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和轻纺学部的气象相关专业院士)
1.丁德文
丁德文1941.2出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名誉主任暨所长、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我国寒区工程热工领域的奠基者。
2.方国洪
生于1939年,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瑞安中学。温州瑞安市人,海洋物理学家,我国海洋潮汐学主要开拓者。长期从事海洋潮汐和海洋环流等领域研究,在海洋环境分析、模拟、预报和动力学研究多个领域做出显著贡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3.郝吉明
生于1946年8月。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
4.侯立安
1957年8月出生,1976年2月入伍,中国工程院院士,文职少将,二炮工程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密闭空间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对推动我国环保行业及导弹阵地环境保护事业的技术起步做出了富含创造性的重要成就。
5.潘德炉
1945.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遥感专家、《海洋学报》主编、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成员。196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曾在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从事海洋遥感研究。在海洋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反演模式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系统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
6.任阵海
1932.11出生,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影响研究中心总工。创造性地解决建立适宜模型、发展探测技术、获取综合参数等关键问题,国内最早组织大气环境航测着重边界层中、下层包括市区内和区域性研究,最早组织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SO2转化率实验,填补学科空白。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控制的难点,应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我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宏观规律;创立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主持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影响研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报告。利用卫星资料研究陆面生态变化,参加沙尘暴研究。
7. 唐孝炎
女,1932年10月出生,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并担任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顾问等。自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在大气环境重要领域:臭氧、光化学烟雾、酸雨,以及气溶胶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8.袁业立
1938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海波数值模拟工作组成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我国海洋遥感学会理事长。在海洋环流、波浪理论、海洋遥感、海洋数值模拟诸方面多有建树。
附:环境和轻纺学部院士名单
蔡道基 陈克复 陈联寿 丁德文 丁一汇 方国洪 顾夏声 郝吉明 侯保荣 侯立安 季国标 蒋士成 金鉴明 金翔龙 李泽椿 刘鸿亮 伦世仪 梅自强 孟 伟 潘德炉 庞国芳 钱 易 曲久辉 任阵海 石 碧 孙宝国 孙晋良 孙铁珩 汤鸿霄 唐孝炎 王文兴 魏复盛 许健民 徐祥德 姚 穆 郁铭芳 袁业立 张全兴 张 懿 周国泰 周 翔 朱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