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2.D 3.D 4.A 5.C
6.①国家缺乏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②对于物流快递方面的包装垃圾的处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如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未能形成产业化运作等;③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够强;④国家缺乏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积极性的政策;⑤在快递包装材料技术方面缺乏积极探索,创新力度不够。 7.C
8.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杂技的精彩刺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通过对杂技逼真神妙的描绘,表现师父大高幻术技艺的高超; 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阿三偷学杂技埋下伏笔。
9.①大高对阿三眼睛失明心存愧疚,不愿再因这个绝技而联想到阿三的意外,所以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 ②阿三因这个绝技而失明,他怕再表演会引起阿三伤心,为了不再刺激阿三,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 ③阿三眼睛失明使他意识到这门绝技的危险,为了不再让类似事件发生,他宁可让绝技失传也不再表演。 ④火眼金睛在文中暗指大高心明眼亮,看透人性的黑暗,这些让他失望,使他放弃了绝技,回归内心的平静。 10.C 11.B 12.B
13.(1)不久倭寇侵犯海上,皇帝对这件事很忧虑,就去看望汤和,对他说:“你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要请你勉强为我去一趟吧。”
(2)从长远着眼的人不考虑眼前的怨恨,做大事的人不考虑细小的方面,再有出怨言的人,我用剑杀死他。 14.A
15.下阕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16.(1)腹犹果然 三月聚粮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3)东风不与周郎便 小楼昨夜又东风 17.D 18.A 19.C
20.①“犬子”改为“您的孩子”;②“生死攸关”可改为“至关重要”;③“指导”应改为“帮助”;
④“鄙校”改为“本年级”;⑤“不得缺席或迟到”将不得改为“请勿”。 21.答案示例:
边关黄沙,大漠胡杨,孤烟直长河美,古代诗人赞赏雄浑的边塞风光。 西风昏鸦,古道残阳,乌江怨湘竹泣,古代诗人品味悲切的家国情怀。 石间劲竹,雪中红梅,苍松挺荷花洁,古代诗人讴歌傲岸的人文精神。 22.例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许多伟人的辉煌成就往往得益于少年时代的兴趣,他们在兴趣这位老师的带领下,最终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兴趣,是指路明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热爱绘画,他父亲也因此将他送至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却有些不耐烦,认为这样简单的绘画并不值得学习。老师却说:“不要认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个蛋中,从没有2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状也不同,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从此,达·芬奇苦心学习,从最基础的开始练起,并尽力做到最好,最终成为一代大师。因为有了兴趣,便无惧任何枯燥。
兴趣,是人生的方向标。
安妮宝贝早期曾是银行的营业部科员,朝九晚五却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她开始在网上写作。两年后,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辞去银行的工作,开始独自生活,专心进行写作。最初她是对写作有些兴趣,但后来,她却在这样的兴趣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最初的工作朝九晚五,轻松安逸,可她却迷失了自己;后来成为了作家,每天写作五个小时以上,从深夜开始到黎明结束,她却不觉疲倦。
兴趣,指引了人生了方向,让生命变得充实有意义。 兴趣,是事业的推进器。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由于对英语的热爱,每天疯狂研读英语,他在外人眼里宛若一个怪物,可自己却乐在其中。还因此建立了“疯狂英语”这个品牌,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英语,喜欢英语。其实,李阳当初英语也非常差,但是他对英语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天清晨刚刚放亮他就跑到偏僻的小树林中大声读英语。对每个读音他都会认真对待,课下挤时间查阅资料,做大量习题。正是他对英语的无比热爱和兴趣,让他拥有了自己的英语品牌,被世人所熟知。
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兴趣而有所成就,因为兴趣,而被世界闻名;因为兴趣,而放弃了自己的“铁饭碗”;因为兴趣,而努力奋斗,取得属于自己的成果……
诚如杨振宁所言:“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为我们的成功保驾护航。
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南方和北方的分野,中国人有三种说法:不少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显然,这些广东人眼中的南方——广东的冬天是不需要供暖的;第二种说法是南北以长江为界;第三种是中国地理教材上的分法,南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秦岭淮河”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属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持续时间较短。
尽管长江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南方供暖讨论的范围显然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区城和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但仍没有供暖的地区。
20世纪50年代,在物质匮乏、能源奇缺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此后,中国政府一直将“南北分界线”作为“是否供暖线”,并沿用了60多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的中国供暖现状。
因此,北方供暖和南方不供暖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形成的。“一刀切”的结果,是中国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北方供暖地区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在南方过冬有人的耳朵、手脚会被冻肿,屋里屋外一样冷,上床、起床都需要勇气。
其实,人的冷暖舒适感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风速和光照。湿度对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长江沿岸地区冬天湿度平均在70%左右,考虑度对温度的影响,长江沿岸地区冬天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实际温度还低7度左右。
科学家认为,18℃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是人体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从前南方不供暖的理由,是南方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的天数不到90天,但考虑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被温度低7度。也就是说,南方地区的室内温度需要平均提高10℃以上,人才能感到舒适。
客观上说,除了冬季暖和的海南、广东、广西不需要供暖外,其他地方都需要供暖,只是需要供暖的期限有差别。北方供暖3~6个月,而南方只需要供暖2~3个月。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成为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南方供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中
国已经由计划经济机制改革为市场经济机制,供暖的“楚河汉界”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
(选自刘兴成《现代人最需要的财经法律智慧》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南北“秦岭淮河”分界线,最早是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 B.长江虽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我国政府一直以秦岭、淮河为界,规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 C.人的冷暖舒适感取决于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所以同样的低温天气,南方人比北方人感觉更冷。 D.长江沿岸地区冬天的湿度平均在70%左右,该地区的实际温度要比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还低7度左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南方与北方的供暖情况以及人们冷暖舒适感的差异。 B.文章列举了我国关于南北方划分的三种说法,并依据第三种分法就中国供暖情况展开论述。 C.文末提到我国30多年经济发展成绩及经济机制改革,意在分别说明南方供暖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取消供暖界限,是按从供暖依据、现状到影响冷暖舒适感因素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是18℃,但受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南方室内温度需调到28℃才更觉舒适。 B.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客观上说,广东的冬天不需要供暖,其他各地都需要供暖。 C.受计划经济机制的影响,60多年来我国北方供暖而南方不供暖,导致在北方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 D.由于计划经济机制转为市场经济机制,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南方供暖便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谁? 宗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大声问道:“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那是一张结婚照。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这句话,是他当年说过的。“看见了吗?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问张过什么事。他说:“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