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中的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都适用;阳离子型PAM用于废水中投加时之前不投加PAC等混凝剂,而是单独投加。
(4) 投药位置不正确导致物化区的混凝沉淀效果差。投药位置和投药后废水和药剂混合、反应时间长
短有关。通常混凝剂的投药位置固定,都在快混池或前段的管道混合器部位。PAM的投加位置变数较大,通常是在慢混池前端,即第一个慢混池的进水口。进入物化区的水量达到设计负荷后,物化区过流水量最大,投加废水的化学药剂HRT最短,为延长投药后药剂在物化区停留时间,选择慢混池进水口作为最佳投药点。进入物化区水量远未达设计负荷时,将PAM加药点设置在第一慢混池的进水口首端,过分延长PAM在废水中的停留时间会导致形成的絮体折断或者解絮。可灵活选择区分投药点。
初沉池运行故障应对策略
(1) 沉降不佳:设计缺陷、物化区投药比例、进流废水水质和负荷。
(2) 污泥上浮:沉降污泥未及时排除至厌氧污泥产生,确认排泥是否通畅,进流废水悬浮物浓度是否
过高。
(3) 初沉池积泥过度:积泥过度导致刮泥机故障,无法排泥而停止运转。应依据进水中悬浮颗粒浓度
变化调整初沉池的排泥量。当刮泥机传动装置发出异响、原地打滑、传动链断裂、跳闸等异常现象,提示初沉池积泥过度,提早加大排泥。
物化区效果评价
(1) 感官出水清澈度:观察初沉池堰口在水面以下的能见度,看的越深,初沉池的出水越清澈,物化
段的混凝效果较好。
(2) 出水颜色确认:颜色深浅与物化段的混凝效果有关。 (3) 实验室指标:pH值,SS,COD,色度、浊度。
生化区效果评价
(1) 二沉池出水清澈度:感官目视、浊度、色度的检测。活性污泥运行状态达较高水平时,可见二沉
池池底的活性污泥,甚至是刮泥机的局部结构。
(2) 二沉池堰口出水泡沫法评价:不产生可堆积的泡沫,所产生的泡沫易碎的话,就表明对有机物去
除率高,污泥也未出现老化。
21
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均为水溶性聚合物,常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型。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主要有聚丙烯酰胺及其同系物、衍生物等线性高分子物质。
22
活性污泥性状分析
显微镜观察用样品采集的注意点
(1) 样品采集位置:曝气池末端的混合液,此位置的活性污泥的稳定性(曝气末端活性污泥处于减速
增长期、污泥活性降低)、絮凝性(减速增长期的活性污泥自然絮凝性更佳)、种群数量(曝气池首端是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占优势,曝气池中段是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占优势,曝气池末端的最终原生动物以何种种类占优势决定了活性污泥生物相所处的功能性状)、原生动物代表性都是最佳。
(2) 检测液的采集方法:所取活性污泥混合液在被取样检测前,最好不要发生絮凝沉淀,可通过不停
的缓慢摇动避免。活性污泥发生絮凝沉淀后,再次被摇匀,其发生絮凝效果会减弱,悬浮在上清液的细小絮体将会增多,显微镜观察将有一定的误导,如会观察到污泥结构松散、细小、不密实、颜色偏淡;教头滴管伸入混合液的中部为宜,可将混合液挤掉几滴,后将一滴混合液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时要将溢出部分擦拭掉,实际采集样品量是3/4滴活性污泥混合液。
(3) 采集样品计数方法:每毫升活性污泥混合液约24滴,每滴活性污泥混合液的体积为0.04ml,实际
检测体积为0.03ml。可由显微镜观察得到的原后生动物数量推算到每毫升的含量。
(4) 样品采集容器的日常管理:采样容器未清洗干净导致生物膜和青苔等滋生,严重时甚至堵塞胶头
滴管;酸类清洗后未洗净的酸类物质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严重时会使原后生动物失去活性,会误导判断是进流污废水导致的活性污泥受冲击。
活性污泥显微镜观察样品制作
(1) 载玻片湿水后用纸巾擦干待用。
(2) 盖玻片湿水后用手拿住一角,用纸巾沿外侧擦拭干水分待用。 (3) 用胶头滴管取混合液,废弃首端数滴,中途取一滴于载玻片中部。 (4) 盖玻片的边插到被检测污泥边缘,25°缓慢放下完全压住被测样品。
(5) 游离在盖玻片四周的挤压出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擦掉,保证样品内的液体过多而移动。
显微镜观察前的调整
(1) 电源接通,开启辅助光源。
(2) 调整物镜至最小放大倍数,保证在宏观视野上了解被测样品的宏观状态,如污泥形状、絮凝状态、
色泽。
(3) 放置显微镜的位置要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影响观测效果。
活性污泥样品的观测过程
调节显微镜自带辅助光源的亮度,目镜中观察到被测样品呈现亮白色时即辅助光强度调节到位。微调过程中会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盖玻片表面,该层表面无机质为主,呈现不均匀的单体散乱状;第二层是活性污泥层;第三层是盖玻片底面,与第一层类似。寻找和确认活性污泥宏观面用400倍即可,对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观察600/800倍也能达到较好效果,观察非活性污泥及丝状菌等特殊结构,可用1000倍的放大倍数观察。
观察原后生动物和观察细菌的区别
(1) 通过观察细菌种类、数量和活性等评判活性污泥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不足点。仅通过普通光学显微
镜对菌胶团的形态、色泽、松散紧密度等观测。
(2) 利用原后生动物代替细菌进行显微镜观察的缘由。大部分原后生动物都以游离细菌作为捕食对象,
游离细菌产生的原因和程度都可以通过原后生动物观察验证。
(3) 原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活性污泥系统中出现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
毒(降解能力可以忽略)、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不对有机物有降解作用)、原生动物(单
23
体存在,主要食物来源是游离的细菌和细小的菌胶团,在冲击负荷和运行条件改变时,原后生动物在数量、活性、种类方面出现明显波动)、后生动物(大部分原后生动物都可在放大800倍后清晰观察到形态和个体识别,更大的后生动物通过400倍放大即可清晰鉴别)、节肢动物等。
原后生动物分类
(1) 按原生动物特殊结构:鞭毛虫和纤毛虫
(2) 按原生动物活动方式:游动型类、爬行类、附着类
(3) 按对活性污泥是否有利: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活性污泥类原生
动物。(运用最多)
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此类原生动物的出现往往是在活性污泥系统发生故障,各种控制项目参数控制不
合理情况下才会大量繁殖并占据活性污泥内原生动物的种群优势。
==========================侧跳虫、滴虫、波豆虫============================
体型特小,800倍以上观察形态概要鉴别,1000倍才能鉴别,可隐约观察到其具有特征的两根鞭毛;身体长有2根超过身长的鞭毛,位置各异,具备鞭毛是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和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的共同特征;活动快速;数量惊人;以游离的细菌为食。
活性污泥絮凝性不佳,沉降性差,活性污泥内部出现大量游离细菌。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和游离细菌的数量是成正比的,培养初期,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浓度极低,增值过程中浓度低,细菌絮凝力不足,易被水流切力打碎,为非活性污泥类生物提供较好的增殖条件。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在活动时加剧了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促进了分散状态,使活性污泥絮凝和沉降性能转差。
侧跳虫(大量出现)
(1) 活性污泥系统负荷过高,活性污泥始终处于对数增长期,大量新生细菌絮凝性差,游离于水中。 (2) 培菌过程中,可认为是活性污泥正向正常阶段发展。 (3) 活性污泥老化,活性污泥中存在游离细菌。 表壳虫(一个视野内出现3个以上)
(1) 污泥处于低负荷,表壳虫不进行自主活动,对能量耗用最小,低负荷下能维持繁殖。低负荷下污
泥易老化解絮,为不具自主活动性的表壳虫提供摄食便利。高负荷下几乎看不到表壳虫。
(2) 活性污泥老化,表壳虫略带棕褐色色泽。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