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青蒿素抗疟疾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在治疗疟疾的过程通过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其泡膜、核膜以及质膜均遭到破坏,可见中药治病的机理正是因为中药材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元素或化合物,保护其他生物具有和保护人类自身一样的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青蒿素为题材,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获取题干中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7.(1.5分)(2014?孝感二模)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的有关问题,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后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置于装有30℃温水的烧杯中,用重物拴住并固定,再将整个装置置于30℃的恒温箱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30min后烧杯内液面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B.为了消除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实验误差,应将不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注入气球作为对照实验
C.如果要确认气球内酵母菌是否进行过无氧呼吸,可以检测发酵液中是否含有酒精
D.若用上述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可以通过调节Ρ温箱温度将不同温度下温水液面上升的刻度作为检测指标来实现
【分析】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气球体积不变,所以烧杯内的液面也不会发生变化;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物的不同在于有氧呼吸中无酒精产生,但无氧呼吸有酒精产生,所以判断存不存在无氧呼吸可通过测定有无酒精存在确认.
由“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适宜温度”可知自变量为温度.
【解答】解:A、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气球体积不变,所以烧杯内的液面也不会发生变化;A错误;
B、对比实验,一个是有氧环境,一个是无氧环境,且实验起始时两气球体积一样大小,其它条件一致;B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物的不同在于有氧呼吸中无酒精产生,但无氧呼吸有酒精产生,所以判断存不存在无氧呼吸可通过测定有无酒精存在确认;C正确; D、由“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适宜温度”可知自变量为温度;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意在考查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第25页(共44页)
18.(1.5分)(2013?绵阳模拟)如图所示为甘蔗一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就会增加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题目.先结合题图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①是光反应,叶绿体中的叶绿素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A错误.
B、由题图可知,②过程是暗反应,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③过程是细胞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B错误.
C、由题图可知,过程①产生[H],用于过程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故消耗[H],过程③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H],用于第三阶段与氧气发生反应,无氧呼吸也可产生ATP,无氧呼吸一阶段产生[H],二阶段消耗[H],因此③既产生也消耗[H].C正确.
D、甘蔗干重增加与否是由植物体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共同决定的,某一个细胞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甘蔗的干重不一定增加.D错误. 故应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ATP的合成与水解,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9.(1.5分)(2016春?南阳校级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密闭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他们对温室内CO2含量、O2含量及CO2吸收速率进行了24h测定,得到如图所示曲线,则以下说法哪种是正确( )
A.c、d之间的区段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B.c、e两点的总光合速率为零 C.de段净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D.进行细胞呼吸的区段只有ab段和fg段
【分析】分析图解:题图中d点CO2的吸收速率最大,光合速率也最大,e点温室内CO2的吸收速率降为0,说明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d区段,光照强度不断增强,光合作用不断增强,结合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可分析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e区段CO2的吸收速率仍为正值,说明此段中光合速率仍大于呼吸速率,只是幅度越来越小;细胞呼吸在全天各个时段都能进行.
【解答】解:A、c、d之间的区段CO2吸收速率大于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A正确;
第26页(共44页)
B、c、e两点的CO2吸收速率为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而呼吸速率大于零,故c、e两点的总光合速率,B错误;
C、de段CO2吸收速率大于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错误; D、ag区段一直在进行细胞呼吸,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难度适中,题中CO2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接合点,通过CO2变化情况的分析,进而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情况.
20.(1.5分)(2015春?抚顺期末)图甲表示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假设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呼吸强度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图甲代表水稻,图乙代表蓝藻,则图甲的c时与图乙的c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B.若图甲与图乙为同一植物,则相同温度下,图甲的b相当于图乙的b点 C.图甲植物的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CO2 D.图乙的a、b、c点光合作用限制因素只有光照强度
【分析】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图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当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光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为光饱和点.
【解答】解:A、蓝藻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和叶绿体,A错误;
B、图甲显示的O2产生总量反映的是真正光合作用的量,CO2释放量反映的是呼吸作用量与光合作用量,图甲中b点是呼吸作用量是光合作用量的2倍,图乙中的b点为光的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错误;
C、d点时氧气的产生总量为8个单位,即需吸收8个单位的二氧化碳,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的量仍为6个单位,所以细胞要从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CO2,C正确;
D、图乙中a、b点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点光照强度已经不是限制因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在解答过程中需准确分析图解,从图解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并且需比较两幅图中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解题需应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公式灵活解题.
第27页(共44页)
21.(1.5分)(2016春?南阳校级期末)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B.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无氧呼吸
C.引起酵母菌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原因有葡萄糖大量消耗以及溶液中乙醇大量增加、溶液PH改变等
D.酵母菌是原核生物,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
【分析】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首先通气,让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然后密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葡萄糖逐渐消耗,并且有害代谢产物逐渐积累,这也是导致酵母菌数量下降的原因.
【解答】解:A、曲线AB段可以看出,酵母菌的数目迅速增加,说明此时酵母菌进行的有氧呼吸并进行大量繁殖,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
B、曲线BC段酵母菌的数量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且B点为无氧呼吸的起始点,因此BC段仍有较弱的有氧呼吸,B错误;
C、曲线中可以看出,从C点开始,葡萄糖的量已经降到低值,乙醇含量较高,并且此时溶液中无氧呼吸积累了较多的二氧化碳,使溶液的PH值下降,这些都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C正确;
D、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以及酵母菌酿酒的过程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22.(1.5分)(2016春?南阳校级期末)如图是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氧分压为15时,曲线A→B段将延伸为M2
B.若将横坐标代表的氧分压改为细胞呼吸,A点的位置为0
+
C.A→B段,能量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
+
D.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K的吸收,曲线将延伸为M1
第28页(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