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法国)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德国)费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慕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B
6.材料一侧重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要求更多优质影片出现;材料二侧重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材料三侧重报道举行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电影“新力量”的贡献受到认可。 7.A
8.①豌豆是我们童年时的鲜香美味。美味的豌豆叶面条,青甜多汁的嫩豌豆,香甜的豌豆粒,喷香的豌豆糕,都让人无法忘怀。②豌豆花给了我们愉悦的精神享受。五彩缤纷、香味浓郁的豌豆花让我们特别激动。③豌豆秧给了我们温暖的回忆。在豌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躺在柔软透着香气的豌豆秧地铺上回忆起奶奶讲神话故事的温馨场面。
9.①表层含义:“最后一季豌豆”指的是弟弟在自家责任田种的最后一季豌豆,以后弟弟就不再种植豌豆了。②深层含义:标题突出“最后一季”,意味着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标题揭示文章主旨:低产的、不易种的粗粮日渐消失在田间地头和人们的餐桌,对人类而言并非有益,失去它们,对需要粗粮的身体无益;失去它们,也将失去人生的某些乐趣。这也启示我们,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些农作物是需要保护、不可任其消失的。 10.B 11.A 12.C
13.(1)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 (2)内史郑译曾经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 14.B
15.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16.(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水浅而舟大也 (2)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3)云归而岩穴暝 佳木秀而繁阴 17.D
18.A 19.C
20.①“女士们、先生们”应为“同学们”。②“莅临”应为“来到”。③“荣幸之至”应为“非常高兴”。④“拜谒”应为“参观”。⑤“瞧一瞧”改为“一睹”。
21.赞赏:第一个“莫言”实指莫言本人,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第一句意思是“莫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是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肯定,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褒扬;第二句意思是“不要说是绝后的”,是对莫言本人的鞭策,希望他再接再厉,同时也是对其他中国作家的鼓励,鼓励他们也能像莫言一样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国际大奖。可以说“成也莫言”。(从文学的角度理解) 否定:“莫言”一词的多意性,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理解。比如,可以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不是空前的,也不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作为新闻,这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可谓“败也莫言”。(从新闻的角度理解) 22.审视自我
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系列画作《珍妮的画像》中的画中人都只有一只眼睛,许多人对此不解,对此,莫迪里阿尼解释说:“我们除了用以制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更应该用另一只眼睛来审视自我。” 对于这位近百年前的画家的艺术,我不禁感到一种由衷的赞叹。是的,审视自我,这是多么简单却又无比繁复的艺术,这短短四字,道尽了所有成功者的奥秘。
很少有人知道卢梭——那个被18世纪全世界的人们背弃了,却仍旧坚守着自我良知的人——在幼年也一度迷惘过,撒谎,怠惰,调戏妇女,偷窃,种种都是当时卢梭的恶习,或许没有了那般彻底的身世自我,如今的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那专制,暴政的18世纪曾有一个如此执著而善良的声音。 正是因为审视自我,才造就了卢梭。
审视自我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它需要抛开烦恼与顾及,把心沉静。在一片炫目的色彩中想要寻觅一片洁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在心灵的安宁之中,我们才可以发现审视自我的价值,那便就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让全身心得到了舒展,渐渐绽开,呈现出最真实,最原本的面貌。
审视自我更是一个由打破自我到重塑自我的过程,多年的痼疾往往会使一个本就残破的身躯更显苍老,而心灵的上的痼疾却是更甚,它不但会一步步引诱人们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更会使其不断地在其中煎熬挣扎,却永远不能脱离苦难。因而,我们需要常常审视自我,打破故旧,于其中重新创造一个崭新而完整的灵魂。
世上最集万千宠爱的便是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永远是澄静而透明的,不含杂质,不似成人的世界中有着尔虞我诈,机巧万千。但当一个成人褪去了如日中天,就会又像着孩子般向往着天真无知的时代。这实在是在告诉我们,金钱,权力,物欲或许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着梦幻的色彩,值得如痴如醉,不知疲倦的追求,相反,只有当我们静心审视自我,才能发现我们所想要的。
千年前,荀子曾在《劝学》中言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千年后,鲁迅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