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下载本文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时 间 9.1~9.7 9.8~9. 周次 一 二 教学进度

4 周 课 备注 时 中秋节放假 国庆节放假 期中考试 元旦放假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升和毫升③ 机动① 第一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两、三位3 数除以两位数①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④ 4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④ 机动5 ①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②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④ 简单的周期① 第二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机动① 观察物体④ 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一)④ 2 4 4 4 4 9.15~9.21 三 9.22~9.28 四 9.29~10.5 五 10.6~12 六 10.13~19 七 10.20~26 八 10.27~11.2 九 11.3~11.9 十 11.10~11.16 11.17~11.23 11.24~11.30 十一 十二 十三 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一)②运动与4 身体变化① 第三、四单元测试① 第三、四单元讲评① 机动① 期中测试与讲评② 解决问题的策略④ 第五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可能性②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④ 4 4 4 4 12.1~12.7 十四 12.8~12. 十五 12.15~12.21 十六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① 第六、七单4 元测试与讲评② 机动① 垂线与平行线④ 垂线与平行线④ 垂线与平行线②怎样滚的远① 机动① 第八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整理复习② 整理复习③ 期末复习① 4 4 4 4 4 4 4 4 12.22~128 十七 12.29~1.4 十八 1.5~1.11 十九 1.12~1.18 二十 1.19~1.25 二十一 期末复习④ 1.26~2.1 二十二 期末复习④ 2.2~2.6 二十二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课 题 或 内 容

升和毫升 1、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2、结合实例在具体情景中感受,了解“升”、“毫升”的实际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5、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维目标) 1、理解容量的概念,初步感知容量单位“升”的大小。 教 学 重 点 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1、了解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联系具体实际体验容量和认识容量单位。 教 学 难 点 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观察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受理解新知识。 关 注 要 点 3.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或 内 容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 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 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 是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 学 重 点 1.掌握口算、笔算、估算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 2.掌握试商方法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 学 难 点 掌握试商方法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又是难点 关 注 要 点 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并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或 内 容 观察物体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2、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 教 学 重 点 。 教 学 难 点 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在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关 注 要 点 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中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具体指导。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或 内 容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1. 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4. 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教 学 重 点 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教 学 难 点 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学生的读图、画图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关 注 要 点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或 内 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单 元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略。 2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教 学 重 点 方法。 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教 学 难 点 效方法 关 注 要 点 学生寻找方法的过程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或 内 容 可能性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教 学 重 点 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教 学 难 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并感受数学的价值,关 注 要 点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或 内 容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 学 重 点 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教 学 难 点 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关 注 要 点 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 题 或 内 容 垂线与平行线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 射线,直线,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知道两点间单 元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了解角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知道平角和周角。 3.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垂线和平行线。 4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通过有趣的形式帮助学生操作和交流,认识 射线,直线,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教 学 重 点 系和区别,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垂线和平行教 学 难 点 线。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通过有趣的形式帮助学生掌关 注 要 点 握作图方法,使原本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和容易理解。

备课日期 年 8 月 30 日 上课时间 年 9 月 1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1 课时 课题 认识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学习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目标 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一、教学“容量”。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1、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后得出结论。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2、完成12页1、2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着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会容量是有大有小的,计量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进而获得容量单位“升”的清晰表象。 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二、认识“1升” 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后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提醒学生细心操作。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作出判断,并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质疑拓展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完成书上5页的3、4题。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检测与 小结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设计: 实践作业: 1、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一升的容器。 2、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这节课让学生联系实际和生活中的常识并通过操作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通过进一步的操作、观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容器加深教学对1升的认识。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产生兴趣,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掌反思 握更牢靠。

备课日期 年 8 月 31 日 上课时间 年 9 月 2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2 课时 课题 学习认识毫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目标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重点难点 流程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一.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容器什么单位。 尽量让学生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二、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多进行操作,使他们对毫升的认识更深刻。 小组讨论与 交流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展示 杯刻度,然后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 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三、完成练习: 联系学生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的生活经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验,加深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质疑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对毫升的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拓展 认识。 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填空: 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检测与 小结 认识毫升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实关于毫升,在前两节课的教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渗透,学生对于毫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还很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教学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不过整节课所有的操作几乎都是老师完成的,孩子没能亲自动手参与其中,孩子反思 有了一定的感受,不过还不是太深入。因此在布置作业时,以学生回家自我感知、动手操作为主,让孩子更真切地感受毫升这一容量单位。

备课日期 年 8 月 31 日 上课时间 年 9 月 3 日 第 3课时学案 总第3 课时

教材第5-7页练习一。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难点 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流程 自 学 预 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作出判断,并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小组讨论与 交流5.第8题。 展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组织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楚比较时说清楚思考过程。 8.第11题。 质疑要提醒学生注意每次服用的药量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范围。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拓展 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动手做,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学会估计,能通过测量检验。 检测与 小结 验算部分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过程,没有即时指正,在练习中错误很多,我感觉自己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4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⒈ 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⒉ 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⒈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⒉ 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情境不应凸⒈笔算: 48÷4= 65÷6= 自 学 预 习 ⒉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3、观察例题图 93÷3= 现生动而应该切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很熟悉,有很想解决问题的欲望。 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4、学习口算方法: ⑴、 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2)、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 1、练习第1题。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部分学生还有横着 写的习惯,引导学生先观察题目再竖着完成,养成动笔前仔细审题的 好习惯。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2、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学生独立完成,并同桌交换批改,说说笔算过程。

试一试 ⑴出示试一试:96÷20 质疑拓展 笔算除法怎样验算) 150÷3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150÷30 的商写在哪位上?为什么? ⑵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练习85÷40,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⒈估算下面各题: 80÷40 160÷80 200÷50 210÷70 第五题,指导270÷90 学生分析题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意,理解数量关系。独立解不强求统一。 检测与 小结 ⒉练习二 第2题 要让学生具体说说每一道题是怎样确定商是几的,竖式计算的每答 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⒊练习二 第3题 要让学生通过验算发现计算错误的学生说说是怎样错的。 4、练习二 第4题 先说一说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再想想怎样进行单位的换算 该课的教学应当注重“0”,首先,这课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除数末尾有“0”,那么商的每一位数字都要和除数相乘得出的积末尾有“0”。其次,被除数除以除教学数最后的“0”是否要落下来写,不落下来还要在商的末尾补“0”不能漏写,还有补“0”

反思 前除尽的数下面应当有“0”而不是写在最后。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5 课时

课题 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⒈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目标 ⒉ 使学生在探索、学能力。 重点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1、口算下面各题,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自 学 预 习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补充与调整 学生对口算乘法口诀忘记较多,需要再进行练习。 2、观察例题图,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3、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⒈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⒉笔算出结果。 ⑴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提问:380本书每班分30本你觉得可以分给⑵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多少个班30怎么来的?… 级?

1、试一试。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⑵比 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2、新课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质疑 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拓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1、练习二 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2、练习二 第7题 检测与 小结 要让学生说一说每学生先独立计算,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的商,说一说你的发现。道题确定 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够商1,商就是两位数;如果不够商1,商的方法商就是一位数。 3、练习二 第8题 ⑴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⑵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4、练习二 第9题 根据表格所给的信息,解决问题 以及顺序。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6 课时

课题 学习练习二 ⒈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目标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一、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同桌互相说一说表内除法 练习二、 第10题 可以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口算,并核对得数,再比较每组的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两道题,说说其间有什么联系。 第11题 1、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估计的?)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3、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4、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学生能在自查的过程中加深对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12题 组织反馈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分别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同时要注意学生计算时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第13题 质疑拓展 ⒈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观察比较表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第题 ⒈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⒉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检测与 ⒊组织全班交流。 第15题 完成计算并填表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不变,长发生变化,宽也随之发生变化。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7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⒈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观察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数32接近几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十?再说明⒉笔算96÷32。 ⑴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32接近30 可以把它看作30试商。

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质疑拓展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讨论,再全班交流。联系所学的两道题,我们是怎样试商的?认识通常我们可以把除数“四舍五入”来试商。 注意:试商后要把商4和除数“39”相乘。完成书上的答,同桌检查 练习三 第1题: ⒈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⒉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检测与 小结 ⒊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第2题: 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每天儿童电视剧播放时间的方法, 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三位阿姨每天编织中国结的数量,再独立完成计算和比较,并组织反馈。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要把除数看作比它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8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4~7题。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练习和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口算时让学1、口算下列各题 44÷4 15×4 90×60 46÷2 16×6 95÷5 270÷60 180÷30 是怎样口算的.要注意什么? 生说说自己自 学 预 习 要先让学生 看懂题意,小明说:我12分行走780米。 平均每分钟行走多少米? 照这样计算,把下表填写完整 行驶的路程/米 时间/分钟 195 585 845 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做练习三 第6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质疑拓展 ⑵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要想解决第二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解决第一个问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题,否则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1、先说说把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 320÷78 612÷61 612÷69 94÷19 2、一部儿童剧要播放436分钟,每天从18:00播放至18:38,多少天可以播放完? 题都会错的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检测与 小结 流。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9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例4练一练,练习三8--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需要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联系旧知,一、 填一填 1、4只燕子两天吃880只害虫,1只燕子两天吃( )只害虫,4只燕思考如何解子1天吃()只害虫。 2、学校买来240盆菊花,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4个班,平均每个决这个问班分得( )盆菊花。 二、 题? 让学生体会计算时要先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用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分) 660÷17 = 966÷42 = 602÷15= 376÷47= * 996÷83 = * 264÷66=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再看前三位。

课本第17页,思考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 独立解答 小组内交流 质疑拓展 这题先要求什么? 直接写得数(10分) 180÷20= 400÷80 = 450÷90= 360÷40= 350÷70= 85÷5= 52÷2= 96÷32= 85÷17= 76÷19= 45÷15= 180÷60= 92÷4= 54÷18 = 38÷19= 78÷6= 90÷45= 84÷28= 51÷17= 78÷13= 检测与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10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连除练习 进一步理解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答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除法的运算性质,知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理解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答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先独立解1、算一算,比一比 360÷4÷9 720÷8÷3 630÷7÷3 360÷(4×9) 720÷(8×3) 630÷(7×3)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想一想,再算一算。 360÷8÷5 560÷(7×4) 420÷ 答,思考自己的计算方法?有什么问题? 要引导学生小组通过交流和自 学 预 习 一、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讨论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比较, 与 交流 二、利用在上一题中发现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展示

大桥小学去年四个季度用水情况统计如下表。 季度 用水量(吨) 质疑拓展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189 204 351 156 提醒学生注意:平均的是每月,要除以12. 这个小学去年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1、赵阿姨家养了6只母鸡,平均每天共下5个蛋。攒够210个鸡蛋一共需要多少个星期? 分析数量2、妈妈买了3箱苹果,每箱13千克,一共用了234元,平均每千克多关系,学少元? 检测与 小结 会独立解答问题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11 课时

课题 商不变的规律 学习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关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发现并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学 习 内 容 1、文化用品店门口,四位学生手中拿着相同的笔记本,在议论 甲:我买了4本笔记本,用了12元。 补充与调整 根据学生发现,教师归纳要点: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而商没有变 自 学 预 习 乙:我买了2本笔记本,用了6元。 丙:我花了9元钱买了3本笔记本。 丁:我用了18元钱买了6本笔记本。 思考:从四位同学交流的信息中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发现吗? 把你的发现列出算式: 12÷4=3 6 ÷2=3 9 ÷3=3 18÷6=3 (3)比较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活动。 (1)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寻找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 (2)小组汇报,并在老师同学的启发下完善其想法。 (3)小组用各自的方法对算式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及时运用发现的规律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1)被除数和除数增加(或减少)不同的数。 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引导同学之间相互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并强调“同时”、“相同”。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举例验证。 (1)学生举例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验证商是否不变。 质疑拓展 (2)交流验证的结果。 (3)教师举例: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0呢? 多让学生举例,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认识 学生归纳规律。 1.口算: 3900÷300= 450÷50= 1350÷25= 2.判断题: 1200÷30=12÷3=4 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检测与 小结 3.在○里填适当的运算符号,在□里填合适的数。 210÷30=(210÷10)÷(30○□) 600÷25=(600×4 )÷(25○□) 4.你想怎样填? 200÷50=(200○□)÷(50○□) (1)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 (2)小明为了把除数化成整百数,是这样填的:在后面的○小结:在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时,商不变的规律能让我们的计算变得既简单又快捷,但在计算时要注意被除数

里填“+”,□里填上50,那么前面的○、□ 分别怎样填?说说你这样填的和除数要同理由。 200÷50=(200○□)÷(50+50) 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12 课时 课题 1.能说出商不变的规律。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商不变的规律2 2.能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能正确等出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的余数。 应用商不变规律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的余数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1、将正确答案的序号选来填在括号里。 ⑴ 在27÷9=3中,27是( ),9是( ),3是( )。 ① 商 ② 被除数 ③ 除数 ⑵ 8( )是80。 ① 扩大10倍 ② 缩小10倍 ③ 加上0 ⑶ 42000( )是42。 ① 缩小10倍 ② 缩小100倍 ③ 缩小1000倍 习 2、根据每列第一个算式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商。 ⑴ 48÷4=21 ⒉ 300÷20=15 480÷40= 30÷2= 4800÷400= 15000÷1000= 展示交流时要让学生进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⑴900÷50怎样算简便? ①你准备怎样算? ②你的思考过程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 ⑴900÷40怎样算简便?余数到底是多少? 一步明确商不变的规律。 解决问题。 自 学 预 先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再来

探索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简算有余数的除法时的余数 我有办法: 余数发生了1.⑴900除以40的余数到底是多少呢?你有办法说明这个余数什么变化? 质疑拓展 是对还是错吗? ⑵ 2是谁除以谁的余数? ⑶ 你有没有办法很快找出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的余数? ⑷ 22是不是900除以40的商呢? 1、看竖式等出商和余数。(实物投影) ⑴ 98÷48= 980÷480= 9800÷4800= 98000÷48000= ⑵ 看这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余数要变。) 检测与 小结 2、我会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 2.因为6800÷3400=2,所以680÷34=2 3.因为9600÷3200=3,所以96000÷320=4 4.因为9÷2=4……1,所以9000÷2000=4……1 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余数要变。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13 课时 课题 学习复习⑴ ⒈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目标 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重点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自 学 预 习 一、口算 ⒈出示复习题第1题。 ⒉指名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⒊说说口算的方法。 比较每一组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复习题的第3题。 ⑴指名读题。(注意要验算) ⑵刚刚我们回忆了用三位数去除两位数的除法的过程,讲了试商和调商的方法,接下来练习第三题。 质疑拓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总结好法则后再提出质量要求,进行练习。) 小组讨论与 交流⒈复习题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7÷20 7÷21 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⑷集体订正, 展示 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调商”?

复习题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学生独立完成。 ⑶指名汇报。 检测与 小结 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复习⑵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一、计算练习 ⒈复习的第6题。 ⑴在3至4分钟内,学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针对有错的题目说说计算方法。 ⑶统计全班有错的几人,分别错几题。 ⑷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说说错在哪里) 复习第7题。 ⑴出示第7题,明确要求。 444÷12=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222÷6= 111÷3= 复习第8题。 学生观察每组两题,思考如何计算更简便? 333÷9= 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555÷15= 999÷27= 复习第9题。 ⑴指名读题。 (2)独立解决问题。 复习第10题 提醒学生注意“有3头奶牛”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需要从场景中收质疑拓展 集。 明确题目中隐藏的条件

1. 山田奶牛厂每天能向市场供应牛奶300箱、高钙奶260箱,一辆卡车一次能运40箱,这辆卡车要运多少次才能把这些牛奶全部运完? 全班交流,交流时应鼓2. 某电脑公司运来738台电脑,已经卖了15天,还剩168台没有卖,问平均检测与 小结 每天卖多少台? 励学生用不3、花生糖每千克17元,玉米糖每千克11元,高粱糖每千克元,把这三种糖取同样重量混合成什锦糖出售。 同的方法解(1)平均每千克什锦糖售多少元? (2)王叔叔带了300元,最多能买多少千克这种什锦糖? 决问题 4.如图,小明从家到公园要15分钟,如果他用同样的速度从家到学校要多长时间? 公园 750m 小明家 900m 学校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学案 总第 15 课时 课题 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学习目标 重点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初步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与要领。 1、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联系生活经验,辨认、正方体形状的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初步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与要领。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1、 观察准备好的盒子,小组内说一说看到的面分别是什么面。 2、 明确物体的前面、右面、上面的含义。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一、学习例1 察、教师巡视,并对学1、初步体会物体的前面、右面、上面的含义。 生进行必要 2、教师把投票箱放在讲台上,让有“投票箱”三个字的面对着学生。 的指导。 3、要求指出投票箱的前面、上面和右面。 4、谈话:把正对着自 己有“投票箱”三个字的面称为前面,把自己右手边的那个面称为右 面,物体上边的那个面称为上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提问: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有什么好方法区分各个面?1、做练习六第1题 出示洗衣机的直观图,提问:你能指出洗衣机的前质疑面、右面和上面吗? 2、做练一练1 让学生把文具盒放在桌子上, 提问:观察物体时,要小组合作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再说说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注意些什拓展 出示图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么?

3、 做练一练 每个几何体的各个面上涂了不同的颜色,要求说出每个几何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各是什么颜色? 分小组观察,并组织交流。 检测与 小结 4、 做练习六第2题。 出示各个面颜色相同的正方体,谈话:你能分别指出正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5、做练习六第3题 提问: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2 课时学案 总第 16 课时 课题 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习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 2.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目标 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重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个简单物体的组合。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小正方体),摆一摆,然后观察到什么面,是 什么形状? 小组讨论与 交流一、观察较简单的几何体。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几何体。从前面看,能看到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从右面看,能看到2个小正方形,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从上面看,能看到2个小正方形,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进行观察,并完成连线。 展示 2、试一试 想一想怎样才能摆出符合要求的物体。 1、练一练1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观察,然后再连线。 质疑拓展 2、练一练2 学生直接按照图示可以摆出来,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3、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分组去摆一摆,摆完之后再交流。

1、练习六第6题 先让学生分组去摆一摆,摆完之后再交流。 检测与 2、练习六第7题 先让学生分组去摆一摆,摆完之后再交流,如果有多种摆法,最好建议学生能从自己摆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角度来说。 提问:从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相同吗?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3 课时学案 总第 17 课时 课题 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学习目标 重点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 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个简单物体的组合。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从不同角度观察,小组内说一说你看到 什么形状。 一、 出示例3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1、教师出示第一个组合体 先摆一摆,看一看。 充分地观察,一边看一边体会:从几何体的右面,看到3个小正方形,它们竖着排成一列;从几何体的上面,看到2个小正方形,它们横着排成一行。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完成连线 2、出示第二个组合体 要求:你能看图想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 组织展示,交流。 让学生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看画出的图形是否正确。 提问: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二、 实践应用 1、练一练1 集体核对。 2、练一练2 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那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质疑拓展 3、练习六9 (1)先自己想一想,摆一摆,看一看,再同桌相互摆摆。 (2)你能把这些摆法有顺序的摆给大家看吗? 学生上台展示一下不同的摆法。师:(多媒体出示)观察这些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练习六11 出示操作要求: 练习六 同座位操作后交流。 (1)先摆一摆,看一看,再同桌相互看看。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摆法,看看你们一共想出几种不同的摆法。 (3)谁能把这些摆法有顺序的摆给大家看? 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摆摆看。 检测与 小结 (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上台展示一下不同的摆法。(提示有顺序的摆)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4 课时学案 总第18 课时

课题 观察物体练习 学习1.学会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 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形状,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操作、目标 观察、讨论的过程,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重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个简单物体的组合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3)从侧面看到 的有( ) (1)从正面看到 (2)从正面看到 的有( ) 的有( )?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1、出示练习六第12题。集体核对。 2、练习六第13题 独立思考完成连线,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1、练习六第题 让学生照样子摆一摆,看一看再按要求画出从各个面看到的图形, 说说画图时的思考过程。 师:有不同先在小组里摆出相应的物体,再通过观察分别回答题中的两个问题。 的摆法吗?明确:由于3、练习六第16题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确定让学生先尝试摆一摆。 了5个正方 体的摆放位置,所以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一种摆法。 2、练习六第15题 质疑拓展 1、练习六第17题 提问:至少各要添几个这样的正方体,才能使上面的3个物体成为长方体? 想一想,摆一摆。 检测与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1 课时学案 总第 20课时

课题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学习目标 重点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1.通过对调查记录的整理,学会填写统计表,认识一格可以表示多少个数量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经历观察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懂得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据,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活动(一): 出示张丽华同学调查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调查结果记录。 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呢? 观察统计表。 思考: 1、这种统计表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2、统计表中填出的数据表示什么? 3、统计表中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内学生交流反馈。X Kb1. Com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认识统计表的标题、制表日期,统计表中的项目、合计栏 认识统计图的标题、制图日期、纵轴、横轴的含义。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活动(二): 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出示条形统计图。 思考: 1、 这张条形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 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 3、根据题中数据分别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4、统计表中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 5、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几人? 6、是怎样确定直条高度的,为什么要在直条上标出相应的人数? 反馈、讲评。

质疑拓展 分析数据。观察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从中能知道什么? 回顾、反思。 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交流:说说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检测与 小结 一、小结: 统计表是用表格呈现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测试 1.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要求,理解题意。 各小组按要求开展调查活动。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读题。 提问: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纵轴上1格表示多少? 讨论题中的问题。 讨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怎样表示调查得到的数据。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2 课时学案 总第 21课时 课题 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学习目标 重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等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结合统计表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课前调查做校服需要收集的信息。 1、测量自己的身高。 2、小组交流小组同学的身高。 3、观察梅峰小学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之前完成的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 可以同桌互量 小组讨论怎样整理队员们的身高数据。 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你有什么好办法? 小组交流。 只看十位上的数 (因为所有数据都是一百多厘米,所以可以只看十位上的数快速进行分类。画“正”字法) 学生分段整理并统计。 交流整理的结果。 谁愿意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方法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 填表 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张统计表直接交给服装厂呢?如果你是服装厂的统计员,希望看到这样的表格吗?为什么?(太麻烦了)还应该怎么办?(制成统计表)(板书制成统计表) 现在就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表格(二)中。(学生动手完成统计表) 思考:这里的合计( )人你是怎样得到的,它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那么你们想一想,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强调:还要写上名称,怎样给这份统计表命名呢?学生写上标题,日期、统计的数据。 在完成统计表的时,要检查各项目是否填写齐全。

检测与 小结 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添置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1)收集数据(2)分段整理(3)制统计表(4)分析数据。 小结:像这样把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三、解决问题。 完成“练一练”,练习七第2题。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3 课时学案 总第22 课时 课题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1)

学习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断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感受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发展目标 数据分析观念。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一、完成练习。 1.练习七第3题。 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我国四条主要河流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一组数据。 出示题中的统计图,提问: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什么?横轴上1格表示多少千米?为什么横轴上刻度的最大值要定为 7000? 学生绘制表示其他三条河流长度的直条。 说说用统计图表示题中的数据有什么好处。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学会观察统计图,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练习七第4题。 了解题目要求。 说说是怎样收集到这些数据的,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展示、交流学生作业。 3.练习七第5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每个同学单脚站立的时间。 小组讨论与 交流 展示

说说本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并展示记录的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并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 观察表中数据,分别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对不同小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 说说怎样对小组里同学单脚站立的持续时间进行整理,可以分几段进行整理。 质疑拓展 二、小结做题情况 三、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有关习题。 检测与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4 课时学案 总第23 课时

课题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2) 学习继续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断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感受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发目标 展数据分析观念。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一、完成练习。 1.练习七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学期阅读了几本课外书,再讨论如果要了解班级同学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可以怎样做。 出示题中的调查表,让学生说说调查表中有哪几个项目,可以怎样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展示和交流。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明确:为了方便收集数据可以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2. 练习七第7题。 了解题目要求。 让学生说说准备从哪些方面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怎样根据要调查的内容设计调查表。 出示调查表,让学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结果,完成书上的统计表。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并对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作出评价,提出一些改变不良习惯、注意用眼卫生的建议。 组织交流,让学生展示调查得到的数据,着重说说是怎样用调查表收集数据的,怎样整理和汇总数据的。

三、“动手做”活动。 通过示范向学生说明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估一估像这样往1元的硬币上滴水,最多可以滴多少滴。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实验结果,选择哪个数比较合适。 组织交流,比较每次实验的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如每次实验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最多能滴的滴数都差不多。) 质疑拓展 四、学习“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说说每幅图表示的是什么,分别是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可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有特色的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检测与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5 课时学案 总第24课时

课题 平均数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目标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一、自学例题,思考怎样评判公平 媒体出示: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意见。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结果图的异同。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质疑拓展 每小组四位同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练一练”。 2. “想想做做”第1—4题。 四、全课总结。 检测与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6 课时学案 总第 25 课时

课题 平均数练习课 学习目标 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组织交流,让学生具体说说估计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这样做的理由。 自 学 预 习 一、完成书上练习。 1.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 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看图回答第(1)题,明确:平均每个小组植树的棵树在6棵和10棵之间。 再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并通过计算检验。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3. 练习八第7题。 引导学生讨论:题中的5个橘子是怎样得到的?任意取出5个橘子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可以根据任意取出的5个橘子质量的平均数,来推算一箱橘子的质量? 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交流。 说说算出的一箱橘子的质量表示什么,它与这箱橘子的实际质量有什么关系。 4. 练习八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甲、乙、丙三人在这6场比赛中各上场多少场,怎样比较三人在6场比赛中的表现。 学生分别口算出三人每场比赛得分的平均数。 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质疑拓展 5. 练习八第9题。 先读一读第53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比赛时是怎样计算选手成绩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出示题目,找出7位评委评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按规则算出吴萌诗歌朗诵比赛的最终得分。 反馈交流。 算一算,如果不用这一方法计算,吴萌的平均成绩应该是多少分。 说说两次计算的成绩相差多少,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比赛中是如何计分的? 检测与 小结 6. 练习八第10题。 先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算出平均数,再和小组里的同学比一比,看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 组织交流。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7 课时学案 总第 26 课时

课题 运动与身体变化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指导学生如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何测量脉搏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跳动的次数 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2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高抬腿跑30秒后,立即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第三步:休息2分钟后,再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第四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

质疑拓展 教师小 结:通过这一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组实验,我们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发现运动时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间的长短和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运动方式的多少最合适。 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 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三、小结本课 通过实验,你对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检测与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1 课时学案 总第 26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1) 学习目标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 流程 一、自主先学 预习书预习书36、57页 自 学 预 习 1、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2、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感觉?条件比较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整理一下题中的条件? 3、尝试有选择地整理条件(要根据问题)4、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5、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6、独立列示完成,再交流算法。7、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8、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想一想中的题目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理解题意。 光盘出示书上第56页例1。 小组讨论与 交流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 2.整理条件和问题。 学生尝试整理条件。 谈话: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条件比较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整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 交流反馈学生整理方法。预设:(1)分别摘录三种果树的行数和每行棵理一下题中树;(2)根据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整理。(突出第二种方法。) 的条件? 展示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找出需要的条件并列表进行整理。 (板书:条件、问题 列表整理) 出示: 桃树 梨树 3行 4行 每行7棵 每行5棵

3.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大家看整理的结果,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织交流。 提问: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质疑拓展 板书: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 谈话: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题目中基本的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交流并检验 拓展应用,提升策略 检测与 小结 1.出示第二个问题。提出要求:按解答第一个问题的过程完成解题。 反馈:说说怎样根据问题整理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和检验的。 2.提问:比较这两个问题,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小结反思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1 课时学案 总第 27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2) 学习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目标 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重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灵活确定解题思路。 难点 流程 一、自主先学: 预习书58页例2完成以下问题: 1、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 自 学 预 习 2、表中哪个数量在变化?哪个数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5、这道题可以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6、按要求列式解答,并具体说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照这谈话: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谈话: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样的速度”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书课题)二、合作探究 1.理解题意。 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出示教科书第58页例2,让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 件之一。现启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够吗? 在,谁能用提问: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怎样理解这些信自己的语言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结构完整的问题 反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确定解题思路的? 2、列式解答并检验。 3、举一反三。 出示:照这样的速度,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把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提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仿照上面解决第一题的过程,并具 体说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 质疑 拓展 比较:请大家比较上面的两道题,说一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再问: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抓住怎样的关键。

4、当堂检测:书60页练一练12题 检测与 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1 课时学案 总第 28课时 课题 练习九 学习目标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进一步体会用列表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用列表分析数量关系是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略。

、预习课本61-62页的6——11题。完成: 自 学 预 习 (1)你能找到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把它们写下来。 (2)你是怎样想的?讲给小组同学听。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交流展示: 1、学生口算第6题,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4、完成书62页第9题 学生先读题分析,再独立完成,最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做法 质疑 2、学生独立完成体7题, 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 么?同时强调“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最后交流展示 3、完成书62页的第8题 两题都可以先让学生找到题中不变的量,再根据不变量完成填表 最后交流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拓展 5、完成书62页第10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 无论是求“能买多少个篮球”,还是求“每个排球多少元”,都要先求出 “王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

6、完成书62页第11题 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检测与 小结 最后小组交流 三、小结反思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年 月 日 第 1 课时学案 总第 29课时 课题 练习九 学习目标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进一步体会用列表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用列表分析数量关系是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 学 预 习 一、预习课本62-63页的12——18题,并独立完成: 二、交流展示: 1、完成62页的12题 交流展示是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2、完成62页的13题 将已知条件列表 求什么呢?列综合算式计算 3、完成书63页的题 生读题分析,然后独立完成,最后交流 生读题分析,并说说题中什么不变,在再小组里交流,最后列式计算。 4、完成书63页的15题 生读题分析,然后独立完成,组织交流时,要着重让学生说说提出的问质疑题是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抓住关键。 拓展 5、完成书63页的16题

5、完成书63页的17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要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明确汽车前2小时已经行了180千米,这时距离南京还有270千米。再列式解答。 6、完成书63页的18题 检测与 小结 学生读题,在小组里说一说算法,再列式解答 7、完成书63页的思考题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 反思小结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35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一、自主学习(一) 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初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1、预习课本第64页的内容。完成: 自 学 预 习 (1)观察P64情境图,从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 (2)在小组里进行摸球活动,记录结果。 (3)能摸到哪种球能确定吗? (4)你有什么体会? 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学习结果,汇报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1.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 2.汇报小组摸球情况。 3能摸到哪种球不能确定。 4.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摸之前摸到哪种球不能确定, 板书:可能 不确定 提问:每个球被摸到的机会均等吗?

三、自主学习(二) 独立完成P65页试一试 质疑拓展 思考:1、口袋里放2个红球,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摸出哪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如果口袋里只放2个黄球,可能摸出红球吗?为什么?结果能确定吗? 汇报 一定是红球 不可能是红球 板书:一定 不可能 确定 自主学习(三) 自学P65页例2 思考:1、4张红桃反扣在桌上,任意摸一张,可能摸出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 2、把红桃4换成黑桃4,任意摸一张,可能摸出哪一张?,摸到红桃的检测与 小结 可能性大,还是黑桃的可能性大? 3、小组摸牌验证 五、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1、摸出的可能是红桃A,也可能是红桃2,红桃3 ,红桃4. 2、每张牌都有可能被摸到,摸之前不能确定。 六、质疑拓展、检测反馈 P66 练一练 练习十1、2、3、4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36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练习十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对“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大小”的体验,会用“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大小”来描述.学会用“经常、偶尔、差不多” 会用“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大小”描述结果, 学会用“经常”、“偶尔”、“差不多”描述随机现象. 学 习 内 容 一、完成P67练习十第5题。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1.出示题目转盘图及相关问题。(略) 2.让学生观察转盘图,说说从中能知道些什么。 3.让学生说说,转动哪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会少一 些;转动哪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会多一些;转动哪个转盘,指针落在两个区域的次数差不多。 4.让学生依次回答教材的三个问题。 二、完成P68练习十第6题。 (1)同桌进行操作。 小组讨论与 (2)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装的?怎样想到这样装的? 三、完成P68练习十第7题 1到9九张卡片打乱次序,反扣在桌上,任意摸一张思考再交流: (1)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 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 交流 展示

四、完成P68练习十第8题 (1)提问:一个小正方体,一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三个面上“3”抛起这个正方体,落下后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大,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小? 质疑拓展 把小正方体抛20次,用涂方格的方法记录1、2、3朝上的次数 (2)猜想。让学生猜想并与同桌交流。 (3)实验验证。同桌分工合作,一人掷小正方体,一人在条形统计图里作记录。两人轮换操作。 (4)分析。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五、完成P69练习十第9题 思考(1):说一说摸到哪种颜色正方体的可能性小,摸到哪种颜色正 方体的可能性大? (2)再估计,摸到每种正方体的次数,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按要求实验,并画正字记录实验结果。 检测与 小结 小组交流。 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导学单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难点 算. 流程 一、自主先学 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自 学 预 习 哪些信息?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1、提问: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质疑拓展 质疑拓展 1、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40÷6-2×17 51-36÷3+25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440-200÷5×8 110-20×5+25 =440-200÷40 =90×30 检测与 小结 =440-5 =2700 =435 3、脱式计算 80÷2+76÷4 45-20×6÷5 28+84÷7-13 4、解决问题 美术组有18人,书法组是美术组的2倍,合唱组比这两个组的总和多6人,合唱组有多少人?

备课日期 20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38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一、自主先学 自 学 预 习 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算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能用三步计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运算顺序。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 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自学P71内容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

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质疑拓展、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质疑(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 拓展 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检测与 小结 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第7题 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39 课时 课题 三步计算式题练习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解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用三步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学 习 内 容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1、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答)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答) 指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中 的计算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2、揭题:今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来探究三步计算式题练习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练习十一的第9题: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75×12+280÷35 48×(32-17)÷30 (564-18×24)÷12 490÷〔210÷(750÷25)〕 练习前先分组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别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0题。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直接进行判断。 3、完成“练习十一”第11题 (1)轻声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 思考:求一共可以运苹果多少箱?是求几辆车的? 要先求什么?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质疑拓展 (1)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怎样列式?估计大约多少元?(说估计方法) (2)解答:他实际用了多少钱?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 (4)指名板演学生说说想法,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十一”第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怎样求六年级的棵数? 检测与 小结 小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20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40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学 预 习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P74页内容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出示例3 (1)说一说这个算式和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式题有什么不同? (2)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 小组讨论与 交流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说一说例题中的算式要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4)在书上尝试计算。 (5)小组交流 展示 (6)全班交流,具体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计算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反馈检测、、拓展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2人板演,然后集体核对,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质疑拓展 2、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整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说怎么想的?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提问: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 括号,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检测与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 反思

备课日期 20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41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 练习十二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学 预 习 谈话:回忆一下,前面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些关于混合运算的练习。相信通过练习,同学们能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别计算; (2)提问:在三步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教育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小结:连乘的算式,即使用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不会改变计算 的结果;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指名学生板演; (2)汇报交流: 质疑拓展 求一共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 求男职工比女职工少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 4、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先独立解答,再对两道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弄清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思考:要求合唱组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哪个条件不知道,可以怎样求出这个条件。 (2)列综合算式解答 检测6、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借助直观图思考。 与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在再交流不同解法。 小结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37 课时

课题 八 垂线与平行线 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能掌握和说学习明这些图形的特征;了解两点间的距离,并能量出两点间的距离;能用画射线的方法目标 画角,知道表示角的符号和相应的记法、读法。 重点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自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学 预 习 谈话:过去我们认识过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今天我们学习和线段有联系的几何图形的新知识,就是射线、直线和角。(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那我们就带着什么是射线和直线、什么是角等这些问题,学习新的内容,看看你能学会些什么。好吗?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认识射线。 谈话:我国香港具有“东方明珠”的美称,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现在请大家来看一看它美丽的夜景。(出示例1情境图)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提问:(结合观察到的灯光)请大家观察思考:这些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呢?比如从哪里开始射出的、什么形状的、另一端在哪儿等等,请你具体说一说。 说明:这些灯光从“灯”开始,沿着直的线往前,向无限的天空射去,没有另一个端点。所以,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板书:射线让学生读两遍:射线) 引导:射线是怎样的图形呢?我们可以联系射出的光线想:(边指着板书画的第二条线段边说明)从一点沿着直的线射出,另一端没有端点,无限长的。所以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就是一条射线。(把第二条线段延长成射线) 追问:图上线段延长的这个方向上还有没有端点?没有端点表示什么? (板书:无限长并说明画图时没有端点,表示这个方向上是无限长的,没有终点;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不管你看到的有多长,只要没有端点,就表示无限长的)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线段延长成射线。 提问: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吗? 追问:图上线段延长的这个方向上还有没有端点?没有端点表示什么? (板书:无限长并说明画图时没有端点,表示这个方向上是无限长的,没有终点;不管你看到的有多长,只要没有端点,就表示无限长的)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线段延长成射线。 提问: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吗? 质疑拓展 5)做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 交流结果,并说明理由。2.认识两点间的距离。 (1)观察比较,揭示概念。 检测与 小结 出示图形,引导学生在课本上观察,看看连接A 、B两点有几条线,哪条最短。 交流:连接A、B两点有几条线,哪条最短?中间最短的一条是什么图形? 揭示: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板书结论) (2)测量距离。提出“试一试”的要求。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 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38 课时

课题 八 垂线与平行线 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能掌握和说学习明这些图形的特征;了解两点间的距离,并能量出两点间的距离;能用画射线的方法目标 画角,知道表示角的符号和相应的记法、读法。 重点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自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学 预 习 谈话:过去我们认识过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今天我们学习和线段有联系的几何图形的新知识,就是射线、直线和角。(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那我们就带着什么是射线和直线、什么是角等这些问题,学习新的内容,看看你能学会些什么。好吗?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认识射线。 谈话:我国香港具有“东方明珠”的美称,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现在请大家来看一看它美丽的夜景。(出示例1情境图)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提问:(结合观察到的灯光)请大家观察思考:这些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呢?比如从哪里开始射出的、什么形状的、另一端在哪儿等等,请你具体说一说。 说明:这些灯光从“灯”开始,沿着直的线往前,向无限的天空射去,没有另一个端点。所以,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板书:射线让学生读两遍:射线) 引导:射线是怎样的图形呢?我们可以联系射出的光线想:(边指着板书画的第二条线段边说明)从一点沿着直的线射出,另一端没有端点,无限长的。所以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就是一条射线。(把第二条线段延长成射线) 追问:图上线段延长的这个方向上还有没有端点?没有端点表示什么? (板书:无限长并说明画图时没有端点,表示这个方向上是无限长的,没有终点;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不管你看到的有多长,只要没有端点,就表示无限长的)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线段延长成射线。 提问: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吗? 追问:图上线段延长的这个方向上还有没有端点?没有端点表示什么? (板书:无限长并说明画图时没有端点,表示这个方向上是无限长的,没有终点;不管你看到的有多长,只要没有端点,就表示无限长的)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线段延长成射线。 提问: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吗? 5)做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 交流结果,并说明理由。2.认识两点间的距离。 (1)观察比较,揭示概念。 检测与 小结 出示图形,引导学生在课本上观察,看看连接A 、B两点有几条线,哪条最短。 交流:连接A、B两点有几条线,哪条最短?中间最短的一条是什么图形? 揭示: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板书结论) (2)测量距离。提出“试一试”的要求。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质疑拓展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39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角的度量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使学生经历“实践一一归纳”的学习过程,进一步体会操作实践是学习数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培养观察、归纳等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 正确操作量角器量角。 学 习 内 容 自 学 预 习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我们以前认识过角,也了解过角是有大小的。上节课又认识了角,现在能比比这里三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出示练习纸的三个角(80 、 40 、120)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比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交流: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怎样看出来的?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认识量角器。 (1)用三角尺的角量角。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引导:练习纸第二行有一个角。你能在三角尺上任意选一个角去量一量,说说它有多大吗?比如,有三角尺上选的角几个那么大。自己试试看。 (学生用三角尺量角) 交流:你选的哪个角,量的结果有多大?为什么大家测量结果的数据会有不同呢?说说原因。 指出:从量角器上看,以右边0刻度线为一边的,角的开口向右;以左边0刻度线为一边的,角的开口向左。可以看出,在量角器上,既可以表示出向右开口的角,也可以表示出向左开口的角。

自主量角。 引导:开始在练习纸用三角尺上角去量的角是多少度呢?请用量角器量一量,看看那个角有多大,是不是所有同学量得的度数都一样。如果量角时有困难,可以到课本80页上看一看,照样子量一量。(学生练习纸上量角) 质疑拓展 提间:这个角是多少度?大家量的结果都是60吗?(说明用统一的工具量角,结果是相同的) 那你是怎样量出60的?(结合交流,强调把量角器中心和顶点重合,一边和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是60) 你能根据量角的体会,说说量角的方法吗?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看量角器,填写角的度数。 提问:看看图里怎样用量角器量角的?(说明两个重合和读刻度,强调都是把半圆压住角的开口) 2.量角。 检测与 小结 3.做“练一练”第3题。 提问:请同学们看图估计一下,这两个角大小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 量角:用量角器量一量,两个角大小怎样。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引导:还记得开始比较的三个角吗?现在就请大家量一量,解决开始提出的它们到底有多大、大小相差多少这两个问题。学生量角,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每个角各是多少度?从大到小每两个角之间相差多少度? 教学 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40 课时

课题 角的度量练习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学习目标 2.使学生经历观察、实践等活动,培养用量角器量角的技能,能初步感受不同大小角的大概度数,培养估计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流程 学 习 内 容 正确操作量角器量角。 自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学 预 习 大家已经学会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但要能提高量角的能力, 还要根据量角方法进一步练习,特别是开口方向有变化的、位置不同的角。这节课就练习量角,特别是能正确地掌握像练习纸上第二行这样的角的量法,形成正确量角的技能?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操作量角,发展技能 1.观察角的方位。 提问:请大家观察练习纸上第二行角的开口,和第一行角比,不同在哪 里?(开口方向都不向右)谈话:用量角器量出这样的角是多少度,要比第一行的角困难一些。那怎样做到准确地量角呢?大家只要能在角上按要求把量角器位置放准确,就能直接读出度数。

2.做练习十三第8题。 谈话:现在就来看练习十三第8题,看看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对的是怎样摆的量角器,错的错在哪里。 交流: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质疑拓展 错的要把量角器位置怎样改?(第一个量角器平移到中心和顶点重合;第二个量角器旋转到0刻度线和一边重合;第三个量角器旋转到半圆压住角的开口,0刻度线和一边重合) 让学生试着订正,依次用自己的量角器在图上把位置放正确。 强调:量角时,把量角器的半圆压住角的开口;如果0刻度线和一条边没有重合,或者中心和顶点没有重合,可以通过平移或旋转,使它们重合。 3.做练习十三第9题。让学生先观察每个量角器怎样量的,再想想每个量角器上要看哪一圈的度数,并记录下来,然后交流每个角的度数。 让学生量一量练习纸上第二行三个角(位置“变式”的角)的度数,然后 交流。 检测与 小结 。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 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41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角的分类和画角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掌握不同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判断一 个角是什么角;能正确使用量角器画角,并能根据角的位置关系进行简单的 计算。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简单的判断、推理 等思维能力,提高画角技能,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 习 内 容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以直角的大小为标准,(指角)这个角是直角,这个小于直角的是锐角,这个大于直角的是钝角。 那么到底有哪几种角呢,这就要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这节课还要利用量角的经验,学习画已知度数的角,学会画法。(板书:画法)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学习角的分类。 自 学 预 习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l)认识直角。 引导:(指直角)刚才我们验证了这个角是直角。你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吗?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课本例4里的那个直角,看看等于多少度。 交流:直角是多少度?(根据回答演示量直角,观察直角是90并板书直角是90,让学生读一读) (2)认识平角。 让学生用活动角做成直角(教师同时用活动角演示出直角)。 引导:请大家把这个直角像老师这样,(师生同时操作)转动其中一条边把角一点一点变大,旋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样也组成一个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引导:你觉得把锐角、钝角和直角、平角比较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来看活动角。 师生同时操作,旋转一条边从小到大做几个锐角;(旋转到直角的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锐角吗?为什么?)继续旋转,做几个钝角。(旋转到平角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钝角吗?为什么?) 质疑拓展 追问:那比直角大的都是钝角吗?(平角不是钝角) 指出:锐角是小于90的角。(板书:锐角小于90) 引导:请量一量练习纸第2题的钝角的度数,再说说你的结论是什么,和同桌互相说说。 交流:钝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钝角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板书:钝角比90大,比180小) 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画出指定度数的三个角。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交流用量角器的画法)还可以用什么画这三个 检测与 小结 角?(交流用三角尺的画法)1.做练习十四第1题。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各是什么角,并且说说从小到大怎样排。 交流:能把你们同桌讨论的结论说给大家听一听吗?(交流时注意让学 生说说理由) 2.角的判断练习。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 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42 课时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流程 自 学 预 习 练习十四4-9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掌握不同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判断一 个角是什么角;能正确使用量角器画角,并能根据角的位置关系进行简单的 计算。 使学生感受不同角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特点;在操作、观察等活 动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 习 内 容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出:从折出的纸片上可以看出1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 2个直角或者4个直角。(板书:1平角一2直角l周角二Z平角一4直角)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量角并判断。 小组讨论与 交流展示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并一记录下来,再同桌交流,_互相说 说各是什么角。交流:你量出的各是多少度?哪些是直角、平角和周角?哪些是锐角, 叨肠些是钝角?说明:角的分类标准是角的大小.所以判断一个角属于哪一类,只要看 角的度数。

做练习十四第6题。 让学生分一分,分别在圆圈里填一填。 交流填空结果。 提问:为什么89“分在锐角里,而91“和179“却都分在钝角里? 指出:只要小于900就是锐角,凡是大于900,小于1800的都是钝角。 三、综合练习 质疑拓展 1.做练习十四第7题。 (2)计算第二小题。 引导:请大家先观察第二小题图形,由几条直线组成了几个角,思考怎 样计算每个角的度数,想出办法再计算、填空;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讨论出 方法再计算。 2.做练习十四第8题。 交流:能说说第一个钟面上观察的结果吗?为什么你认为形成的角 3.做练习十四第9题。 4.完成“动手做”。 (1)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检测与 要求用一副三角尺照教材上样子依次拼出两个角,每次交流、呈现拼成 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并交流拼成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用一副三角尺还能拼成哪些角? 450, 小结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43 课时 课题 认识垂线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和相关直线的位置 学习2、了解直线的相交关 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垂线,能举出互相垂直的例子,目标 判断两条直线 的垂直关系;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垂线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点到直线的距离,能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重点难点 流程 自 学 预 习 小组讨论提问:你看到的是什么情境?能说说图里有哪些相交的线吗?大家来 指一指。 与 交流展示 画图:根据这些实际情境里的一些线相交的位置,可以画出三组相交的 直线。(板书画出三组相交直线) 引导:你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比一比三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互相说说你比较的结果。 1.出示例i。 画图:这里画一条直线,(画直线)直线外有一点ii)(画点P),从尸向直 线画一条垂直的线段,(用三角尺画)再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 提问:图里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直线外有一点尸? 质疑拓展 引导:能量出直线外一点P向直线画出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吗?请大家 在课本上量一量、比一比,看你能根据量出的长度发现什么,并且互相说 一说。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测量比较。 一、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条相交的直线。 提问:这里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你认为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关 系呢? 像两条直线这样的位置,我们就说是两条直线相交。 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2.认识垂线。 学 习 内 容 认识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

指出:在所有这些线段中,和直线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大家都发现了 吗?指一指哪条最短。 揭示:(指图形)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这点 到直线的距离。(板书: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 追问:图里哪条线段的长度,是点尸到直线的距离?你能量出点尸到 直线的距离吗?量一量。 交流:点P到直线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尝试画垂线。 检测与 小结 引导:想一想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想办法画出来吗? 自己选择工具试着画一画,想想可以有哪些不同画法。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你的方法。 学生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师巡视,指导不同画法。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把你画的互相垂直的直线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 说你的画法。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学案 总第 44 课时 课题 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