中国虽然早就建立了官僚国家,国家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父权家长制。因此法律规范具有半是教诲,半是命令的混合型特征。法律具有教诲的一面,所以发挥着教育功能,这时法律与道德以及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把完全不同性质的规范杂糅到一起的法律当然没有形式合理性,甚至充满了矛盾,对立面互相作用的结果就会产生出明显的甚至极端的非理性,很难进行逻辑上的处理。法律规范里面充满了迷信色彩很浓厚的象征性符号主要表现为礼仪、习俗等等,对人们的行动、对人们的意志自由构成了限制。处于这样的精神状况的法律秩序就是“巫术之园”。 4

请针对以下命题做出评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以当事人满意为准,而不必一味地拘泥于法律规范与事实真相”

回答:

我认为该命题错误。该命题颠倒主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当然应首先以法律规范与事实真相为准,再次再兼顾当事人的满意度。如果仅仅为了让当事人满足,而做出违背事实真相的判决,人民信服的法律体系就会遭遇崩溃。所以说,法律规范与事实真相才是审判的首要准则。

第四周作为复杂系统的制度设计

1 、关于“第三领域”,下列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这个领域中,强制与合意不断地进行重组

B、 在这个领域中,充满着使当事人乃至社会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努力 C、 其结果最终导致司法变成了一个寻找利益均衡点的过程

D、 可以看到寻找均衡点的轨迹在经济学建模下呈现出单一线性结构 参考答案: D、 2 、根据所学内容,哪一位著名华裔美籍历史学家曾经专门分析过清代审判制度中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互动关系 A、 黄宗智 B、 费孝通 C、 黄仁宇 D、 费正清

参考答案: A、 3 、如果不考虑秩序的正当性和当事人的满意度,有关当局可以采取的迅速解决社会纠纷的方式是:

A、 通过宣传强调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益处 B、 运用强制手段来主动解决纠纷 C、 采取消极态度对社会纠纷听之任之 D、 通过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参考答案: B、 4 、根据所学内容和分析手法,若制度上提供的第三者强制力小于能够充分解决纠纷的强制力,则会出现: A、 缠讼、健讼现象

B、 更有效地息事宁人的结果

C、 在制度之外进行私力救济的倾向 D、 合同的第三者履行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答案: C、

5 、根据所学内容和分析手法,假设进行诉讼的制度成本和社会成本过大,则: A、 当事人对强制力的内在认同就会增强 B、 当事人倾向于选择法律制度解决问题 C、 当事人倾向于回避诉讼

D、 当事人行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参考答案: C、

6 、中国司法机制设计的特色包括下列哪一选项 A、 在审判过程中特别强调严格程序的适用

B、 在强制和合意之间侧重于强制解决问题的手段 C、 不注重私下协商与沟通,强调对簿公堂的必要性 D、 在审判过程中加强了讨价还价和调解的环节 参考答案: D、

7 、根据所学内容,在授课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中,司法制度安排的关键是: A、 如何使得人们都选择法律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 B、 如何使得人们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获得满意的结果

C、 如何把强制和合意进行适当的组合,使得解决纠纷的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D、 如何把司法与立法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 参考答案: C、

8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司法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强调: A、 为了追求实事求是,可以把判决的既定力相对化 B、 检察院和法院固守审判权独立和规范性的要求 C、 牺牲法律关系的安定性

D、 司法机关采取根据事实对案件有错必纠的态度 参考答案: B、

9 、下列哪一本著作探讨了六十四卦的二进制和“决策之树”分形原理: A、 《皇极经世》 B、 《格物论》 C、 《老子》 D、 《春秋》 参考答案: A、

10 、根据所学内容,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说明了: A、 传统中国的立法注重基本规范的建构

B、 传统中国的立法往往采取一分为三的结构 C、 传统中国的立法奉行宜粗不宜细的原则 D、 传统中国的立法重视社会舆论的建议 参考答案: C、 11 、根据滋贺秀三的观点,在传统中国,司法公正的保障不包括下列哪一选项: A、 自上而下的监督 B、 内部制裁

C、 行政技术、人事技术 D、 严格的程序规则 参考答案: D、

12 、在日本著名法制史专家滋贺秀三的著述中,中国传统的法律与审判主要表现为:

A、 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自治立法现象 B、 一种自上而下的精密的调整以及教化 C、 一种中央通过实证法对社会的直接控制 D、 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教会法体系 参考答案: B、 1

根据所学内容,简要论述滋贺秀三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法律与审判的主要思想。 回答:

主要思想:

中国传统的法律与审判主要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非常精密的调整以及教化。他认为中国式审判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可以理解为一种行政技术,而不像现代西欧的

审判那样强调程序公正,强调职业法官的独立性。在传统中国,司法公正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程序规则和论证规则来保证,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和内部制裁,这样的行政技术、人事技术来保证。因为中国的审判存在着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调整以及事后的纠正,所以审判权之间不存在互相排斥的相克性。法官不是独立的,判决也没有既判力,甚至不构成一个明确的判定。在这样的状况里,权利义务关系不是稳定的、清晰的,但从行政技术的角度来看,审判是很严密的调整和管理的过程。 2

根据所学内容和授课所采用的分析模型,简要描述并说明“强制”与“合意”之间的组合关系。 回答:

“强制”会造成使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问题的制度成本,“合意”则能够减少这种成本。司法制度安排的关键是把强制与合意进行适当的组合,使得解决纠纷的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此,中国式机制设计的特色是在审判过程中加强了讨价还价环节,以便人们在强制与合意之间反复寻找均衡点,从而形成或者恢复关系结构的和谐。

处理纠纷和司法决定的均衡点在解纷需求曲线与利用成本曲线的交叉点E(C0,F0)上,即强制与合意达成平稳协调或者最佳组合之时。 3

名词解释:“差序格局”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认识框架里,人是生存在社会关系之中有亲子关系、夫妇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终其一生,人都是关系性存在而不是原子化的。这是一种社会学观念,不同的关系是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的,费孝通先生把这种关系距离定义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4

试对以下观点进行评析。“如果法官能够自由裁量很多事情而不受到制度上的约束,那么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权利都处于危险之中” 回答:

我同意这句话所表述的观点。如果法官能够自由裁量很多事情而不受到制度上的约束,会使得司法的任意性大幅度增加,法律的实效性就会大幅降低,对判决的预测也有可能因此落空。失去了程序公正原则、对话性论证的逻辑严密原则等制度上的约束,法官在行使裁量权时就有可能出现偏差,法律和审判会失去权威性,因而我们每个人的权利都处于危险之中。

第五周诉讼的道德化与技术化

1 、根据授课内容,关于小悦悦一案,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此案引起了社会舆论对冷漠大众的反思

B、 根据有关法律,那18个视而不见的路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C、 中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不包含对见义勇为行为免责的相关规定 D、 此案从另一侧面展现了法律、社会、道德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 参考答案: B、

2 、在许云鹤案中,法院在认定事实方面存在最大的问题是: A、 法院没有考虑王老太太是否对自己的损害有过错 B、 法院没有考虑王老太太的损害是否与许云鹤驾车的行为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

C、 法院没有考虑许云鹤是否存在酒后驾车现象 D、 法院没有考虑许云鹤是否存在撞人的主观恶意 参考答案: B、

3 、下列选项所列举的责任重,不适于无过失责任原则的是: A、 不为特别规定所列举的因汽车制造产品缺陷致人损害 B、 不为特别规定所列举的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 C、 不为特别规定所列举的饲养动物致人损害 D、 不为特别规定所列举的高空坠物致人损害 参考答案: D、

4 、关于民法中的过失责任法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过失责任以当事人有过失为承担责任的原则 B、 过失责任的运用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C、 在过失责任的司法运用中,法官不可以以常理来进行过失推论

D、 如果被告针对原告的请求提出了反证,只要反证成立,那么过失推论就无从成立

参考答案: C、

5 、在彭宇案中,假定造成老太太受伤的原因真是彭宇所造成,那么 A、 彭宇无论如何都应当承担完整的责任

B、 如果老太太违规穿越马路,则彭宇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C、 有可能出现所谓“混合过失”的情形

D、 如果双方都没有过失,则应当按照平等原则进行裁判 参考答案: C、 6 、根据彭宇案的案情,下列哪一选项不应当属于法官在分配事故责任前应考虑的事实:

A、 法官需要考虑加害人是不是充分履行了法律上的注意义务 B、 法官需要考虑受害人是不是充分履行了法律上的注意义务 C、 法官需要考虑当事人双方是否能够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D、 法官需要考虑当事人双方有没有注意防止损害的继续扩大 参考答案: C、

7 、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责任分配原理,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是依据因果关系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B、 它是依据过失行为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C、 它是依据特别规定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D、 它是依据抽象价值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参考答案: D、

8 、彭宇案所引起的全国性的“蝴蝶效应”不包括: A、 人们对现行司法制度的反思 B、 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争议

C、 社会上出现了“先存证,再救人”的现象 D、 使得中国的司法改革走上了正轨 参考答案: D、

9 、彭宇案中法官的裁量和说理清楚地表明:

A、 在中国司法系统中,法官的自由裁量受到法条的严格约束 B、 法官试图通过裁量弘扬某种利他主义精神

C、 法官的判决书的论证于学理上不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D、 判决书中四六开的责任分配于法有据 参考答案: B、

10 、在彭宇案中,彭宇找来为其作证的证人证言不属于: A、 言辞证据 B、 反证 C、 间接证据 D、 传来证据 参考答案: D、

11 、过失盖然性推定在民事诉讼法中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 A、 要减轻负有举证责任的加害人一方的责任 B、 要减轻负有举证责任的受害人一方的责任 C、 要减轻必须进行自由裁量的法官的责任 D、 要增加负有举证责任的受害人一方的责任 参考答案: B、

12 、在彭宇案的审理中,法官在判决论证中没有给出的理由是: A、 从常理分析,撞人者一般都会主动地去救助被害人

B、 从常理分析,如果被告人是见义勇为,应当去抓住真正的施害人 C、 根据社会情理,被告人应当在原告家属到场后自行离开而不是一同送往医院 D、 被告人一定是因为逃走不成才希望通过帮助被害人的行为减轻责任 参考答案: D、 1

根据授课内容与民法的责任法理,说明彭宇一案判决说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回答:

法官强调常理、社会情理并由此推论彭宇可能具有过失,而完全忽视了民事诉讼中分配证明责任时必须奉行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完全忽视了不能履行举证责任的一方不得不承担不利后果的处理技术。审理这个案件的法官似乎在昭示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即便对这次意外事故双方都没有过错,那被告也不得不按照四六开的比例分担损失。在被告已能提出比较充分的间接反证也就是提出能合乎逻辑地证明事情不是这样的证据或证人,那么这种过失推定就无从成立。彭宇找到在他身后的乘客作为证人,这就是有力的间接反证。法官既不理睬“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也不理睬间接反证可以推翻过失推定的技术标准。他要

让被告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更精确地说是让无辜者分担损失在法理上是根据民法通则上规定的公平责任原则公平,使过失责任的法理出现了意外。法官实际上是在以公平的名义要求无辜者分担受损者的痛苦,似乎是要强行某种形态的利他主义精神。但是,这样推行公平责任原则法官的裁量权未免太大了,反倒会导致不公平的结果。(根据授课内容) 2

简要列举一下用法律干预道德所可能产生的负面社会效果,请至少列举一个,并进行逻辑上地说明。 回答:

法律干预道德可能会导致抑制善意的伸张。

举例:舍己救人的问题

因为面临生死的抉择,如果法律强制人们服从道德规范,实际上是把利他主义作为法律的意识形态,这样的法律不一定落到实处。在救助活动中,人们的动机是道德的感召还是基于法定的义务?出于自愿的牺牲让人尊敬和感激,基于义务的牺牲很可能反倒会减弱尊敬和感激的程度。这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抑制善意的伸张。法律强行道德本来是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但履行义务的行为或者例行公事会抹杀道德的高尚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使得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道德纽带却进一步松驰了。 3

名词解释:无过失责任原则 回答:

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确认责任的准则。执行这一原则,主要不是根据行为人的过错,而是基于损害的客观存在,根据行为人的活动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而由法律规定的特别加重责任。(说明:部分源自网络) 4

结合下列表述,论证你是否赞同这一表述。“国家在制定法律规范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考虑和吸收已经存在的社会规范” 回答:

我部分赞同这一表述。因为已存在的社会规范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我们对待它们应该加以区别。应充分尊重、考虑和吸收合理的已经存在的社会规范,而要抛弃不合理的已存在的社会规范。因此鉴于已存在的社会规范的复杂性(包括不合理和合理的),应该区别对待它们。

第六周追问法律的正当性

1、“怨毒者告密”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

A、纳粹制定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

B、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乃是泾渭分明的

C、如果追究该名女子的责任,有可能出现不合法理的新法“溯及既往”判决 D、以上皆非 参考答案: C、

2、就奥地利著名法学家凯尔森的观点而言,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凯尔森认为法律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创造

B、在凯尔森的体系中,其金字塔结构的顶点规范被称为自然法 C、凯尔森完全赞同法律是一种日常道德在国家制度中的实践 D、凯尔森开创了纯粹法学的理论体系 参考答案: D、

3、就德国大哲康德的观点而言,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道德强调的是动机以及动机行为的纯粹性 B、动机不纯正,有可能不符合道德的要求

C、法律必须符合某种道德准则,否则就不是法律 D、道德的规范特征在于去除了外在的强制 参考答案: C、

4、根据所学内容,课程中引述的雅各宾派的例子说明了: A、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雅各宾派执政时间太短

B、强行统一社会价值观进而树立公德标准的举措往往会造成历史悲剧 C、教会是法国大革命最大的敌人

D、雅各宾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过于重视商谈沟通 参考答案: B、

5、根据所学内容,课程中引述的费孝通先生的例子说明了: A、从古到今中国人于私德领域都不存在任何问题 B、中国人完全没有任何公德观念

C、中国人不关心自身事务以外的任何问题

D、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可能存在两套行事准则 参考答案: D、

6、根据所学内容,下列哪一选项错误地描述了“私德”与“公德”的界限: A、私德不能妨碍公共事务决定和公共秩序的维持 B、“公德”的范围是由社会核心价值所决定的

C、国家不能够通过合法的程序制定干预公民“私德”层面的法律 D、私德不能妨碍其他人的私人自由 参考答案: C、

7、现代法治国家在制度设计上是要去承认私人生活领域中价值观的多样性,下列选项哪一项不能代表对此种多样性的承认? A、它是依据因果关系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B、它是依据过失行为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C、它是依据特别规定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D、它是依据抽象价值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参考答案: D、

8、根据所学内容,同性恋这一现象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接受说明了 A、人们不得不与时俱进地接纳新出现的事态

B、社会舆论对私德问题的态度愈发宽容

C、这一现象在大多数社会中已经得到了法律的普遍许可 D、大多数人们倾向于认同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B、

9、根据所学内容,就世界范围内的一般情况而言,法律对私德的宽容度呈现怎样的态势?

A、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愈发收紧 B、与几百年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

C、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自由思潮的兴起,法律要更多地干预个人的私生活 D、以上皆非 参考答案: D、

10、在古代中国,文武百官的制服之所以各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因为 A、古代中国存在着严格的官员等级制度 B、这样做能方便官僚辨认对方职务职位 C、纯粹出于美观的考虑

D、这些官服难以被仿制,从而可以杜绝“假官”的存在 参考答案: A、

11、根据所学内容,下列哪一种行为虽基于双方同意,但也一般被认为是违法犯罪行为?

A、商家出售伪劣产品 B、相约自杀,双双身亡 C、赌博

D、父母擅自处分未成年子女的财产 参考答案: C、

12、以下哪种行为属于“公德”的调整范围? A、卖淫嫖娼 B、吸毒

C、身着奇装异服 D、在动车组上吸烟 参考答案: D、 1

概念辨析:“公德”与“私德”。 回答:

“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私德基本上只是反映个人的价值选择或者偏好,而在公德问题上,社会的核心价值主流的思想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名词解释:法律的内在道德性。 回答:

法律必须有其内在的道德,包括法律应该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稳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官方行为与公布的规则必须一致性等八条准则。富勒认为这些程序“美德”与实体法实现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种“内在道德”。法律必须有其内在的道德,包括法律应该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稳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官方行为与公布的规则必须一致性等八条准则。富勒认为这些程序“美德”与实体法实现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种“内在道德”。(部分参考网络) 3

简述英国法学家约翰菲尼斯的主要观点。 回答:

主要观点:

1.自然法的根本宗旨是确定人类善,道德共同体是它需要的解释。

2.道德还是法律的上位规范。如果法律妨碍了公共善的实现那么它就会缺乏道德上的约束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根据道德来检验法律、改进法律使法律能够真正实现公共善。公共善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善治,存在着一种超验之维。 4

材料论述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就材料内容进行论述。案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后,4299年春末夏初的纽卡斯国。那年5月上旬,该国洞穴探险者协会的维特莫尔等五位成员进入位于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险。但当他们深入洞内时发生了山崩,岩石挡住了石灰岩洞的唯一出口。五位探险者发现受困后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由于探险者未按时回家,他们的家属通知探险者协会,一个营救队伍火速赶往出事地点。由于洞穴地点地处偏远,山崩仍在继续,营救工作的困难大大超出了事前的预计,而在营救过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夺去了十名营救人员的生命。与此同时,洞穴内五位探险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随身所带的食物有限,洞内也没有可以维持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探险者很可能会在出口打通前饿死。就在被困的第二十天,营救人员获知探险者随身携带了一个可以收发信息的无线设备。洞外人员迅速通过通讯设施给受困的探险者取得了联络。当探险者问到还要多久才能获救时,工程师们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于是向营救人员中的医生描述了各自的身体状况,然后询问医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当医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洞内的通讯设备沉寂了。八小时后,通讯恢复,探险者要求再次与医生通话。维特莫尔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询问,如果吃掉其中一个成员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纵然很不情愿,医生还是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维特莫尔又问,通过抓阄决定吃掉他们中的哪一个是否可行。这当然是个医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当政府官员和牧师都不愿意回答这一问题时,洞内就没有再传来任何消息。在探险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营救终获成功。但当营救人员进入洞穴后,人们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维特莫尔已经被他的同伴杀掉吃了。根据四位生还者的证词,在他们吃完随身携带的食物后,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来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通过抓

阄来决定吃掉谁,因为他身上刚好带了一副骰子。四位生还者本来不同意如此残酷的提议,但在探险者们获得外界的信息后,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反复讨论了保证抓阄公平性的数学问题,最终选定了一种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他们的命运。掷骰子的结果把需要牺牲的对象指向维特莫尔,他于是被同伴吃掉了。四位探险者获救后因营养失调而住院治疗。出院后,四位获救者被指控谋杀维特莫尔。初审法庭经过特别裁决确认上面所述的事实,根据纽卡斯国刑法的规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谋杀维特莫尔的罪名成立,判处绞刑。四位被告向纽卡斯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回答:

我不同意对四位被告施以绞刑的判决,应该改为罚款并共同负责照顾受害者的家属。

理由如下:

1.四位被告并无谋杀死者的主观恶意,杀人食肉的办法是由受害者自己提出来的,且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抓阄的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因此不构成谋杀罪名成立的蓄意这一前提条件。

2.法律审判虽然要符合既定规范,但也要着眼事实。从事件结果看,由于5人在极端情况下采取了极端措施,而避免了5人全部遇难的结局而使得四人存活。相较而言,有人存活总好过无人幸存。如果对四位被告施以绞刑,便使得事件的结果变为四人在历经艰难后,没有死在自然灾害中,反而死在同胞的屠刀之下。未免太不符合人情。

3.法律不溯及既往。原来没有法律规定,人们就这么做了,现在立法者突然发现这么做有问题,于是颁布了一个法律追究过去行为的责任,这显然是不公正的。5人在实施杀人食肉以求生存的计划前曾经询问外界的政府官员和牧师等可以代表法律和道德的相关组织机构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但在当时,这些组织并未明言禁止这一计划。法律既然当时没有禁止,事后再追究责任明显不公正。

4.判处罚款并负责照顾受害者家属,是因为在客观上由于受害者一人的牺牲成全了4人的生存,四人应该负有对此作出补偿的责任。

第七周司法改革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1、根据所学内容,不属于大陆法系书面审理方式的特点是哪一项?

A、控辩双方的主张很少有机会在公开场合面对面进行表达 B、法官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审判

C、判决主要取决于当事人之间互相竞争说服力的抗辩活动 D、法官可以根据职权进行调查取证以确保审判的客观性 参考答案: C、

2、根据所学内容,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不利于改善法官的素质 B、不利于外部监督 C、不利于提高审判效率

D、不利于公开而充分的法庭辩论活动 参考答案: D、

3、根据所学内容,电脑量刑被引入刑事审判的初衷是: A、以精确的技术手段进行司法制度创新

B、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官在量刑时的自由裁量空间 C、法院人手不够,需要电脑帮忙处理积压案件

D、把所有刑事案件都解决在一审法院,尽量防止当事人上诉 参考答案: B、

4、电脑量刑引入司法审判可能会令法官变成一台“自动售货机“,下列哪一个选项与这样的变化格格不入?

A、输入事实和法律,判决就会自然地生成 B、同样的案件,可以得到同样的判决

C、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D、通过不同价值观的比较权衡能最大限度保护人权和个案公正 参考答案: D、

5、一般而言,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对审理过程的监控主要体现在: A、案件处理是不是在法定期限内完成 B、诉讼文书的制作是不是符合标准

C、庭审活动是不是遵循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有关规定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 D、

6、在河北省雄县人民法院所导入的“一案两卡”式案件流程管理制度中,“两卡“指的是? A、“原告卡、被告卡“ B、“立案卡、结案卡“ C、“审判卡、调解卡“ D、“程序卡、实体卡“ 参考答案: B、

7、根据所学内容,课程中提到的通过信息技术对案件审理进行全程监控的手段是?

A、电脑量刑

B、案件流程管理制度

C、在互联网上公开判决内容 D、普及法律信息检索系统 参考答案: B、

8、根据所学内容,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解决司法腐败问题的制度化手段? A、完备辩论规则 B、实行判例公开

C、加强公众舆论对司法的干预 D、加强程序公正 参考答案: C、

9、下列我国宪法的哪一个版本采取了“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之表述?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参考答案: A、

10、根据所学内容,李庄案的审理所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 A、不应该拘捕和审判律师 B、没有为李庄安排辩护律师

C、没有深究李庄是否行贿受贿的问题

D、以破坏律师与客户之间的攻守同盟为目标 参考答案: D、

11、根据所学内容,黄松有案之所以令法学界感到震惊,其原因不包括: A、黄松有是一个为民事审判做过贡献的学者型法官 B、司法界的顶层人物居然也走上了被告席

C、黄松有在判决执行的过程中接受了律师的贿赂

D、该案意味着在判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灰色利益链条 参考答案: A、

12、结合所学内容,关于法律体系的实际效力,下列哪个表述是不正确的? A、法律体系是否具有实际效力,主要看它的强制执行力

B、法律体系是否具有实际效力,关键在于制定法律的主体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法律体系是否具有实际效力,取决于具体案件的审理的公正性

D、法律体系是否具有实际效力,有赖于一般民众具有充分的法律知识 参考答案: B、 1

名词解释:案件流程管理制度 回答:

案件流程管理制度是把关于程序正义的理念转换成了对审判活动各个环节的处理方式、质量指标进行追踪式监控的行政技术和人事技术。监控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考察案件处理是不是在法定期限内完成,诉讼文书的制作是不是符合标准,庭审活动是不是遵循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有关规定,还有法院关于案件审理的具体规定、技术操作守则、执行的情况等等。这些要求都被分解为具体的任务指标,由监管部门不断进行观测、登记、督促、考核以及评价。实际上,案件流程管理制度是把程序规则、论证规则都转化成了很详尽的审判质量指标体系。在案件受理和指定办案法官的环节限制裁量权,基本上取消了庭长向法官分派案件的权力,并

通过信息技术对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2

请结合你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特征,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看法。 回答:(注:部分参考网络)

我国目前的司法状况仍不尽如人意,还远未达到完善的地步。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仍层出不穷,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吃喝卡要、索贿受贿、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而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局部的,但其消极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官吏的腐败、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造成今天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当然有社会风气和法官素质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司法体制方面的原因。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人大对司法进行监督显然有其宪法依据。但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大监督都合理合法,人大监督有法律依据,司法独立同样如此,不能为了行使人大监督权就可以违反司法独立的原则,这样行使监督权不仅与法无据,而且违反了法律规定,成为法所不容的非法监督。

2.司法独立就是不要党的领导,或者削弱党的领导。基于这种认识导致了部分地区司法机关与地方党委不正常的关系,司法机关完全受命于地方党委,成为党委的附属产物。事实上这种“以党代审”的做法导致的部分办案不公,反而使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大打折扣,也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成为导致司法腐败的诱因之一。

3.事实上法院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并未树立起其应有的地位和形象,在我们国家法院并不具有与政府相并列的地位,其日常费用、经费均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如此以来,司法机关的人事权、财产权就受制于当地政府。

以上种种导致我国的司法体制中缺乏司法独立。 3

结合所学内容,试简要分析中国的“舆论审判怪圈”现象。 回答:

在传统中国,由于情、理、法并立的多元结构,作为情理的表现形态和评价尺度的舆论,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干预司法过程。由于我国司法制度还不完备,社会信誉度还不高,有关当局试图通过对审判的舆论监督来确保司法公正。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对诉讼案件的社会关注也在不断增强,而新媒体为公民观察、参与以及监督审判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手段。结果是围绕审判的网络舆论越来越活泼,俨然形成了一个虚拟法庭、影子法庭这样的司法舆论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办案法官以及整个司法系统被置于聚光灯下接受公众的审视和品头论足,法律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司法权似乎从边缘转移到中心。另一方面,法院的一举一动都在舆论的监督之下,最后是舆论左右审判结果的事态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舆论审判的现象。 4

请结合以下材料,以“电脑量刑”为主题作小论文。在美国电影《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聪明”的机器人――“先知”。“先知”能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共有三个电脑“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 回答:

(注:部分参考网络)

电脑量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的先例完全可资借鉴。在美国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未来的人类已经能够通过电脑侦查出人的犯罪企图,并组织警察逮捕并定罪,其中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电脑量刑的作用机制及体系。从我国历史来看,不乏这种借助外力断案的先例,“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国古代第一个法官皋陶用神兽来判断是非,宋代的包公借助于天眼来明察秋毫。这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人类从那个时候就认识到自身智力和认识的局限性,而希望借助于更多的手段来帮忙,所以,电脑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引入到法庭判案过程中,应该说也是与时俱进的合理之举。

武汉大学刑法博导赵廷光教授潜心研究14年,于2003年研制成功电脑量刑系统。2005年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该系统涵盖了所有刑法量刑条款,400余个罪名。

脑量刑属于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它是综合运用现代现代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成果,采取数学模型的技巧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集法律有关规定和专家审判人员的经验以及他们正确适用法律定罪量刑的案列于一体的产物,它根据审判人员提供的案情事实信息,运用系统存储的法律和有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为审判人员审理刑事案件提供准确定罪量刑与最佳量刑的方案。[2]脑量刑法的关键是研制电脑辅助量刑的专家系统。从初步研究的结果来看,电脑量刑辅助专家系统大致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知识获取系统。把有关量刑的知识转化并加工为电脑的内部表示。第二,知识库。其中包括法规库、经验库和判例库三大部分。法规库存储与定罪量刑有关的所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经验库主要存放专家型审判人员汇总的、如何正确适用法律量刑的经验,以及表现为论文形式的、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和对审判经验的理论概括。判例库主要存储经最高人民法院或经最高人民法院委托的高级人民法院审定、证明定罪准确、量刑适度的典型案列。知识库可以由设计人员根据法律的废、改、立情况,经验的进一步累计和判例数量的增多,进行修改和补充。第三,推理判断网络。即把犯罪事实和所有与量刑有关的法定量刑情节、酌定量刑情节以及专家型审判人员具体运用量刑情节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整理归纳为千万个“如果出现这一情况,那就这么办”的形式表示的规则。这个过程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构成能处理任何一种排列组织形式的复杂的规则网络。这套规则体现了所有能够得到证据和能从信息中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之后的关系。当把审判人员提供的案件事实信息送入系统之后,该网络在一定策略控制之

下,从知识库里搜索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并得出结果。第四,人机对话系统。即接受需要量刑的案例信息,输出量刑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电脑量刑实质上是法官依据有关量刑规范中的量刑指导原则和方法,将有关被告人的基本情况、犯罪情节等量化数据输入电脑,由电脑依据上述规范,按照编制的程序进行计算,得出量刑参考结果的过程。因此,量刑软件系统不过是量刑规范的数字化表现,装载了量刑软件的电脑不过是法官量刑的辅助工具,其实质是充分运用高科技为审判实践服务,以保证审判质量和提高审判效率,而不是所谓的用电脑替代法审判,法官只不过参考电脑量刑的结果,而不是依据电脑量刑之结果形成判决。在“电脑量刑”的工作模式中,主角、主体仍然是法官,不是电脑。在这个过程中,法官是主体,电脑是工具,无论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法院研发的软件,还是赵廷光教授开发的系统,都仅仅是一种计算刑期的辅助工具。

第八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状

1、结合所学内容,关于科斯所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下述表

述正确的是:

A、在明确产权和实行交易自由化的情况下,社会预期的经济绩效一定能实现 B、审判制度耗时费事,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C、合理的司法规则会提高行为的可预期性并节约交易成本 D、强有力的行政权可以有效保护产权并节约交易成本 参考答案: C、

2、根据所学内容,在法治国家“政治问题”常常被转换为“法律问题”来看待,其相关原因不包括:

A、程序化、技术化的法律方式使得纠纷解决变得理性、可控 B、法律的公开性和中立性有利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C、政治问题的法律化处理只是律师牟利的一个借口而已 D、强调理由论证的法律方式有利于提高执政的正当性 参考答案: C、

3、结合所学内容,在当下中国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关于这两个步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个步骤是在高度集中的、强大的行政权力之外,形成一个一元化的审判权力,第二个步骤是直接对行政权力进行改造。

B、第二个步骤是形成法律共同体,第二个步骤是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 C、第一个步骤是确立司法独立原则,第二个步骤是导入违宪审查制度。 D、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尽量调解处理纠纷,把尽量把信访变成信法的诉讼。 参考答案: D、

4、近十年来,中国的司法改革导致司法领域中产生了一些特定现象,这其中不包括: A、“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废除 B、以“大调解”代替依法裁判 C、倡导“零判决”的司法民主主义 D、“能动司法”口号的提出 参考答案: A、 5、根据所学内容,“能动司法”以及“大调解”的思路将有可能带来的结果是: A、导致审判机关的审判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B、导致办案法官不得不直接面对政策性后果和风险责任,从而往往倾向于逃避责任

C、导致办案法官不得不采取形式主义的策略,在给出判决之时不考虑特定的社会现实

D、导致社会民众对审判机关的信任感增强,从而社会的不确定性减弱 参考答案: B、

6、根据所学内容,中国在司法改革中之所以会出现种种弊端,就学理层面而言是因为当局没有没有充分理解法律在社会中发挥的“应然(Sollen)”与“调整(Coordination)”两种不同功能,关于这两种不同功能,下述理解正确的是: A、“应然”主要解决法律规范问题,“调整”主要解决社会关系问题 B、“应然”主要解决道德教化问题,“调整”主要解决制裁体系问题 C、“应然”主要解决行为正当化(价值判断)问题,“调整”主要解决行为有序化(技术处理)问题 D、“应然”主要解决司法判决问题,“调整”主要解决行政措施问题

参考答案: C、

7、根据所学内容,关于法律程序与法律的调整功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程序上的调整功能,就是让不同的诉求、主张以及价值判断在同等的条件下竞争

B、强调法律程序的重要意义就要把技术性的问题转换为价值问题进行处理 C、审判程序尽管包含着“应然”的内容,但其实主要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调整”的问题

D、法律程序的调整功能要求我们尽量在技术化、理性化的条件下化解进行适当价值判断的困难 参考答案: B、

8、根据所学内容,下列关于“司法腐败”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调解结案率越高,问责的范围就越小,从而司法腐败的余地也就越大

B、当事人基于互惠的妥协往往有可能大幅度压缩法官滥用职权的空间

C、在法外行事与私下交易的弹性条件下,审判者的种种义务还是可以通过人民监督的方式予以保障 D、“零责任”与“零判决”的司法改革口号有助于形成“零腐败”的廉政局面 参考答案: A、

9、根据所学内容,下述对所谓“三审制”改革方案进行了正确概括的选项是: A、“三审制”设计方案与诉讼程序中“三审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B、“三审制”设计方案中“预算审议”与“问责审计”其实是一回事 C、“三审制”设计方案主要是要审查司法权与立法权,没有审查行政权的内容 D、“三审制”设计方案提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软着陆 参考答案: D、

10、关于“三审制”中的“预算审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的目的就是要有步骤地把各级人大转化成财税民主的论坛

B、预算审议在当今中国就是要把争论的焦点聚集在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上 C、“预算审议”将有利于群众参与,因为财政预算牵涉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D、“预算审议”将有利于人大代表的专业化 参考答案: B、 11、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良好的现代国家而言,法治的重要性不包括以下哪一选项: A、个人或者团体只有明确地知道行为准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决策

B、要求公民通过谈判自我履行合同,限制人们利用诉讼制度来强制执行合同 C、法治可以使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必担心他人任意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 D、法治使得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必就问题纠纷逐一与政府官员进行谈判 参考答案: B、

12、结合所学内容,关于现代法治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学说,特别强调两条原则,它们是:

A、个人自由至上原则与优胜劣汰原则

B、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与限制利己动机原则 C、所有权保障原则与契约自由原则 D、平等至上原则与分配公正原则

参考答案: C、 1

概念辨析题:怎样理解法律的“应然”维度与“调整”维度? 回答:

应然,主要解决价值冲突和正当化问题;另一个是调整,主要解决行为冲突和合理化问题。应然是指应该做正确事情的义务,涉及价值判断、道德以及正当性根据,也涉及服从权威的理由。应然与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也就是与萨维尼所说的“民族精神”相关。应然是政治上的优先议题,是法律上的重点领域,例如针对财产所有关系和家庭成员关系的规范,总会涉及社会正义观和道德秩序。调整是指技术层面的有序化处理,侧重确定性和效率,与价值判断没有什么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2

简答题:请结合你所在的国家或者地区谈谈律师这一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回答:

在中国,律师在目前社会中的作用:

1、联系政府与公民的纽带,协调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2、制衡掌握公权力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个体私权力。

3、维护社会公益和支撑社会良知,传播平等现念、权利意识。

4、通过诉讼创设案例典范,推进法治文明的进程。

地位: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群体。没有律师,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就难以维系;没有律师,以正当程序为保障的法律天平就难以扶正。所以,律师制度与法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律师,就没有法治。(部分来自网络) 3

请针对下列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论述应当至少表明你是否赞同此种看法(若不赞同,你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必要的论证。

“在中国国家体制转型的现阶段,法治秩序的建构要优先于大众民主政治的发展“。 回答:

我赞同这一观点。从经济的角度,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良好的国家都以法治为基础。因为投资者、贸易者、劳动者、消费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以及企业,只有明确地知道行为准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决定。以限制政府权力为特征的那种现代法治是,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减少交

易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防止寻租行为。中国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推行法治,是改革开放时代制度变迁的必然逻辑。而大众民主政治是建立在优良的法治秩序的基础上的,只有优良的法律秩序建构才能保障大众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现阶段,法治秩序的建构要优先于大众民主政治的发展。 4

材料论述题: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立法权基于民主原则,因多数人支持而获得权威;而司法权则应坚持独立原则,因客观、中立、公正而获得权威。没有独立司法的权威,我们就无法把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从多数派专制的危险和混沌中拯救出来。概而论之,按照制度设计的理念,立法机关总是站在多数人一边,而司法机关则要站在少数人立场上来行事,通过公正程序和严格适用规则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或诉求。”(摘自季卫东:《论法制的权威》) 回答:

我赞同季老师的这一段论述。立法权基于民主原则,因多数人支持而获得权威。司法权则应坚持独立原则,因客观、中立、公正而获得权威。法律的建立当然要符合多数人的意愿,否则法律本身便没有公信力,而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则要保持独立的原则,拒绝来自外界的干扰,以保证司法审判的公正合理。因此,立法机关总是站在多数人一边,而司法机关则要站在少数人立场上来行事,通过公正程序和严格适用规则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