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资料(田自秉) 下载本文

元青花大罐是全球仅存的八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瓷之一。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绘有“鬼谷下山”图,传神生动,画工细腻,堪称元青花绝世珍品。 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28.舞马衔杯银壶 29.缂丝

又名刻丝、魁丝和克丝,我国唐代已有这种品种,宋代成为着名品种,宋宣和时期最盛,河北定州最佳。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根据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交接处承空似有雕镂的痕迹,花纹两面相同,极其精巧,但费工费时。其除了实用性外还有装饰作用,使“织物书画化或书画织物化”。南宋时更为精巧,代表作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缂丝山茶图》。

30.景德镇

景德镇在明清时因产量大,品种多,质量上乘,影响深远呗誉为瓷都。成为瓷都原因: a、拥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在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地区有优质的高岭土。 B、四面环山,有取之不尽的燃料,且为上等的松木。 C、景德镇处于长江支流,有便利的水利交通。

D、自明以后,除景德镇外的窑口逐渐衰落,景德镇被列为宫廷御用瓷主来源,日渐兴旺, 规模渐大。

E、景德镇培养了一批制瓷名手,也吸引了各地的制瓷高手他们相互竞争影响,相互进步, 进一步提高了景德镇的制瓷水平。

31.明式家具

以明代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制作年代延续到清初,以苏州作品为典型。品类繁多、注重选材、做工考究,装饰简洁,造型洗练,尺度合宜,风格典雅,符合人体工学,与清不同。

“明式家具”的定义及特点

①、明式家具准确定位应该是我国明代至清代早期生产的一批优质硬木家具。因主要制作年代为明代,因此习惯上被称为明式家具。

②、明式家具的用料很讲究,多用紫檀、红木、花梨木、楠木、樟木、胡桃木等硬木。 ③、明式家具的另一种特殊工艺就是不用钉钉,也不用胶粘,只是采用严密的榫卯工艺。 ④、明式家具很重视人体工程学。比如,总结出桌椅之比例:“尺七,二尺七,坐着正好吃。”以此种比例制作家具。

⑤、明式家具上极少附加装饰,偶尔有一二雕饰,也都是附着在一些辅助构件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代家具的制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

1 、明代家具源于民间家具:它的做工精巧,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 2 、结构方面采用小构建拼接,使用榫卯;

3 、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又富有典雅之美,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

4 、名家具极少髹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洁的风格。具有这种特色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

5 、明式家具的种类很多,可分为椅凳,几案,箱柜,床塌,台架,屏座等6大类;

6 、明式家具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可用简(造型简练)、厚(敦厚有分量,庄重大方)、精(做工精巧)、雅(典雅)四字概括;

7 、在制作上,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意匠美②材料美③结构美④工巧美。 总之,明式家具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典范,是环境艺术中园林和室内陈设的精华。

32.宣德炉

明宣德年间官府铸造的一批香炉等精妙铜器。铜料经多次熔炼,有时,加入金银做装饰,色泽美观,造型古雅、器形丰富。仿制品很多。

33.景泰蓝

正名“铜胎掐丝珐琅”,简称“珐琅”,俗呼“珐蓝”,习称“景泰蓝”。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珐琅器从元朝传入中国,明朝时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民族美术工艺。分为三种:掐丝珐琅、画珐琅、胎珐琅。

34.白玉桐荫仕女图

桐荫仕女图玉饰巧作为一处江南庭院的景致。檐瓦微垂,中有圆月形门,上嵌半月形门扉两扇,门半开,内外各立一长衣少女,门外少女手持如意,门内少女双手捧盒,二人透过门缝相互观望。玉工利用玉料外面橘黄色和白色皮子,琢制成四周的桐荫蕉叶、太湖垒石、檐柱石桌等,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安谧景象。白玉桐荫仕女图摆件,是用琢白玉双龙耳万寿纹碗时剩下的弃料做成,设计巧妙,别具匠心。是依据宫廷无名氏所绘油画《桐荫仕女图》册改制而成的。这表明清代宫廷玉雕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匠人自我设计、自我加工的做法,有了设计和制造上的分工。许多清代宫廷画家都为玉雕进行过设计、画样。事实上,明清两代玉雕深受绘画的影响,这给明清玉雕带来更多的文化内涵,也使其产生更为强烈的文人化倾向,玉工以琢碗剩下的圆洞制成桐荫垒石,以沁处琢成门洞,以示门内的微光,堪称巧夺天工

35.珐琅彩西洋人物图双联瓶

此器是御用陈设品,造型、装饰别具特色,颇为珍贵。清代乾隆皇帝对西方艺术颇为欣赏,曾让欧洲传教士任宫廷画师。此瓶即为迎合帝王的趣味,依照西洋画稿描绘而成的。整个图案从题材至画法西洋风味很浓,是乾隆珐琅彩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场景。双联瓶中心以巴洛克风格的缠枝花规划出主体开光,开光内部描绘的是多位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形象。头戴钢盔手拿长矛的士兵与宽衣敞怀的众神及天使组成一幅人物群像。画面中无论是人物五官、四肢还是衣纹的刻画都细致到位,其精细程度完全达到了18世纪西方油画的高超水准。中国瓷绘画工能以粉彩在瓷器上摹绘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充分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瓷绘画工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6.四大名锦

云锦:在明清时代非常流行,专为宫廷织造,主要用作“御用供品”,供宫廷服饰和赏赐用。直至晚清以后才流传至民间。因现代只有南京一地生产,故通常称为“南京云锦”。以其华贵,多彩灿烂,变换如云霞而得名 用色变化丰富,图案的布局严谨庄重,简练概括。的来说,云锦的花纹图案布局严谨庄重,变化概括强,用色浓艳对比性也强,又常以片金勾边,白色相间并以色晕过渡,图案具有浓厚朴质的传统风格,色彩华丽,别具一格。图案的题材广泛 云锦主要用于制作蒙、藏、满等少数民族的服装和服饰材料以及高级服装,在古代则主要运用于缝制龙袍、装饰宫殿和庙宇以及神袍、祭垫、帷幕等。

壮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着名丝织物,产生于宋代,在宋代,壮族称为僮族,故壮锦又称僮锦。以棉纱股线或麻纱股线为经、桑蚕丝为纬的色织提花织物,也有采用染色桑蚕丝

为经、染色有光人造丝或金(银)皮作纬织造。采用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在缎纹组织地纹上提织各色纬花,形成对称花纹,或用多种彩纬线挑出花纹。壮锦的花纹图案接近剪纸图案,变化千姿百态。传统的花纹图案有花、鸟、鱼、虫、兽以及“万”字、“双喜”等文字图案、线条粗壮有力,色彩艳丽,常用几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色彩以红、绿、黑、黄为主,一般多以红色为背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品种繁多,按服装和服饰用途,可分为花边绸、腰带绸、头巾、围巾、被面、台布、背带、背包、坐垫、围裙、床毯、壁挂巾、锦屏等等。 宋锦:是中国传统丝织物之一,为纯桑蚕丝或桑蚕丝经线和有光粘胶丝彩纬色织彩纬显花的锦类丝织物。宋锦主产地在苏州,有桑蚕丝纯织,也有经丝用桑蚕丝、纬丝用有光粘胶丝,多以斜纹或平纹作地制织纬起花花纹。宋锦采用的经丝一般有两组,均为色丝;纬丝有两到三组,也均为色丝。花纹图案一般采用在圆形、多边形几何图案中添人传统的吉祥动物、装饰花朵、文字等。织物结构精细,古色古香,淳朴雅典,华丽端庄,光泽柔和,绸面平挺,富有民族特色。主要用作名贵字画、高级书籍的封面装饰,也可用于服装面料。

蜀锦: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成为织法似蜀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色彩鲜艳,质地坚韧。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十样锦是蜀锦的主要品种之一。

37.四大名绣

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苏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粤绣(广绣)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基本材料有丝绒、真丝、金线、银线、金绒混合等几大类。其中金银绣独具装饰性,构图饱满匀称,色彩辉煌,显得富丽华贵。 色彩主要分为两类:“威彩”以较饱满的色彩为主调;“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着称技法有“钉、垫、拼、贴、缀”五种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38.渎山大玉海

现存最大的古代玉容器。造成于1266年初,是蒙元重要的宫廷贮酒器。呈色青黑,杂以白斑。外壁碾琢波涛中的海龙、海马等。形象丰满,造型雄武硕大,重约3500千克。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俏色处,也颇具匠心。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

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继承和发展了是中国琢玉工艺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在俏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它是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椭圆形大玉石精雕而成,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动物造型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

39.青铜艺术的发展分期与纹饰特征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西周中晚期,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 春秋早期,由于王权的衰落和旧有礼制束缚的影响,青铜器的器形于纹饰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几乎没有什么创意,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 五、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