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 下载本文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

考查时间:80分钟 考查内容:必修1第1-5章 一、单选题(共34题,每题1.5分,共51分)

1.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图中的②在人体血液中参与脂质的运输,则②是胆固醇

B.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6种 C.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水解后的产物中氮原子数与原来相等 D.若甲图中④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则④可用无水乙醇分离

2.—条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式为C74H110N19O26S。这条多肽链经水解后的产物中有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6NO2)、天冬氨酸(C4H7NO4)、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则水解产物中苯丙氨酸和丙氨酸个数分别是( ) A.1和2 B.2和3 C.3和4 D.以上都不对 3.关于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糖类都是能源物质,检测糖类常用斐林试剂

B.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检测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

C.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在植物、动物细胞中都可以存在,检测时常用苏丹Ⅲ或Ⅳ染液

D.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刑侦人员可以将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以提供证据

4.图甲为实验测得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比例,图乙为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丙为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同等质量的干种子中,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 B.三种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减少

C.图乙中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图丙中12 h~24 h期间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且在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均释放少量能量

1

5.图为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其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B.若②为脂肪,则其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 C.若③为蓝藻的遗传物质,则其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D.若④为糖原,则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肌肉和肝脏中

6.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宜红墨水,可用于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D.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由质以确定底物分解是否彻底 7.下列有关细胞中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核苷酸和葡萄糖为单体组成多聚体 B.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它可来自于植物细胞内乳糖的水解

C.水可以作为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也可以作为细胞代谢的产物,如有氧呼吸、蛋白质与DNA的合成中都有水的生成

D.在人体心肌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 8.下列关于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1)真核细胞的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2)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3)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4)叶绿体合成的ATP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5)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后得出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的结论 (6)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7)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用健那绿染色的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9.对植物根尖细胞中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25%、10%、30%、20%、15%,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器无膜 B.该细胞器能固定CO2

C.该细胞器能产生水 D.该细胞器不能进行能量转换

10.细胞自噬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溶酶体发挥作用主要依赖其内的多种水解酶 ②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③细胞自噬过程需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④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 ⑤溶酶体和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⑥自噬体内降解前后的物质或结构都是废物 ⑦自噬体的形成可能与内质网等细胞器有关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⑦

2

11.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其在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人体生物钟机理如下图所示,per基因的表达产物为PER蛋白,夜间PER蛋白积累到最大值后与TIM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影响per基因的表达,白天PER蛋白降解,从而调控其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24h。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昼夜节律的变化只与per基因的表达有关

B.过程①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过程②③体现了核孔的选择性 C.过程③抑制了per基因的表达,属于负反馈调节 D.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

12.干扰素是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所产生的能抵抗病毒感染的一组蛋白质。侵入细胞的病毒激活干扰素基因,合成干扰素。干扰素并不直接杀死病毒,而是刺激自身和周围的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从而抵抗感染。下面为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干扰素的产生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 B.干扰素是一类免疫活性物质,可由多种细胞产生 C.抑制蛋白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病毒的复制只需要被感染细胞提供原料核糖核苷酸

13.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应选用②③

C.若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则异物位于③中

D.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3

14.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③柳树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④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⑤人体细胞内CO2的生成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

⑥葡萄糖从小肠被吸收进入到人的红细胞要通过4层膜,每次都要消耗能量 ⑦汗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都有较多的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A.二 B.三 C.四 D.五

15.下列对各种“比值”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的值变大 B.红细胞运输氧气功能受损后,其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量不变

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的值不变 D.对某绿色植物进行遮光处理时,遮光后瞬间叶绿体中NADPH/NADP+的值变大

16.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B.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蔗糖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

D.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17.下表为测定的人体细胞外液(表中没列出淋巴的测定数据)与细胞内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ol/L) ② ① ③ ④ 147 10 4 140 1.25 2.5 1.0 10.35 114.0 25 7.5 - 1.0 47 Na 142 +K 5 +Ca 2.5 +Mg 1.5 +Cl 103.3 -有机酸 6.0 蛋白质 16.0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8.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才进行Na+、K+的跨膜运输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

C.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物质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D.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即可完成,不消耗能量

19.如图甲、乙所示是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图中溶液A、B、a、b均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前其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甲、乙装置中漏斗的液面上升高度分别为 h1、h2,下列正确的是(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